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佛教中国化的起始阶段,亦是“中国佛教哲学”因果学说初步形成之早期酝酿阶段,而中国佛教哲学早期的因果学说既不完全等同于“印度佛教哲学”的因果理论,亦同样有别于隋唐时期及后世佛教哲学的因果学说。本文在深入具体分析《弘明集》与《广弘明集》等文本的基础上,对中国佛教哲学早期因果学说作出了新的诠释:其一、东汉末年苍梧太守牟子所撰写的《牟子理惑论》至晋代孙绰所作《喻道论》的完成即可被视为其理论建构之第一阶段,即“被动调适阶段”,以“善恶报应”为其基本主张;其二、慧远之“三世报应说”的提出,可视为中国佛教哲学早期因果学说理论建构之第二阶段,即“主动调适阶段”;其三、李师政之“因缘果报说”的建构完成,可被视为第三阶段,即“调适完成阶段”。  相似文献   

2.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增刊补白栏目中发表了署名杨勋的《井勿幕之死质疑》一文,对我所撰写的《井勿幕》一传(发表于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传》第三卷,中华书局1981年8月出版)中井勿幕之死因提出质疑,认为拙稿所言井勿幕系被马凌甫设谋杀害的观点,“考与事实不符”,且谓我引用孙翰青回忆“轻易作定论,未免资料过于孤单而难以服人,有失之于偏颇之嫌”。杨文认定,“井  相似文献   

3.
《原野》是曹禺的第三个戏剧生命,深受西方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和美国杰出戏剧家奥尼尔戏剧的影响,戏剧中意象纷呈、隐意深奥。“森林”、“老屋”和“金子铺的地方”是《原野》意象群中的主要意象,在意象构架的象征世界里隐寓着曹禺对原始文明、封建文明和资本文明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的《车酋轩语》包含“语行”“语学”“语文”三个部分,而有关治学、读书方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学篇。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注重根柢之学;第二为学忌分门户;第三读书要博而约,约而博;第四读书不找借口,持之以恒。我们通过对《车酋轩语》治学方法的研究与总结,希望能给现代学人的读书与治学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剧作历来是影视改编的热点之一。在曹禺剧作的影视改编史上,《日出》的改编总体上比《雷雨》、《北京人》、《原野》的改编都更为成功。以《日出》的影视改编为个案,通过与曹禺其他作品的文本特性及其改编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话剧改编为影视作品,原著的文本特性对这种改编有很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剧本的产生郭沫若开始执笔写这个剧本是在一九二○年春天,当时作者还在日本留学,是九州医科大学二年级生。原准备写成十幕,实际上只写出五幕,由于作者自己对整个写法不满意,只保存了第二幕和第三幕(作者自认为这两幕较有诗意),分别发表于一九二○年和一九二二年。后以《棠棣之花》为名收进他的诗集《女神》。在一九二五年六月“五卅”惨案的事件过程中,作者目睹英国和印度巡捕飞扬跋扈,弹压行人,因而触发了创作欲望,以十天左右的工夫,写成了独立的两幕剧《聂嫈》(即现在的《棠棣之花》的最后两幕)。写成后,曾在上海演出过两场。后来收在他的戏剧集《三个叛逆的  相似文献   

7.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除范畴研究与方面研究以外,船山研究还应再现其心路历程,深入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才能领会船山思想之精蕴。潘雨廷作为著名的易学家和道教学家,从易学时空观、三才观、道教身体观的角度,紧密结合船山出入险阻、辨章三教的一生经历,对船山思想的发展加以审视,深入完整地呈现了船山始终追求“行己有本末”,先历地道、天道、人道之“远游无穷”,后经“反身体认”,终归六经而“近观生面”的心路历程。该历程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由地道而天道,救世而究理的阶段;第二是从社会学的人到生物学的人,“远游无穷”而体认“造化在我”的阶段;第三是诚合内外之道,回归六经而近观生面的阶段。开六经之生面是船山“行己有本末”,落实“诚合内外之道”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9.
《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三)张觉诸:“诸”原是“之乎”的合音,相当于“之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词组的性质。如: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滕文公下》)很明显,“傅诸”即“傅...  相似文献   

10.
张伯江先生于《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发表《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一文(下称《解释》),从生命度、典型性、无指性三个方面对汉语中的名词活用进行了功能解释,试图寻找出活用的理据。对该文探讨的范围,《解释》有说明:“侧重分析现代汉语的名词动用现象,兼及古汉语”。所谓“兼及”,首先必基于这样的前提:古今汉语的性质是相同的。但这种前提缺乏语言的历史观,加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内容──如典型性分析并未“兼及”古汉语,因之,有关典型解释的结论可适用于现代而与古汉语的事实相背。有关典型性解释有两条基本结论: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