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研究了5种典型煤种在1 100~1 400 ℃范围内的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并利用未反应碳缩合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实验与计算结果表明,在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化反应控制步骤逐渐由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过渡到扩散控制;在高温条件下,高灰熔点煤与低灰熔点煤的气化反应特性有所不同,这与高温下低灰熔点煤灰发生熔融、灰层阻力增大有关.未反应碳缩核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局域自旋密度泛函近似LSDA(local spin-density approximation)对La_(1-x)Sr_xMnO_3超晶格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众多实验数据相一致.在完整的立方晶格结构中,计算发现,已经能够得到锰氧化物特有的半金属特性,这说明Jahn-Teller畸变对此类材料半金属性的形成不起主导作用.当考虑了晶格畸变后,发现晶体的电子结构对晶体c轴与a轴的长度比(c/a)的变化十分敏感,导电性发生了金属(c/a<1)—半金属(c/a=1)—绝缘体(c/a>1)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使用451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煤灰中的钾、钠、锰三种元素的最佳测试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灰样分解、溶液配制、仪器操作、工作曲线绘制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与煤各自特性的差异以及生物质与煤共燃的过程中发生的复杂反应,现有的煤灰的结渣指标无法准确地预测生物质与煤共燃的结渣倾向.根据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判断理论,利用熔融温度t2、碱酸比B/A、硅铝比S/A、硅比G等多项煤灰结渣指标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生物质与煤共燃的结渣情况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5.
都市里喜欢养花的人往往为找不到理想的土而犯愁,其实好土就在身边,这就是蜂窝煤灰。蜂窝煤灰的使用方法:首先把收集到的蜂窝煤灰完整地浸泡在清水中60个小时至70个小时,然后捞出晾干,干后捣碎。捣时不要捣成粉状,颗粒状最好。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把清水的pH值调剂到5.5~6.0之间这样可以降低蜂窝煤灰的pH值,对养花更为有利。使用时可以加入40%的锯末,锯末不必腐熟即可使用,当然腐熟后的更好,在日后的花卉养护过程中要适当多施一些氮肥。如果没有锯末可以到花店买点君子兰土按同等比例掺和到蜂窝煤灰中即可。蜂窝煤灰取材方便,不用花钱,也…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五种煤灰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确定的飞灰磨损数学模型,建立了可以作为烟气安全流速计算基础的相对磨损量的计算公式。作者对试验结果及影响飞灰磨损的主要因素,如粒子速度、灰的磨损性能、粒度等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飞灰磨损性能系数a与飞灰物理化学特性之间的关系;认为a值可以作为判断飞灰磨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采用密度泛函对LaMnO3超晶格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Jahn-Teller畸变对LaMnO3反铁磁基态的获得至关重要,这与理论预期相一致.然而,eg轨道和t2g轨道能级的分离则主要取决于锰氧八面体的倾斜,而不依赖于材料中是否存在Jahn-Teller畸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两种不同流道形状的PDC钻头头部的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流场的网格划分采用混合网格形式,保证了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的要求.对两种钻头模拟结果表明,流道形状的改变对钻头流场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通过对钻头表面和流场中截面的静压云图和速度矢量图的对比分析表明,改变了流道形状的钻头2的流场明显优于钻头1的流场,且模拟结果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9.
包含一个可调参数的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可准确计算混合致冷剂的饱和压力及气液平衡,但对液相容积的计算误差稍大。本文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R22/R114和R13B1/R152a进行了计算,同时也计算了两种共沸工质R500和R502,并与实验数据作了比较,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低分子量阳离子变性瓜胶与硼砂交联的凝胶体系。考察了低分子量阳离子瓜胶浓度、硼砂浓度及pH对凝胶形成的影响,得到了结构稳定的凝胶体系。考察了低分子量阳离子瓜胶凝胶体系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粘弹性和剪切变稀性。非线性共转Jeffreys模型可确切表征凝胶体系的粘度曲线,实验值与模拟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激励性政策及其在木质煤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简要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包括木质煤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政策框架的形成机制,以及激励性政策在整个政策框架中的地位;其次分析了激励性政策的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市场竞争力的理论模型讨论激励性政策在木质煤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超细煤粉再燃技术中影响NOx排放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煤种的主燃料,超细煤粉再燃均能起到显著降低NOx排放的作用,脱氮率在50%~70%之间;高挥发分的褐煤、烟煤是较好的再燃燃料;煤粉越细,对NOx的还原性越强,同常规粒度煤粉再燃相比,使用超细煤粉,NOx脱除率增加了10%以上;随着再燃燃料比例的增加,各工况均呈现NOx排放量降低、脱氮率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孝道作为以人为发生对象的社会价值,其本质解读离不开人的自身属性。以人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孝道本质解读的基点,孝道本质的理解就产生了层次性。基于人之自然属性,孝道一般本质可以理解为贯穿于一切人类文明的"爱";基于人之社会属性,孝道的特殊本质可解读为专属于儒家思想的"和"与"忠"。孝道本质适用类别和范围的差异是孝道本质层次性的根源,孝道"爱"之一般本质普适于当前社会,而特殊本质之"和"与"忠"则会消失或转变。因此,新时代实现孝道本质理论创造性转化的突破点在于探求孝道一般本质在新环境下衍生出何种新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14.
用多种不同变质程度的单种煤按一定的比例组成配合煤进行炼焦,是合理利用有限的煤资源,扩大炼焦原料煤范围,提高焦炭质量并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但是,如何确定多种煤的合理配比,目前还处于经验估算阶段。本文介绍了作者与上海焦化厂为解决此问题,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寻求最佳配此的初步研究成果,模型的核心分线性规划与线性联立方程组二部分。用Fortran语言编写的程序采用人一机对话,功能选择的方式以方便使用为原则。用今年二月份实际数据进行模拟运算结果,可全月增加销售收入5万多元。按十一月份的最佳配比,预测经济效益可达11万元,目前该模型正在试运行中。  相似文献   

15.
针对煤炭企业危机传播过程中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四个主体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及责任担当问题,从煤炭企业身份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入手,结合新时期舆论环境和受众的新特点,研究了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反映和引导舆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强大力量,对四者在煤炭企业危机传播过程中各自的角色担当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对超细煤粉在一维热态煤粉炉内燃烧时煤粉粒径、炉膛温度、过量空气系数及煤种等因素对NOx释放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细煤粉NOx的排放浓度低于常规粒径煤粉;NOx的排放浓度,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煤种不同,NOx排放规律不同,煤粉超细化后,龙口褐煤的排放量明显减少,晋城无烟煤则变化不大;NOx的排放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煤炭是人类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料之一,而文明的发展又始终贯穿着矿业的演进。因此,以煤矿工人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出现和发展,引发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和政治力量对比的重要变动。20多年来,中国煤炭史志的编纂工作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十分可喜的成绩,但与中国煤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相比,与铁路、纺织等行业相比,煤炭历史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要加强煤炭史志资料的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对已有的煤炭史志著作,要加强宣传和评论;要开展较大项目的专题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产生一批标志性的中国煤炭史志成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煤炭地质行业面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 ,必须拓宽思路 ,拓展空间 ,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把握好煤炭地质信息资源 ,也就把握了赢得市场的机会。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 ,说明了开发利用煤炭地质信息资源的必要性、紧迫性 ;提出了开发利用煤炭信息资源的几个运作思路。力求以新的理念开创煤炭地质信息工作新局面 ,争取创新、创优、创效。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煤炭能源低碳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两大世界难题催生了"低碳"新概念,而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和碳排放大国,承担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以及一次能源赋存条件,决定了我国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然而,煤炭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煤炭是高碳能源,在开采、分选、加工和利用全过程都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碳排放,而煤炭能源的低碳发展是指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这些都和国家能源安全和节能减排要求相吻合。因此,煤炭能源低碳发展是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政治能量的动态均衡与政治系统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权力、权利、权威、势力、强制力或影响力等概念不足以有效描述政治系统不断变化的状况,权力均衡或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均衡亦不足以有效解释政治系统的稳定性。要使这种描述和解释变得更为有效,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如政治能量。分析政治能量的均衡为理解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变化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新视角。政治能量的动态均衡是实现可持续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而保持政治系统的充分开放是满足这个条件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