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汉语中有一批趣难词。即把词的真实用字有意隐蔽,而以谐音的虚假字形代替,使词义的表达变得困难而又有奇趣。这实际上是汉语独有的一种造词方法:隐实示虚,设难成趣。这类词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和语言的生动活泼,却未曾有人研究。这类词来源于各地方言,近代现当代文学作品多有探用,并有作家的仿造。其中有不少的已通行于全国,显示了这类词语基于艺术性的生命力。本文以哈尔滨方言为例作基础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怀远话属于江淮官话,有大量的"嵌l词"。文章通过对怀远话中"嵌l词"的分析研究,以及与其他方言"嵌l词"的比较,得出这类词语的特点。"嵌l词"的研究可以为汉语方言以及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材料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用编码度理论和汉外、汉语普方古综合比较的研究模式,讨论汉语的基本颜色词.上古汉语比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基本颜色编码度低,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及方言与方言之间基本颜色编码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是汉语颜色词的历史传承、变异和认知发展而导致的词汇创新造成的.上古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在"紫"与"褐"的发生顺序上是一致,但与基本颜色词理论的普遍发生顺序不一致.基本颜色词理论认为"褐"在"紫"前出现,而汉语正相反.  相似文献   

4.
<正> 象汉语的其它方言一样,潮汕话中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土”味十足的方言词。这些词有的本字尚待考证;有些则并不难确定。这些词中有单音节词,也育复音节词。复音节词中尤以双音节词居多,例如“东司(厕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应该以词汇、语法为重点。”本文在全面调查分析内蒙古汉语方言词汇的基础上,总结出内蒙古汉语方言词汇具有七大特点:一、沉积着奇特的析音词;二、产生了丰富的语缀词;三、镶嵌着多样的重叠词;四、点缀着新颖的异序词;五、创造了多彩的特色词;六、继承了诸多的古语词;七、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调查研究内蒙方言词汇,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助于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也有助于汉语史和民族史的深入研究,更有助于语文教学和普通话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马”与“狗”的谐音示虚趣难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隐实示虚、设难成趣是一种造词方法,所造词语有的是系列性群体,同一虚假用字会隐蔽多种不同的真实理据,同一趣难词形,在不同方言的词义会差别很大。在一种方言内或几种方言间,可以有词形类似的一组同义词,词的群体反映这种方法的共性和强势。同一词义,有的方言用虚假词形,有的则不用。“马”和“狗”多种谐音的多量词语可作为论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记录同一个方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称为同词异字。方言词同词异字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方言词典或字典编纂中的立目、用字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有利于汉语词汇吏、语源学的研究,对汉语方言文献的正确评价和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规范也有积极的参考作用,章太炎《新方言》中和今方言词有关的216组同词异字对方言词典的编纂有直接的参考作用,其中有20组和《汉语方言大词典》漏收的词语有关,40组和《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孤证有关,17组和汉语通用口语词有关。  相似文献   

8.
同形异义词,是指语音形式和汉字书写形式都相同而意义并不一样的几个词.不同方言之间也会有语词的同形异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发展演变在不同的地区走着不尽相同的道路,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下同方言在造词时的形式上的偶合.对不同方言同形异义现象的研究,是方言区际的横向联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把这种研究搁在某一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来进行,则还会有利于方言区人们学习普通话、避免用普通话语音误讲方言词语,从而促进汉语规范化工作.  相似文献   

9.
同素异序词成因质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素异序词的形成原因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一般认为它跟平仄押韵、方言和汉语构词的不稳定性有关,通过对同素异序词的全面考察,发现这些原因存在一些疑点,它的形成跟平仄押韵、方言等关系不大,它主要是利用汉语词序的灵活性有意识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方言学史及其研究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汉语最迟形成于夏禹时代 ,原始汉语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原始汉语方言 ;分化和同化是汉语方言最初形成的两种基本方式。方言概念形成于先秦 ,表达方言概念的词语产生于西汉 ,“方言”一词出现于东汉。古代的方言研究按照它本身所形成的阶段性特点可以分为周秦汉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至民初四个时期。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开始于 2 0世纪上半叶 ,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该学科草创的标志。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来说还很薄弱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汉语言文字学各分支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语具有丰富的拟声拟态词。拟声拟态词用于生动地描摹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弥补了日语形容词数量较少的缺陷,在日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数量上也远远高于汉语的拟声词。由于这个特点,在对它们进行汉译时,就会产生无法与汉语一一对应的问题。本文以高慧勤和叶渭渠的《伊豆的舞女》的中译本为例,探讨拟声拟态词汉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言不尽意":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与道为一"、"忘"与"游"的人生诗意栖居理想和大量涉及"言"意"关系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言不尽意"论始终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它影响到中国诗学,就逐渐形成了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突出了中国诗学的超越精神.它强调,一般的言语,不是从胸臆流出,是非本真之言说,是不可取的,是必须要超越的.同时,它提倡大道之言、本真之言、从胸臆自然流出之言.它主张超越非本真言语而达于"微言"妙象"的本真言说以尽意.同时,它准确描述了中国之"诗"的语言与深层意蕴之间的虚实互补的审美特征,并从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中国之"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彰显了中国诗学的独特性,揭示了中国诗学言说的总体特征整体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的实质,概括了中国之"诗"的创作观念、创作实绩及审美接受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进行了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包括成语.汉语佛教成语有多种来源,如佛教词语与汉语传统词汇的结合、梵文音译为主的佛教词语、汉地僧人的禅语等,其中佛教词语与汉语传统词汇的结合是主要的构成方式,包括佛教用语与汉语传统用语直接结合;汉语传统用语被赋予与佛教相关的新的意义;汉语固有词汇意译佛教梵语;汉语与佛教共有相同词汇相结合.梵语与汉语的融合,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人体词作量词用的现象较普遍,多数人体词是充当临时量词,也有一些单音节人体名词量词化后成为通用量词,二者可从意义和结构上进行判别。充当临时量词的人体词增加了语义表达的形象生动性。人体词的量词化是在隐喻或转喻的机制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培养职校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一个普通而又经典的话题。语文自学能力的增强对于职校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知识和形成未来职场竞争能力有着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语文课内的学习能力,还要教会学生语文课外的自学能力。为达上述目的,我们应该在焕发兴趣、养成习惯、注重积累、传授方法上着力,并处理好一种关系,落实好六个字。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汇"以物指人"现象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机制而产生。隐喻通过心理相似把事物和人联系在一起,转喻通过人与物的相关性联系人和物,它们都是通过对物体的认知揭示人的特征借以指人,少部分特征得到突显,大部分特征被隐藏。"以物指人"现象一部分是原有词的义项增生,另一部分则是短语词汇化产生了新词,来源于不同性质的词汇现象。这些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具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18.
作为配角,《西游记》里的小妖精有着自己独到的价值和功能,并非可有可无的龙套人物.而能否写好配角,正是衡量一部小说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通过对取经路上那不自量力的虎先锋、忠心养家的精细鬼、伶俐虫、老谋深算的斑衣鳜婆、良心未泯的有来有去、警惕性高的小钻风、阴险毒辣的前部先锋等小妖精进行分析,让读者发现《西游记》里的不少小妖精写得栩栩如生,生动风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西游记》一书增加了许多变化和情趣.  相似文献   

19.
探讨词义训释的方法,应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之一.求证中古汉语的词义,大致上要先辨字、明词,再进行释义."辨字"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辨识文字正误,考释六朝词语,尤应注意辨识写本俗字."明词",就是进行词的切分,区别词与非词,明确考释对象."释义"包括查考、汇证、推阐、审例、比较、探源、求验等步骤.具体释义时往往是多种方法交错贯通、综合运用的,不能机械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