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壮族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根据一九七七年统计,全国壮族共有一千二百多万人。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一千一百多万人(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分布在云南省文山等州(县)的有八十二万多人;分布在广东省连山县等地的有三万五千多人;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有一万多人;散居在湖南省江华县的有四千人。在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壮族就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壮族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还有一部份分布在云南、广东等地。壮族有一千多万人口,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育自己的民族语言——壮语,它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对这一系支的语言,也有叫汉藏语系汉台语群侗傣语族”①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汉语的关系非常密切。过去曾经有人认  相似文献   

3.
春节以前,喜获由张声震同志主编的《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是上中下三卷共105万字的鸿篇巨著。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全面地叙述和论证了壮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壮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资料翔实,体大思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广西推行使用壮文的情况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总人口为3732.93万人。其中壮族人口为126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33.8%。主要聚居在南宁、河池、百色、柳州四个地区和南宁、柳州、桂林兰个市。壮族人口高度连片聚居,壮族聚居和壮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面积占全区面积60%以上,重要的资源也在这些地区。壮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讲壮语,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千百年来,壮语一直是壮族人民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县以下的壮族地区群众都是使用壮语进行交际,只有居住在县城的壮人才兼通一些汉语言。尽管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  相似文献   

5.
云南是壮族分布的重要地区。在全省 2 5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位居第四。就壮族居民分布而言 ,仅次于广西。杨宗亮所著《壮族文化史》,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之一 ,从宏观考察壮族历史文化出发 ,把论述重点集中于云南壮族 ,在西南众多民族之间纷繁复杂的文化关系中 ,理出云南壮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全面系统阐述了云南壮族文化的来源、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在壮学研究中是一部难得的新作。综观杨宗亮《壮族文化史》,在壮学研究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对云南壮族分布格局之由来 ,作了系统的历史分析。云南壮族主要聚居于毗邻广西的文…  相似文献   

6.
1 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13,383,086人(1985年)。它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其次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  相似文献   

7.
一彝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彝族有6578524人。居我国少数民族中的第六位。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地区,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自乌...  相似文献   

8.
壮语对横县平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横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宁市的东边。是壮汉两个民族长期共处的地区之一。壮族是土著,现有人口30万余人,集中居住在横县的北区、西区和西南区。汉族是客户,是在不同时期分别从中原、广东和江西等地迁来的,现有人口54万余人,比较集中地住在横县的中区、东区和东南区,也有部分在北区、西区和西南区同壮族相杂处。  相似文献   

9.
云南曲靖地区共有壮族人口25355人(1988年),主要分布在南端南盘江流域的师宗、罗平县,其次分布在北端金沙江支流牛栏江两岸的会泽、宣威县。 壮族聚居的师宗县,又主要分布在五龙、高良、龙庆三个乡。位于曲靖地区的最南端,东接罗平县,并与广西的西林县隔江(即清水江)相望,南连文山州的邱北县,西邻红河州的泸西县,北靠本县的大同、彩云乡。全县共有壮族84个自然村,3466户,19792人。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人民聚居最多的地方。壮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又是个酷爱歌唱的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同各兄弟民族一样,壮族人民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壮族民歌就是这些精神财富中一批光彩夺目的瑰宝。它是壮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深厚的人民思想,放射着耀眼的艺术光华,好象灿烂的万倾波光,闪烁在我国浩瀚的艺术海洋之中。  相似文献   

11.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广西建设先进文化,首府建设先进文化,当以壮族文化遗产为民族根基。壮族先民是南方稻作民族,探索壮族文化遗产,当以壮族是稻作民族为出发点。壮族五大文化遗产之首,当推南方稻作民族人文始祖洛甲。而后为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歌圩的女儿、歌仙刘三姐,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抒情长诗《嘹歌》及壮族原生态民歌。五大文化遗产各有其抢救措施。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文化遗产与建设先进文化密切相关,与建设广西先进文化、首府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壮族语言文化研究之第一篇,主要阐述了壮语地名的命名特征,论证了壮语地名所反映的壮族先民早期分布的地域和社会生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类型来看,瑶族文化可分为铜鼓文化和长鼓文化两大系统。即布努瑶族系的铜鼓文化和盘瑶族系的长鼓文化。此文不是论述瑶族文化问题,而是根据我在桂、湘、黔、滇等省(区)瑶族地区调查收集的资料,略述布努瑶地区铜鼓分布、历史、打法、社会作用和收藏等问题。瑶族地区铜鼓的分布和使用的历史瑶族,全国有一百四十多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五个省(区)  相似文献   

14.
壮族社会影响力低 ,有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要扩大壮族社会影响 ,必须发展地方经济 ,弘扬民族文化 ,介绍壮族历史 ,加强自身宣传  相似文献   

15.
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壮族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栽体,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民族伦理文化特点.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充分体现了壮族勇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团结互助、乐于奉献、诚实守信、恪守诺言等民族伦理文化特征.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批判地...  相似文献   

16.
回族在西南地方史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回族人口7219352人,四川和贵州两省回族人口各约10万人左右,云南回族人口近45万人。西南地区共约有回族65万人,从回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来看,仅次于西北地区而居全国第二位。回族是个散居的少数民族,在全国主要和汉族杂居,而在西南,则和更多的少数兄弟族杂居。这是西南回族分布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还伴随着一个条件,即西南汉族分布多的地区,也是回族分布多的地区,彼此呈正比地杂居着。第二  相似文献   

17.
廖艳云 《今日南国》2007,(11):31-33
人物素描:覃日飞,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壮族,生于1945年,广西柳城县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从事技术、经济工作30年。1986年进入广西经济综合管理部门,1993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党组副书记,高级工程师。1998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01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共十五大代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其诗书之缘得益于少年时代国学文化的启蒙;青年时代研读中国文学、哲学;工作之余,孜孜不倦研墨习书,成就了书法大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为国内书法界、司法界所称道。  相似文献   

18.
1997年 6月,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声震主编的三卷本《壮族通史》,是迄今国内外最完整系统的壮族历史专著。体例新颖、结构完整是该书的特点之一。 王朝发展史是中国古代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王朝变化史这条线索,对探求统一的中华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各民族自身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近年来,国内一些民族史学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摈弃了传统的体例,根据民族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叙述民族史,给民族史学园地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部壮族通史的编者认为,壮族作为岭南一…  相似文献   

19.
研究壮族语言,目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首先是壮族语言方言复杂。壮族现有人口2300多万,主要聚居广西,杂居湘、滇、黔、粤等省,散居全国。在广西大聚居区内,壮族按语言分为南壮、北壮;北壮又有侬、蛮之别;而北壮实际上又有东西的不同。桂西由于地缘关系又与云南文山、贵州  相似文献   

20.
人生礼仪是一个人一生中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中,人生礼仪主要由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构成。文章拟在对壮族人生礼仪的主要内容作简单归纳介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人生礼仪中所体现出来的壮族人的生死观念、社会伦理观以及贯穿于各人生礼仪中的人际馈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