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书法思想及其历史的研究是书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思想包括书法理论和书法作品体现的思想两部分,在书法发展的每一时段各有其特点.注重中国书法思想的特点能够促进中国书法思想史的更好研究.  相似文献   

2.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对具体书法遗迹版本问题中的善本、重本及版本与书法学术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进一步对宋代书法史有了新的认知,希望对于研究明清书论中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书法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逐渐扩大,英文版中国书法研究著述在海外呈现逐年增长之势,这使中国书法研究的时代背景产生了不同于此前的新变化。这些著述是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在学术层面上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书法研究著述不足的同时,更为《中国书法术语汉英词典》的编纂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契机。  相似文献   

4.
几千年以来 ,中国书法对日本是作为母体与“根”而存在的。只有日本不断地向中国书法学习、汲取 ,却不曾有过作为“母亲”的中国书法逆向地向日本书法这个支脉进行取法的历史现象。但在日本明治维新和二战投降的这两大历史时期 ,日本书法依靠来自西方的冲击与激发 ,开始摆脱作为中国书法从属地位的处境 ,走向了独立自主的新的体格 ,而身处贫穷落后的清末民初与封闭保守的上世纪中叶的中国书法 ,却以不同方式开始了对日本书法的逆向回输。本文对近百年来中国书法对日本的逆向回输的基本事实以及其内容、方法、结果进行了大致的排比 ,对60年代和80年代以后这两个重要时期的书法交流活动进行了梳理与归纳 ,并通过理论上的从译介到比较研究和创作上的从模仿到生态超越这两个课题的设立 ,最终勾画出近百年中国书法与日本书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相结合形成佛教书法.僧人书法是佛教书法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历来对僧人书法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僧人书法精神性的研究和类型化的比较有助于了解佛教与书法之间结合的内在联系,以及佛教美学精神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心理和创作形式的渗透和影响.首先探讨僧人书法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6.
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意境”的构成而言,邓以蛰认为有“形”、“意”两个基本因素;其次,结合书法意境的基本构成,邓以蛰就书法意境美的生成问题,紧紧抓住书法形象抽象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发。邓以蛰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是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书法界和书法理论界,“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命题影响很大,但这是一个缺乏学理和事实根据的命题。如果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的话,那么中国书法既不在中国哲学之内,也不具备哲学的性质。中国书法不可能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因此也不可能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它部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但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中国书法是一种很宝贵的,有特色的中国文化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它不居“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肯定它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又要避免将中国书法神秘化,神圣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崔仑峰 《理论界》2014,(4):142-143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各个时期总是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纵观中国书法史,在唐之前虽然有很多名家名迹,但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在技法层面,但唐代书法对后世的影响真正进入到了精神层面,唐人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影响了以后书法家的审美流向。那么,怎样对唐代书风及唐代书法的审美进行概括,只有通过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方能勾勒出它的总体风貌和其审美流变。  相似文献   

9.
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跟随蒋堆崧、徐超两先生攻读古文字与书法方向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他读书、治学的主要兴趣集中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和古典文学,受到章黄学派的很大影响。同时,他对中国古典艺术有浓厚兴趣,特别是书法、策划和绘画。这一方面受到蒋维崧、启功、徐超诸先生的影响最大,书法研究、与书法相关的文物研究是他现在读书、治学的重点,以后也想在这些方面有所迷作。近现代学人和书家中他于沈尹默、黄季刚两先生最为服膺,圆以伏沈黄室名斋。他有《艺术之旅》、《老子解说》等著作,整理过…  相似文献   

10.
书法中有关墨法的研究,至今几乎没有一篇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作者通过整个历史时期的研究,对墨法进行了系统化、科学化的梳理,并以此深刻地揭示了墨法的深沉文化内涵和在书法创作中的潜在意义。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一大贡献,同时,对当今的书法创作、开拓一个新境界,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邓肃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栟榈集》25卷传世。他诗、词、文兼善,又长于书法。《论书》阐明了他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与取用法则,并对唐宋几位书法大家及其书法特点进行了品评鉴赏;由其书迹题跋,可以洞见其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及尚晋崇王的书法趋尚。邓肃《论书》及其书迹题跋,皆精到语,既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折射出宋季书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2.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宋代书论文献中涌现出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是与宋代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它不仅是宋代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极具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太宗曾仿唐制设置过翰林侍书一职,任职者为王著。王著在当时是一位对宋初书法做出过贡献的书法家,有一定的名望。可惜的是,王著在宋以后人编著的书史性文献中地位不显,而且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王著的生平与卒年、王著"善于规益",以及王著书法的评价等问题的认识,仍有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绘画笔墨有着与书法笔墨不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书法先期成熟之时,线条、轮廓方面的用笔造型对绘画有巨大影响;但随着唐代以来绘画水墨的发展,绘画墨法长足进步,进而与笔法相互整合,产生了有笔有墨的笔墨观念,并随着明清写意笔墨的发达,反过来兑入了书法笔墨之中。而写意的发展又使得绘画笔墨不得不远离宋代写实传统,进而与书法笔墨的表现性不谋而合。于是,书画一体才真正地被文人画一脉创造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邓淑兰 《学术探索》2012,(1):124-127
以书、画、诗、文闻名于世的赵孟頫,因以宋室王孙的身份出仕元朝而备受争议,关于仕元也一直是其研究的焦点。本文结合赵孟頫《松雪斋集》及其经历,对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某些看法提出异议:赵孟頫是贰臣抑或逆子?赵孟頫是主动出仕还是被动出仕?赵孟頫力求外任是甘于淡泊还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崔波 《殷都学刊》2008,29(4):44-49
荀悦著《申鉴》五篇,主要是政论,较集中的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天道、人道有同有异。本文就荀悦的“三势”的天人观、知行论、性命论和易学思想略作申述。  相似文献   

17.
周亮工仕清与其一贯追求的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是一致的,其中孙承泽对他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周亮工长期生活在中原,中原理学的濡染形成了他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观,其文学、书画理论及创作体现了中原文化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宋代书法史上曾设置过一个专门的御用书法机构——御书院。它隶属于翰林院,是皇帝学习书法、从事书法活动及选拔、培养书法人才的场所,堪称皇家“书法学院”,萃集了一批善书的书法官吏。御书院从宋太宗始设到高宗罢废,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为宋代书法的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却一直被治宋代书法史者所忽略。从制度层面对御书院设置的时间、位置、变迁、机构职能、人员选拔及出职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初步考证,以期对这一重要的书法史问题有新的认识,并补书史之阙。  相似文献   

19.
宋斌 《理论界》2014,(5):134-136
鲜于枢是元代"复古"书学思想的主要提倡者,这一点无论从其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中都有所体现,尤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更是显露无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