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常州骈文之发达,几乎没有一地可与之相比。在"实足纵横中国"的骈文成就的基础上,伴随着嘉道以降骈文文体意识的高涨,晚清著名的史地学者与骈文作家屠寄纂辑了《国朝常州骈体文录》。是书以保存乡邦文献为主旨,也体现出融合骈散的理念。作为清代惟一刊行的地域性骈文选本,它有着地域与文体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叶,苏州府骈文名家辈出,前后相继,蔚为壮观,其中率先在骈坛自树一帜且号为大家者,乃是昭文邵齐焘。邵文“寻观往制”、涵揉众体,形成了以“于绮藻丰缛之中,能存简质清刚之制”为主的多种艺术风格,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奇偶相参、以气驭文,文笔简澹、节短韵长和长于叙议、兼擅写景等方面。就文学史影响来说,邵齐焘以其“自拔于蹊径”的骈文创作,有力地推动了清代骈文朝着更为广阔的道路发展、衍进。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叶,苏州府骈文名家辈出,前后相继,蔚为壮观,其中率先在骈坛自树一帜且号为大家者,乃是昭文邵齐焘。邵文“寻观往制”、涵揉众体,形成了以“于绮藻丰缛之中,能存简质清刚之制”为主的多种艺术风格,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奇偶相参、以气驭文,文笔简澹、节短韵长和长于叙议、兼擅写景等方面。就文学史影响来说,邵齐焘以其“自拔于蹊径”的骈文创作,有力地推动了清代骈文朝着更为广阔的道路发展、衍进。  相似文献   

4.
梁陈时期,骈文发展呈现鼎盛局面,出现了被尊称为骈文典范的"徐庾体"。"徐庾体"之所以能成为骈文史上的高标,主要在于创作上的求新求变,这种新变表现在其形式上达到了骈文文体对于对仗、辞藻、用典、声律等各种形式之美的最高要求,同时亦兼顾了文本内容的表达,开创了文质并重的骈文风格。而"徐庾体"新变的原因,与文体交叉渗透与"小学"的发展、文坛"新变"之风的倡导以及南北文风的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徐庾体"的新变,对于骈文文风的改革有承前启后之功,在中国古代骈文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程千帆、吴新雷两位先生在<两宋文学史>中对于宋代骈文(宋四六)发表了精辟的论述,同时也提出了"南宋前期四六四大家"的说法,具体所指为汪藻、孙觌、洪适、周必大四位南宋四六文名家.不过从四大家入选人数与分期两方面看,此说还不够严密,对洪适、洪遵、洪迈兄弟四六文数量和地位的论述也有进一步深入讨论的余地.总体看来,南宋前期骈文创作较为繁荣,名家众多,"四大家说"尚不足以概括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中,文学总集往往富于推动当代文学典范转移的效用。清代中期学界对汉魏六朝文学文献的整理颇有成就,其中孙星衍撰辑《续古文苑》以接续《古文苑》、《文选》,有着复兴汉魏六朝骈文传统的当代文坛意义,不应仅仅视为辑佚学的成果。乾嘉时期,文坛上骈散消长之势加剧,孙星衍以汉学家兼骈文家的立场,并吸纳当时《文选》学的力量,在《续古文苑》收文体例中蕴含了个人化的骈散视野,尤其是大量入选汉唐碑碣,具有突破唐宋古文之习的用心。作为清代常州派骈文的领军人物之一,孙星衍对桐城派古文传衍之盛有所反思和忧虑,较早提出对以时文为古文的批评。《续古文苑》的撰辑与刊行,对常州派骈文风尚及当时文坛孕育新方向,有着发萌启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宋时期,骈文正式形成,但对仗、用典、藻绘等形式技巧的讲究尚不严格。作为此时的骈文名家,鲍照虽注重雕琢辞藻,但其骈文以风格古朴浑厚、骨力劲健而显示出汉魏文风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8.
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之“气”即是指骈文创造者借助对偶、声律、辞藻等要素,在骈文中所展现的充实内容所寄予的那份足以打动人、感染人的真情实感,从而所生发的那股贯穿始终的生动气韵,这也是骈文的生命与灵魂所在。六朝骈文多有一种内在的阴柔之气,然其中梁、陈时期有些骈文渐失于柔靡,其风延至初唐,而“初唐四杰”骈文则气象高华阔大、词采宏博瑰丽、气势充沛刚健,升腾着一股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9.
历来学者多批评骈文繁缛华丽、重文轻质,并以其典雅深奥、用典颇多、难以学习掌握为病。自文学有雅俗之辩后,骈文又被冠以"贵族文学"之名而为学界不齿。自白话文行世后,骈文更是少人问津,鲜有用武之地。其实,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和其丰富的文学资源都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时期,古文与骈文再一次进入此消彼长的角色转变期,李商隐以古文起家,以骈文谋生,其古文写作经历有早期处士叔教育之功,亦受晚唐古文势微因素影响,由古文转骈文写作之经历,是李商隐以古为尊、骈文为辅的文体观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