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明代所刻的<韩非子>节录选评本,现在已较难见到,所以前人对此大多不甚了了.陈启天的<增订韩非子校释>与陈奇猷的<韩非子新校注>虽然也辑录了<韩非子>各版本的序跋题识,但疏漏错误不少,他们对<韩非子>版本的论述也多有不当,如陈启天说孙鑛本"大抵以赵本为主,而以陈本参订之";陈奇猷将"孙鑛本"与"孙月峰本"当作两种版本,说孙鑛本与孙月峰一"兴赵本同,其出于赵本无疑".至于张榜本,虽然过去的学都都有称述,但均不明了其初刻本与翻刻本的异同,对其诸多的翻刻本也大多不明了其间的关系,有人甚至将翻刻本视为珍本.为了澄清学术界的诸多迷误,本文详细考述了孙鑛本、张榜本等<韩非子>选本的来龙去脉,同时兼及庄天合本以及诸子百家选本,附录了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序文,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明代全刻本<韩非子>由于其篇幅之全值得研究者重视.但是,由于有些版本已经较难见到,所以现在的<韩非子>校注者往往都没有认真地利用它们去进行校勘,以致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认识.如陈奇猷将"赵用贤本"与"管韩合刻本"视为两种版本,说"管韩合刻本""出于赵本".陈启天、陈奇猷将周孔教本与黄策本当作两种版本.同时,他们所附录的序跋题识,也存在着很多错误.如陈启天<增订韩非子校释>与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的附录,将赵用贤<<韩非子)书序>之"余以为彼其尽绌圣贤之旨"误为"余以为彼其尽纳圣贤之旨",将王世贞<合刻<管子><韩非子>序>之"读之使人不胜乙"误为"读之使人不胜也"、"读之使人不能胜也".为了避免以讹传讹.我们有必要将第一手资料公之于世.本文详细考述明代<韩非子>之全刻本(赵用贤本、周孔教本、吴勉学本、凌瀛初本、沈景麟本、赵如源本、葛鼎本等),附录了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序文,以及卢文弨、顾广圻、王渭等校雠名家的题识,以供学者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的"法"、"势"、"术"与现代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势"、"术"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体系之主干.本文力图将三者与现代管理中的组织规则、管理权威、领导艺术进行类比,并尝试从现代管理的视角认识、诠解、借鉴韩非子的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典型的显性话语标记见于其篇题,篇题中数目词和方位词具有较强的话语语篇衔接功能,其显性话语衔接具有一定的互文性并与其言语风格密切相关;《韩非子》显性话语衔接作为一种形式,跟其重视"法-势-术"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并以实证的的方式生动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粽子主义"思维认知方式。《韩非子》显性话语衔接研究有助于发掘《韩非子》的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5.
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的"还原先秦诸子经典"之一的《韩非子还原》,是杨义先生阅读各种版本的《韩非子》五遍所"感觉"出的著作,但这种感觉,武断、臆想成分太多,不像是严谨的学术著作。《韩非子还原》臆想出一个韩非的学术思想渊源谱系,让本来清晰的韩非的学术思路变得迷惘;将韩非还原成为一个因自己政治上的失败而心胸狭窄、愤世嫉俗的人,实在匪夷所思。《韩非子还原》多有文不对题,有头无尾,论证粗糙之处,更像是一部"戏说"、"演义"类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在《韩非子》与先秦时期儒、墨、道及其他法家的思想体系中,对于君臣关系中"君"的定位有着相对明确的论述。以"君"对"法、术、势"的应用,可透过君反观臣。《韩非子》中赋予"臣"的角色定位,即"君"处在相对环境中的"绝对性"地位时,由于"臣"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会产生三种不同的角色定位,而"臣"在担任不同角色时又会分别运用"法、术、势"中的一项来处理自己处在各个角色时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因此,透过《韩非子》中"臣"的角色定位也可进一步探究政治心理学中政治人物心理与角色转换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虽然古语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翻一翻历史,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大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喜爱读书的人。一天,还是秦王政的始皇帝读到了韩非子的《孤愤》《五蠹》两篇文章,觉得每句话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了能够与韩非子同游,秦王政急切下令攻打韩国,让韩王把韩非子护送到秦都咸阳来,并且最终如愿以偿。如果有人像秦始皇这样因为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各家皆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建立起旨趣各异的治道理论,其中法家则是在继承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圆融包被的治道体系——"法治"。作为法家集大成,韩非子的贡献并非仅仅是集成前人之所论,而是确立了"法"最重要的品格——"公共性"。韩非子对"法"的公共性的论证是着眼于三个方面的:"道理与法"、"刑名与法"、"人性与法",旨在从法的来源上、现实应用上以及人性普遍性上论证其公共性,从而使得"法"成为具有超越意义客观性和现实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在基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层面存在的"政治共识",为韩非子政治思想提供了政治正义性.相对于儒家突出强调相关政治价值、政治理想的理想主义而言,韩非子更倾向于关注如何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将政治正义贯彻落实,韩非子政治思想的现实主义品格由此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韩非子与儒家教育思想的异同,在二者之比较中阐释了韩非子的教育理念及其特点,指出了其卓异之处与时代局限以及留给今人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虽然民族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但在政治理论的建构上却都摆脱了以往的宗教信仰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走上了一条政治功利主义的道路。他们不仅使政治脱离了宗教和道德的羁绊,成为一种独立的学说;而且都将其建立在"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之上。他们的政治哲学不仅在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都对"极权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政治行径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后人毁誉不一的评价。在民族国家尚未解体、全球图景已然展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比较和研究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体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政治哲学的支点与内涵。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首次提出"矛盾"概念,并在《五蠢》篇中概括出"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他的"矛盾之说"其实质是,具有不相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它巧妙地表达了矛盾律的精神实质,并尖锐地提出了自相矛盾问题。但他并未像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解释的那么科学和准确。它们的区别在于,韩非有时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比喻意义上使用"不相容之事,不两立"这一观点,而亚里士多德是将思维现象同客观事物分离开来,以纯粹的状态研究思维规律,韩非也就作不出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对矛盾律元语言层次的叙述。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时征讨南越国,《史记》记载三路主力都是循岭北南下进军.照此实战经验,秦代征南越,当无《淮南子》所讲“分五军”之理.史学前辈吕思勉已经指出淮南说法的荒谬.据各可能的进军线路的地理、水文状况和地上考古的发现,驳正淮南的旧说,重新检讨秦征南越的线路和军事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郑玄易学     
张涛 《南都学坛》2000,20(1):7-11
郑玄是汉代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推出爻辰说、五行说及九宫数说、爻体说等,使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到了又一高峰。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爻辰说,更成为他“多参天象”而与其后“全释人事”的王弼易学不同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他继承古文费氏易学的传统,倾心于对经文进行义理性的诠释,倾心于揭示和把握由各种卦爻象体现出来的天地变化之道,从而使象数易学烦琐、虚妄的弊端暴露无遗,并将其引入绝境。郑玄在易学白象数易学向玄学派易学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非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思想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立足于先秦时期各国的历史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精湛思想,其中对于"常"变"思想的新的理解和诠释,更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树一帜的风格,为其变法图强的政治改革和秦的统一天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6.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立法艺术思想丰富,主要散见于《韩非子》中,主要表现在立法权的归属,立法时机的判断与选择,立法原则,法律规范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当代中国立法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春秋后期异于孔子的思想已经存在,孔子对异端,无论是在政治上、文艺上,还是在学术上、技艺上,都是坚决反对的。孔子的弟子、传人对异端思想更是力加排诋、甚于孔子的。荀传韩(非)李(斯),其对异端思想学说的攻击,直接导致两千年的文化专制主义。由儒转化的程朱理学攻击佛学,也是不遗余力。因而,无论是孔子,还是其儒家学派,对异端思想都是不宽容的。  相似文献   

18.
韩愈《原道》的“非毁之也”,并非像众多注译者所解释的那样,是一个否定判断句。“非毁”是个动词,意为“诽谤;诋毁”,“之”指“仁义”,“也”是表停顿的句中语气词。“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意为“老子轻视仁义,(并且)诽谤、诋毁它”。由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提并强调训诂学研究和古籍译注所应遵循的几条原则:第一,忌不顾语言事实强为之解;第二,忌无视问题症结避难就易;第三,要结合语法分析探求文意。  相似文献   

19.
韩非基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条件,对前人"忠"思想做了批判总结,并从法家立场出发,对"忠"规范做了新的界定,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规范在他这里几乎完全归结于"忠君",而且,他还将"忠"规范纳入"法"的轨道,强调重视"忠",但更应"明法","忠"法"并举思想对秦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君本论"忠"思想一提出,立即得到统治阶级热烈欢迎,在中国推行了两千余年.  相似文献   

20.
韩非不仅以道作为君主立法施政的理论依据,而且还以道的原则引导君主具体操作施行;韩非以法释"德"的倾向是很明确的。可以这样说:经韩非诠释之"德",可能已非老子本义,但这不影响老子思想继续向前发展,甚而至于因为有了不是老子本义的观点,激起了不愿苟同的研究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因而促成了老学的发展。这是韩非以法释德的第一个意义。第二个意义便是,韩非以法释德客观上确实起到了防范民人触犯刑法的理论劝导功能,这一点,不但需要作深入研究,而且需要作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