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与各民族的民俗,不仅联系密切,而且存在着某种渊源的关系。民俗是产生民间音乐的土壤与条件,而民间音乐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古老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民间音乐产生于民俗活动,服务于民俗活动,脱胎于民俗活动,发展于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贵州荔波县努侯瑶族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慎重、稳妥地进行了民族婚姻习俗的改革,赢得了民族发展的宝贵契机。一、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沿,逐步积淀而成的,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不同,因而风尚习俗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些风尚习俗,在塑造民族精神,团结、凝聚民族同胞,适应自然、战胜自然、繁衍生息、繁荣发展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也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3.
研究青海回族的民间习俗,考查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于青海回族民间的大量习俗惯例,做为这个民族的传承文化,不但有着整体民族的共同性,而且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这种以一个省的聚居地域为空间的乡土特色,虽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那样的丰富多彩,但毕竟在维护回族民俗内部特征一致性的前提下,呈现山空间特征的多样性。从宏观角度上讲,青海回族民俗的形成和整个回族一样,因受其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心理素质、宗教信仰、艺术、语言等各方面制约,而形成了回族民俗的特点;从微观方面讲,青海回族民俗的形成,还受到了不同于内地回族的许多外部条件(诸如自然地理、气候、民族杂居交往等)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性。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  相似文献   

5.
民族的精神民俗,就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约定俗成的信仰,巫术,占卜、预兆、道德、礼仪、禁忌、图腾等精神文化现象。少数民族的精神民俗,涉及到审美观念、审美倾向、审美理想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与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等也有多方面的联系。无论是整体的民族共同体,还是单个的审美者,都受民族的精神民俗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在此,本文将从原始自然信仰习俗与现代人为信仰习俗两大方面,探讨少数民族精神习俗与少数民族审美的多方联系,以及对民族审美的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并尽可能总结出民族精神民俗带普遍性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6.
端午节观略     
少数民族地区的端午节习俗,体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农耕文化、神巫文化,它和中原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尽然的地方。这种各民族相对独立发展的民俗现象,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并对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谚语的民族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谚语是民族的智慧、经验的结晶,也是民族语言词汇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它从产生到发展都与民族的种种特性紧密相联.谚语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事迹、自然风貌、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乡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认识谚语的民族性对了解、研究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学、心理、民俗、语言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殊风异俗,丰富多彩.这些风俗的内容繁杂广泛,综合各家的学说,大致分为三大体系:一是属于物质系统的传统民俗,如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习俗,在生产交易方面的有关习俗等;二是属于行为系统的,如有关岁时节令方面的风俗,家族和亲族方面的习俗,文学艺术方面的习俗等;三是属于观念系统的风俗习惯,如信仰方面的习俗,与宗教有关的节日活动及其它各种前兆迷信、梦兆迷信等.无论是物质系统的传统民俗,还是行为系统、观念系统的风俗习惯,自(至)始至终都渗透着一定的语言过程.传统民俗的语言从传统民俗的活动过程中抽象提炼而成,具有自己  相似文献   

10.
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生动栽体,它不仅是各民族外在的显著标志及其生活习俗、心理素质、审美观的体现,更是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的画册。由甘肃东乡、保安、裕固三个特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习俗特征的一些对比分析,可以透视出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栽体。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挖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可以使其成为新的民旋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春节是中韩两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比较两国的春节节日民俗对两国的跨文化交流和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韩两国春节(舍尔)起源、民俗习俗形式及对中韩两国深入交往和发展的重大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两国民俗交流和合作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代育儿习俗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育儿是典型的民俗传承事象之一 ,它衔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育儿习俗研究对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实践意义 ;对于建构和完善民俗学知识体系 ,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育儿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育儿习俗 ,即当今育儿习俗仍然以其为主体 ,并延续、发展、改变着传统的育儿习俗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民族与中华民族一样有着众多的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也就深深的打上了风俗习惯的烙印。俄语成语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们数量浩繁、丰富多采,其中很多成语来源于民俗:来源于宗教习俗;来源于饮食习俗;来源于婚葬习俗;来源于迷信、禁忌的习俗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中国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习俗是民族之象征,各民族同胞对本民族风俗习惯充满着感情,常以本民族风俗习惯是否受到尊重和保护来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从而民族风俗习惯成为民族关系问题中的敏感因素。建党百年来,我国逐步形成并制定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系列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稳定、发展及繁荣。总结和反思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形成发展历程,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贯穿这一历程的基本方向,突出表现在通过制定国家法律、民族政策来加以保障和维护,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积极的、健康的民族风俗习惯,改变和革除落后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民族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5.
民俗书法这个课题以往很少有人研究。本文从民俗与民俗书法、民俗书法与书法艺术、民俗书法与书法艺术的原生状态、广义的民俗书法与民俗书法在因特网时代的嬗变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当今中西文化快速交流的时代,讨论民俗书法,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民俗书法理论,以及书法艺术的理论和创作的创新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7.
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考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巴蜀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背景资料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发现巴蜀少数民族体育的形成与生产方式、军事、民俗、文化崇拜及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巴蜀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既具有本民族独立的个性特点,又具有几个相似民族的交叉特点以及多个民族间的普遍特点.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巴蜀少数民族体育还具有自成体系、历史积淀深厚、保持原始传承性、与节日民俗相亲和以及同时向文化核心聚合和向世界体育拓展的双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法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取得了甚大成就且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为人们指明了民族习俗与民法的联系和区别。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法取代民俗,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此外,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和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今天,恩格斯晚年法治思想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方法论,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俗与民法的关联和差别。  相似文献   

19.
宫延习俗与传统民俗学所关注的野蛮民族、农民、边民的民俗全然不同。在以上化下、移风易俗的传统习俗观念指导下,宫廷习俗往往具有规范以及引导全民习俗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宫廷中社会群体之庞大及其等级之森严,再加上各个等级之间礼仪规定之严格,使得宫廷习俗呈现出繁复而有序以及习俗礼仪化的特点;宫廷社会群体对宏大与华贵场面的追求,对精致与典雅细节的热衷,又使其习俗尽显皇家威仪与皇家气派。而相对于前代尤其是唐代宫廷的开放、张扬与风流而言,宋代宫廷习俗又趋于封闭、内敛与整肃。习俗学(新民俗学)关注的是较传统民俗学视野更为开阔、多元的社会群体习俗、  相似文献   

20.
庐陵婚嫁的礼仪程式有四个阶段:说亲,相亲,娶亲,回门。其中贯穿了周朝以来的“六礼”习俗。庐陵婚俗的礼仪程式体现了三个最基本的区域民俗特点:一是举乐,二是隆礼,三是尚物。这三大民俗特.拽的形成是缘于庐陵独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