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员工提出加薪的要求时,管理者往往面临抉择,或拒或让,各有后遗症,对公司都造成极大的伤害,怎  相似文献   

2.
梁星晖 《经理人》2009,(5):97-97
本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长于进攻,疏于防守”的问题,其意义与范畴已超越了薪酬本身。为高层管理者即得力干将们加薪,推崇的是一种“英雄情结”与“精英思想”;为一线员工们加薪,体现的则是对“苦干与实干”精神的看重。这样做,确实能进一步激励高层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提升他们的士气,表现出更旺盛的斗志与冲劲,企业也会因此增强业务发展的“进攻”能力。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对员工实行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进行年度考核制度。年度考核是一种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对员工一段时间的工作、绩效目标等进行考核,是前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同时考核结果为相关人事决策(晋升、解雇、加薪、奖金)等提供依据。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的过程,以及增强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以及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管理者可信行为对员工激励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者可信行为作为管理者的一种意志行为,能够建立和增强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激励员工提高其努力水平,进而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通过设计事前激励契约和惩罚契约两种薪酬契约分别反映管理者实施可信行为和实施不可信行为的实验环境,研究检验管理者可信行为对具有不同互惠倾向的员工的激励作用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管理者实施可信行为能得到比不实施可信行为更高的员工努力水平和收益.在管理者实施可信行为的情况下,具有较高正互惠倾向的员工将付出比具有较低正互惠倾向的员工更高的努力水平;在管理者实施不可信行为的情况下,具有较高负互惠倾向的员工将付出比具有较低负互惠倾向的员工更低的努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谢祖墀 《经理人》2008,(8):98-98
也许是对现代企业生活的一种讽刺,激励员工并使其达到和维持最佳业绩的窍门之一,是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还有比实现商业目标更重要的事情。对于绝大多数员工而言,加薪、分红是必需的激励手段,但并不意味着一切。  相似文献   

6.
正劳累过度。没有什么比让员工劳累过度更能提高员工离职率的了。员工的努力和贡献没有得到认同和酬劳。我们很容易低估简单的口头鼓励所能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能够自我激励的顶级员工。没有得到尊重。根本不在乎员工感受的老板很容易使员工流失。管理者不兑现承诺。做出承诺将管理者放在了兑现承诺和引起离职的分界线上。  相似文献   

7.
用加薪制约员工就好比给病人服用抗生素,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与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上计伐心,中计伐谋,下计伐城”,征服人心比消灭敌人更胜一筹。在企业管理中,实现员工内心认同和行动遵循,比刚性的制度约束更有效。把握员工心理与思维的规律和特征,做好心理健康管理,能够提升管理的科学与艺术性,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氛围。同时,优秀的管理者也应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实现自我提升。本文尝试,从如下的几方面讨论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为管理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郭锋 《经理人》2013,(10):52-53
员工是管理者的一面镜子,员工有没有主人翁意识,首先看管理者是不是有;员工有没有主动工作意识,先看管理者是否有。管理者的带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领导力水平和管理风格会极大地影响组织氛围,特别是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相似文献   

10.
管理者应该从办公室的书桌后面走出来,放下电话,离开计算机,走出去了解正为他们工作的员工。没有其他比这更有效、更快捷的交流方式了——归根结底,要求管理者自己的员工要有责任感,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能提高员工士气,提高组织效率进而提高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薪酬结构百度公司的薪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保障性薪酬,与员工的业绩关系不大,只与其岗位有关;二是变动薪酬,紧紧与员工绩效挂钩,依照员工的业绩在公司范围内评选季度的或年度的“百度之星”,这虽只是一种荣誉的给予,但也影响到年终关于绩效加薪的考核,而年度奖金发放和绩效工资变动也是依照当年绩效考核的成绩赋予相应的绩效加薪;三是公司在1999年成立之初就将全公司范围内的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纳入了薪酬制度中。与其他的高科技网络公司如搜狐、新浪不同的是,百度的股票期权计划是所有员工都享受的,连公司的前台员工也被纳入这项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管理者、员工、"企业家精神"与"员工精神"的四种不同组合中,有"员工精神"的管理者和有"企业家精神"的员工这一组合面临的冲突最多。从精神的内涵出发,本文根据大五人格模型分析了有"员工精神"的管理者和有"企业家精神"的员工的不同特质,并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对管理者和员工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或"员工精神"进行划分,并对各自的大五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从管理者和员工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冲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钟林 《经营管理者》2009,(5):107-107
在职场上,任何一家公司给员工升职加薪,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从该员工的身上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在对上司感恩戴德的同时,也不要被成绩冲昏头脑。因为往往等待你的是更高的业绩指标和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4.
<正> 绩效评价历来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一项对美国92家公司的研究表明,大约有65%的公司对他们的评价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意。但企业员工晋升、加薪、奖金分配、培训、解雇都离不开评价结果,同时绩效评价也反映了企业和员工对公平、公正的需求。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每一个管理者优先考虑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很多知名大企业采用了360度绩效反馈计划,如通用电气、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迪士尼、英特尔等。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也开始使用360度绩效反馈这一新的技术,这个方法已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最好的培训,是与工作绩效紧密结合的培训。我们的培训,除常规的培训之外,还有一项比较特别的是"商业道德行为守则培训",使员工在业务工作中能恪守商业道德准则。而绩效考核也很重要,对于员工而言,它也决定员工个人是否能够得到晋升、加薪  相似文献   

16.
黎平 《经理人》2014,(4):100-103
正领导安排什么就干什么,领导没安排的事,哪怕再重要也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员工工作缺乏主动性令很多管理者头痛,甚至不少拿着高薪的管理者,也算不上敬业。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敬业度?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是每个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它不仅关系到员工和管理者的职业成就,更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但是,在相当多的企业,员工敬业度不高是不争的事实。领导安排什么就干什么,领导没安排的事,哪怕再重要也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员工工作缺乏主动性令很多管理者  相似文献   

17.
晓庄 《领导文萃》2013,(15):98-100
对于员工管理来说,"员工第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而倾听员工的抱怨,不仅仅是对人的尊重,也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态度和方式。善于倾听的管理者,会将抱怨化为一种内心的倾诉。有怨言请说出来抱怨并非都是负面的,这同样是一种沟通方式。这种发自内心的倾诉比客套的、一般性的交谈效果要好得多。但请注意,如果下属陷入没完没了的抱怨,甚至不分对象的抱怨,管理者就需要用一些技巧了。  相似文献   

18.
企业中的薪酬如何管理为好? 俗话说,管得好不如管得巧,管得巧才能管得妙。深谙管理艺术的主管,总是不断创造、薪酬管理的新范例,管而求好,好上取巧,巧中取妙,在他们那里,薪酬管理不是简单的加薪或者减薪,其本质意义指归干人,薪酬不过是手段性的物的因素而已。加薪或减薪,并无一定之规,而在于管理者清醒地审时度势,毫不犹疑,毅然决然地作出判断与抉择。那么,无论是加薪或减薪,总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关于薪酬管理的两个经典案例:加薪,危难时候出奇招 每个企业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危机,每当此时,…  相似文献   

19.
员工沉默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关注的新问题之一,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某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40个团队、314对员工-上司配对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领导授权行为、信任对员工沉默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领导的授权行为中展示关心对于员工沉默具有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管理者高度信任的员工能感受到更多的领导授权行为,且更少保持沉默;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会调节在信息共享、展示关心和员工沉默(自评)之间的关系,当员工对管理者具有高度信任的情况下,上司表现出的信息共享和展示关心会使得员工沉默程度明显降低;反之,当员工对管理者缺乏信任的情况下,上司表现出的信息共享和展示关心会对员工沉默没有影响甚至会使员工更加保持沉默。  相似文献   

20.
曹欢 《管理学报》2011,8(1):67-72
运用眼动测试技术,对持有不同内隐人格观的管理者的绩效评估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实体论管理者在面对员工初期低绩效水平表现时,会以特质判断为基础来进行选择、编码和组织信息,并将绩效差归因于员工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渐进论管理者则不存在归因的偏差。面对后期员工的绩效改进表现时,实体论管理者倾向于将绩效的提升归因于环境的改变,忽略员工自身的改变,从而造成对于绩效改进的认可度小于渐进论管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