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建国17年的文学创作,在“文革”中被极左路线的推崇者们大肆攻击、批判,“文革”后又遭到一些人的责难和否定。我们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17年文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记录了我们国家的一段独特的历史,表现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特有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感情,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自有它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这之前,有一些人曾提出“重写文学史”而遭到一部分人的非议.我觉得,“重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习惯于接受哪怕是错误的东西,而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和萎缩,缺少大幅度争鸣与创造的文化活力.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就应该重写,特别是关于“文革”十年间的文学范畴问题,如果有些问题搞不清楚,就会影响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科学性.这是我们当代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应该把这些问题作为遗憾的事情留给后来的学者.这个问题就是“文革”中的地下文学的地位、价值意义.许多文学史,甚至可以说,迄今为止,所有的当代文学史著述、教材,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因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学者们的开拓精神不足.我们整天谈什么文学观念的更新,但具体实践中敢于更新的很少,顶多是在论述的角度上换一换,没有可喜的拓展.说到底,我们一方面把文学放在语言的艺术中去理解,而另一方面又常忽略文学语言的多样性表现,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隐体系的文学.对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主要是手抄本和民间文学,当前亟需的是重新整理,挖掘、钩沉,然后才是理解、分析.对于手抄本和民间文学在这十年间的表现,其珍贵价值不仅体现在填补文学空白的层次上,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学史意义.在“文革”十年中,样板压倒一切,主要是样板戏,其他象样板小说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观念上 ,语言是作为文学的媒介被论及的 ,文学仅在虚构意义上区别于现实真实 ,因此文学被称为“谎言”。而 2 0世纪“语言论转向”之后 ,语言所具有的本体地位 ,使语言成为“文学性”命题的全部问题 ,但由于语言的修辞性或语言自身能指与所指的分裂造成的语言所对应意义的被遮蔽 ,语言因此被一些美学家称为“谎言” ;中国诗论上的“言不尽意”在某种层面上与此种意义上的“谎言”不谋而合。本文将两种“谎言”的不同指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以期对文学语言、文学有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4.
作为特殊文学现象的“文革”文学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当代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探讨“文革”文学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时期文学复苏的标志 ,“伤痕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共同表达了当代文学批判“文革”历史、消解神话思想的集体诉求。但受制于“文革”神话思想的语言禁锢 ,“伤痕小说”的这一叙事努力却始终未能摆脱“文革”文学的影响。相反 ,“意识流小说”在实践创作方法革新的同时 ,却凭借自身的“语言之流” ,试图解放业已被“文革”神话思想异化了的文学语言 ,进而实践消解“文革”神话思想的启蒙诉求。  相似文献   

6.
编辑先生:您好!近日拜读贵刊1998年第3期刊载的张是超先生的《周杨‘文革”落难现象之反思》和刘成友先生的《形式及其观念意味:对“文革’主流文学经典文本的解读》二文,倍感兴奋、激动.据我看来,这是贵刊设置“文革”文学专栏以来不可多得的佳作,可称得上是重量级拳头论文,是近年来“文革’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文革’10年是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文革”文学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的部分.研究‘文革”文学对于深人把握那个令人不堪回首的时代的国人的扭曲的灵魂与贫困、病态的精神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  相似文献   

7.
“文革”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典型是女英雄(女铁人),①她们在行为模式上几乎与“文革”时期文学中的男性正面人物等齐划一.以此来论,似乎“文革”时期并没有真实表现女性世界的文本.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不过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延续及特定时期的极型.真正能“浮出历史地表”②的女性写作需要长久的时间去等待.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性渗透及女性为获得男性权威的社会指认所作的投降实质上仍然是现实,也仍然是女性文学无法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但是,历史文本是“把历史事件按照一种而不是另一种的情节结构或神话组合起来的作法”③,是以一种视点而不是另一种视点对历史事件的抽样选择,之后加以编排的叙事形式.因此,在既定的文本与历史真相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以“文革”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典型来论,文本典型得以产生不能不说是对现实中的女性有所抽绎和变异.当然,现实中女性的真实面貌因“历史已逝去不返”,我们所能作的只是从多种材料出发去尽量恢复和了解那种精神性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造不同于其它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不仅是文学创造的媒介、手段和工具,而且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方式和价值符号载体,作家只能用语言媒体去把握主体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支配思维并决定认识的方式,引导人们建造意识的大厦”,当作家运用一种语言时,也就是运用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式去序化自身的审美心理内容,创造艺术幻象世界。因而,文学的创造过程,就是作家以个性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去感应现实生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外化审美心理内容的语符化过程,语言能力运载着语符感性化了的审美对象,经历了由隐至显的  相似文献   

9.
再论"四五"天安门诗歌在文学史中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四五"天安门诗歌以江青一伙为政治批判指向,并且是人们真情实感的表达,但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是"文革"主流文学的创作规范,完全符合"文革"主流文学的抒情模态,因此它没有疏离和对抗于"文革"主流文学,不能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序幕和开端.它只是"文革"主流文学寻常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文革”时期崇高美走向异化乃至衰落;20世纪80年代崇高美得以重新复归;90年代后因社会、历史原因崇高被“躲避”,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表现中的“诗性”是文学现代性和审美性最为重要的标志 ,引起了诗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但有用一般人性去代替和解释“诗性”的哲学化倾向。如果从自然、未知域和语言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诗性”的存在和表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文学的“诗性”是与人的创造相互对象化的审美过程和结果 ,它以先验自在的形态等待着人们去“融入”、“寻找”和“发现”。  相似文献   

12.
话剧文学的艺术魅力是通过其语言实现的。从语言入手考察政治思维定势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形态的影响,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大约可以分为宣传说教型、情绪宣泄型和动作——性格型三种,其中宣传说教型占总比例的绝对多数。宣传说教型语言,主要见之于政治剧。它是作为政治思维定势运行极致的政治思维对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决定性影响在语言上的表现。政治,可以分为观念形态与实际运作两个层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认为,在同一政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集团的思想家而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集团的积极的、有概括…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文化大革命”十年是无文学的十年.对此看法,我不敢苟同.我一贯认为,“文革”十年是存在文学的,而且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主流文学是单向度的文学(即政治性文学),同时,在从事真正文学的人和追求真、善、美的,有一定文学修养的接受者的心灵世界中,仍然流淌着清澈的文学泉水,最终,它必将滋润那些从迷狂的政治恶梦中醒来的人们的干渴的喉咙.“文革”十年存在文学.那么,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文学作品是文学家对其所拥有的原始材料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握后,创造出来的艺术品.通常来说,文学有三种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是,有的文学根据其功利目的不同而突出某一种或两种功能,其他功能弱化,如,政治性文学,仅强调其政治功能(即教育功能).那么,“文革”期间的文学,从其数量和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占主导地位的单向度的文学;另一部分,数量较少,影响的广度与深度较小的真正文学(即其具备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造成单向度文学的主要原因是文学异化,所说的文学异化,指文学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炮制的文艺谬论的左右,从而使文学由其三维度功能(即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走向单向度的政治宣传、教育功能.于是,文学界呈现出主流  相似文献   

14.
高玉 《东南学术》2001,(3):87-94
一、博士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原因,也即主要从理论上研究中国文学如何从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关于语言的本质,本文既不完全赞成传统语言学的工具观,也不赞成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把语言本体论绝对化,而提出“语言道器”论,或者说“语言本质的二层面”论,即:语言不仅仅只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符号,同时还是世界观、思想、思维方式本身,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即工具的层面和思想的层面。语言来源于现实世界,但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具有自足性,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不只是人影响语言…  相似文献   

15.
1 中国,我们古老的东方之邦,素有“诗国”之称。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汉诗,特别是其抒情诗,一直有它独特的艺术传统。现代美学与形式批评认为,感性形式及其内在结构是文学艺术的生命,独特的文学形态必然含有独特的本文形式结构。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古典抒情诗的艺术传统不仅只是内容的,同时亦是形式的。 此处所谓“形式”,并非单指文学的语言工具和表现技巧,而指作品本文的整体结构形态。它一般可区分出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语言体式(可再分为语音组合、文法关系两个层次)、语象世界(语言形象世界)和语义体系(功能层面,其存在方式依赖于前两者)。特定的结构形态总以特定的结构法则作为存在的标识。文学本文的每一结构层面都有独立的构成要素,它的基本结构法则(或称形式规范)即存在于这些要素的特有组合方式及其表意功能中。按照这一理解,汉语抒情诗历来都自有一套完整的基本形式规范,它们所造就、维系的本文结构方式,乃是中国诗歌传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具有独特的、难以为西方民族所理解的面貌。这同汉民族的思维特征有直接的联系。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比起西方哲学来有独特的与汉语相应的整体协调意识。我国古代研究语言所归纳的范畴、程序,所使用的概念、术语,论证的方式,逻辑思考的角度,也都同我们民族的哲学语言血肉交融。因此,从古代汉语的本身可以直接探讨古代汉民族哲学,思维的特点,从古代汉民族哲学、思维的特点也可以直接观照古代汉语的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循环     
1.循环,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础,也是一个涵盖自然现象的过程,还是一个在人的思维中发生作用的模式,先辈的思想象梦魇一样纠缠着我们活人的头脑,一方面它使得人类的经验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又在恩赐之中规范了我们的新思维。 历史的运动总是相应地转化为思想的运动,思想的运动又以文学艺术活动最精彩,最耐人寻味。世界的循环,历史的循环一旦进入了文学的视野,就将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对作为系统的文学乃至世界本身发生深远的影响。这时候,文学也展开了它的循环。这种循环有三重涵义;(1)在文学创作里出现了对世界与历史的“循环体验”。(2)文学创作活动自身发展中的循环现象。(3)文学理论中对人类精神活动“循环规律”的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18.
汉语斯文学的概念,充分关注到语言之于文学的意义,以及汉语之于中国文学的意义.文学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学特征和文学风格的的体现,而应该是文学的生命体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作为文学表达的必然的途径,它体现了文学的生命;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决定了语言与文学根本无法分割.文学的基本属性应该是语言属性.新文学倡导的先驱者自觉到了语言问题的重要性,但他们将文学的语言都理解为文学的工具,思维的工具,未提高到文学的品质和属性意义上理解语言.汉语新文学的概念倡言让这个问题复活了.  相似文献   

19.
王元骧 《学术研究》2012,(4):143-151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不同于直观的唯物主义,就在于它引入了实践的思想,突出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与现实的各种关系都是在实践过程形成的,作为审美关系的客体的美不是纯粹的自然属性,而只能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意识领域,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文学就其性质来说也必然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在人学本体观方面,人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文学是以人为对象和目的的,所以也只有把实在论维度和目的论维度统一起来才能对“文学本体论”作出科学的回答.这都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按照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探讨,这是直观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所根本无法理解的.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与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关,文艺学研究一般的“文学”现象,文学政治学研究独特的“文学政治”现象.文学政治学包括三种理论形态:将文学活动作为一般政治现象来研究、将政治活动当作审美现象来研究、将文学政治当作一种独特的文学/政治现象来研究,最后一种理论形态是文学政治学的核心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