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琼瑶从小笃爱文学,九岁时便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十六岁时又在台湾的《晨光》杂志上发表了她的文艺作品《云影》.但她的真正成名之作,却是在高考不中,又遭致爱情的不幸与婚变的打击后,潜心奋力于文学创作时于一九六三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窗外》.这是她与命运拼搏、抒发自己的心中怨气而写成的处女作.二十多年来,琼瑶一共创作了中、长篇小说四十余部,而根据她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和电视剧创作即达五十余部之多,可算是当今台湾众多的女作家中最多产、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2.
面对着严歌苓,我愿做一个虔诚的听者。单纯到极至的女人,却有着这样的大智慧——读她的文字吧,你会惊诧于人间竟有这样的小说,小说竟有这样的力量。严歌苓出道以来,就凭借《少女小渔》、《女房东》以及《人寰》等中、长篇小说一举获得一系列台湾文学大奖。同时她也是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扶桑》曾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前10名。国际著名华人女导演陈冲也因为执导她的作品而荣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影后。自此以后,严歌苓拿到了包括《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央日报》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一个靠文字记忆和传递的人,给文字以尊严,文字便给了她尊严,给了她令人敬仰的优雅和底蕴。  相似文献   

3.
琼瑶电影对台湾电影史的影响一直未被评论界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华语电影研究中,研究者对台湾电影史的关注点往往也是从早期的台语片、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直接跳到台湾新电影,忽略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创造票房奇迹的琼瑶文艺片。事实上,琼瑶电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有助于台湾电影开辟富有特色的文艺片类型,并继承了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不断发展的通俗文化色彩浓重的商业电影传统;同时,琼瑶电影还运用通俗情节剧的模式演绎了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并在社会中产生教化、抚慰的作用。追溯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将通俗剧模式与中国的道德伦理、政治问题、文化反思等联系在一起,一直是中国电影历来的传统。琼瑶电影对通俗情节剧模式的运用,不仅表明了它与中国电影传统的深厚渊源,也表明了它与中国文化传统血浓于水的关系。另外,琼瑶电影在表现爱情王国的浪漫时,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台湾图像。琼瑶电影在台湾影史上共掀起了两次为时较长的观影热潮,在这先后两个时期里,影片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设置等方面也相应地有着一定的变化,这也反映出了台湾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台湾民众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一八五七年《包法利夫人》的问世,引起了法国文学界的骚动,也成就了福楼拜在法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尔后第十二个年头,作家又发表了另一部长篇小说《情感教育——一个青年人的故事》。作者为这部小说反复推敲,不断修葺,几乎耗尽了整整五年的心血,但它却遭逢了另一种际遇。在当时,除了曾赢得波德莱尔、左拉、屠格涅夫等“慧眼”的好评之外,总的反响(尤其在法国国内)对福楼拜是极为不利的,一些批评家甚至把它斥为失败的作品,“故事情节呆板”、“人物形象苍白”、“写作手法平淡”云云翩然而至。即使是福楼拜的好友、深孚众望的乔治·桑也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部不为人了解的书”,她还责备作者对自己人物的态度过于隐晦,以至使读者无法看出作者的意图。这一切都使福楼拜大为失望,一八七○年六月廿九日,他在一封信里不无感慨地写道:“赞赏我最近这部小说的人太少了。”  相似文献   

5.
琼瑶的小说多以旧时帝王、豪门家族生离死别、爱情纠葛为背景,表现人物“轰轰烈烈”的感情和矛盾冲突。《琼瑶全集》第四十二部《冰儿》却刻画当代青年的爱情纠葛。小说构思奇特,文笔细腻,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笃深。现在试论《冰儿》的艺术特色。一、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表现人物性格冰儿开朗、活泼的性格,是从冰儿说话“表情”和冰儿的“笑”表现出来的。冰儿是个爱笑的女孩,小说中的李慕唐医生对冰儿都感到奇怪:“一个自杀的女孩,从走进医院,她几乎一直在笑。”《冰儿》生动地描写冰儿的笑,有上百处,如:她柔弱的笑了笑、她唇边…  相似文献   

6.
《红尘》是台湾著名作家墨人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对中国文化的独到见解与史识,将近百年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与人间世态炎凉,形象地史诗般地呈现出来,洋洋一百六十多万言,是墨人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宏篇巨制。《红尘》在台湾《新生报》连载后,“受到台湾和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大陆著名作家、诗人雁翼对《红尘》尤为推重,视《红尘》为中国“百年世态因”、是“用火山一般的爱,冰河一般的很,结构出新的人间恩怨世态图”。他说,《红尘》是墨人“文学与生命合成的大树上结出的最瑰丽的硕果”。因此,他特别把《红尘》推荐…  相似文献   

7.
本名严停云的台湾知名女作家华严,祖父严复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思想家,父亲严叔夏曾任福建协和大学文学院长,母亲林慕兰则是台湾望族板桥林家的后代。1948年华严渡海来台,近半世纪的时光,创作出19部长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1部散文集,且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获得广大读者及观众的喜爱。她以沉潜的态度、极规律的创作方式,不仅在长篇小说上付出心力,更在创作方法及体裁上力求突破与创新,不仅尝试日记体、书信体,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全对话体小说”的创新,前后共有4部长篇小说采用这种体裁,成功地将全对话体的创作,带入成熟的地步,并为这种创作体裁,开辟出可行的道路。华严用她心中理想的高度看万事万物,以及一切的得与失。她认为若是能够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取一些经验,人生就会有变得较为美好的一些希望,这也是华严作为一个小说家创作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8.
突围者的迷惘与梦幻──台湾小说《女强人》解析郭宝亮台湾作家朱秀娟的长篇小说《女强人》在艺术上也许不能算是最优秀的,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部难得的当代女性文本,作品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女强人”林欣华在台湾现代社会激烈的商战角逐中的坎坷艰辛的经历以及人生情...  相似文献   

9.
王燕 《社区》2009,(29):16-18
严歌苓是著名的“多产多奖”旅美作家,近日,根据她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由她的另一部小说《小姨多鹤》改编的电视剧正在大连拍摄。也十分值得期待。再往前追溯,她编剧、张艾嘉执导的电影《少女小渔》曾获“亚太地区国际电视节最佳影片奖”.与陈冲合作的电影《天浴》获台湾金马奖7项大奖,为陈凯歌编剧的电影《梅兰芳》也大获好评。  相似文献   

10.
<正> 苏雪林(绿漪)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闺秀派”代表作家。人们提及她的名字,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棘心》及其女主人公杜醒秋。小说中所描绘的杜醒秋在法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与作家本人在法留学生涯颇有相似之处,主人公那种旧式家庭出身的女知识青年的思想和性格,又与作家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几乎一致。可谓杜醒秋的原型即是苏雪林本人。因此,国内评论界往往把《棘心》看作是作家的一  相似文献   

11.
小说家华严,迄今已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上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智慧的灯》,曾轰动台湾。这部以上海圣约翰大学为背景的小说,在描写大学生生活、恋爱中,寄寓着佛家的哲思和精神追求。此后她写恋爱、婚姻、家庭的小说,故事多姿多彩,但各有各的寄托。她在长篇小说体裁的创造上取得了很大成功,除传统的叙事体外,还有日记体、书信体和对话体。构思巧妙,描写、对话和人物语言,也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2.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10.22-)突然以一年一部小说的高速度,把她的新作、被称为是“太空小说”的科幻五部曲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人们纷纷为她的天才与勤奋喝彩,但同时又对她的这种创作突变感到惊愕与困惑,甚至万分失望。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蜚声英国和世界文坛的主流文学作家,为什么突然转向“非主流文学” 的创作?她的“太空小说”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艺术上有何特色?世人该怎样来评价以及该怎样来研究这一文学现象?毫无疑问,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莱辛研究进而对于英国女性文学研究,都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本文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四部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从冯梦龙开始,就有“四大奇书”之称。在建国以来的古代文学研究中,它们虽未能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未受过冷落并且不必担心受冷落,但也算得热门。几乎每部小说都有一批专著簇拥着,论文就更是多得难以统计了。但从整体上将它们作为一种文化与文学形态加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散文之艺术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当代文学从观念到实践开始大变革的潮流中,我们看到,中国当代散文,比之其它文学体裁所表现出的亢奋与活跃,显得过分的持重与平静。诸如:诗歌曾经“崛起”过、“朦胧”过;小说更曾“意识流”过、“寻根”过,且至今还在“实验”着;甚至连话剧也曾闪过“现代派”的“讯号”;如今,人们又在热谈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而唯独散文,虽有骚动,有变化,但还没有真正地“热闹”过,用当今评论界流行的说法,即还没  相似文献   

15.
我们起初是从《罗兰小语》“认识”台湾著名作家罗兰的:书中饱含的生活哲理使我们读到了她的慧智,亲切坦诚的语言使我们读到了她的真挚情感,涉及的人生、社会领域的广博使我们读到了她的丰富的内心与知识……她的书风靡大陆,拥有众多读者。 如今,罗兰女士就在我们面前。她4月下旬来南京参加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计会,我们有幸采访了她。 罗兰慈祥的面容、温和的目光给人一种平易近人之感,但交谈中又发现性格直爽,并非开口即送春风;她虽76岁高龄,但思维敏捷,十分健谈,不时发出出人意料的惊人之语。在谈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人的现代化问题时,她果断地说,人要“古代化”。她解释到,这是极而言之,并非让大家退步,而是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伦理道德。现实生活中“人心不古”的现象大量存在,无论台湾还是大陆,人文精神、道德水准下滑很利害。一些人在现代生活的灯红酒绿中把老祖宗的  相似文献   

16.
评论界对先锋文学的误解使得先锋几乎成了“反传统”的代名词。时至今日,重新进入余华的小说,可以发现“先锋”小说中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主要体现在“性恶论”、“神秘主义”、吴越文化以及鲁迅传统等方面。这些中国传统的边缘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否定性力量,扮演着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反思的角色,这也是余华及其先锋小说的锋芒所向。  相似文献   

17.
白先勇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极具代表性的现代派作家,也是大陆读者比较熟悉、评论界比较关注的台湾作家之一。其作品不仅具有现代派作家共有的特点,更有自身的特色。总体而言,白先勇小说有三个创作特色:“中西合璧,悲剧色彩,感伤主义”。具体来说:(1)白先勇的个人经历对其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使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传统于现代;(2)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悲剧性方面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3)在历史流变下的“对命运的感悟和思索”以及异域文化下的生存和放逐的视角下,白先勇小说富有感伤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里程碑”的同名长篇小说。自公映至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一部投资过亿的商业片,《白鹿原》首先以其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夺人眼球。影片最为人称道的是几处恰到好处的老腔表演,配合剧中的情节发展,将关中的民俗文化向观众做了生动的展示。当然,电影也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它的改编就存在某种缺陷,将小说中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朱先生删去,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评论家认为“可以肯定,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没有任何人象尼克那么重要,也没有任何人物能更持久地抓住海明威读者的想象”,“尼克不仅在海明威的人物中,而且在美国文学中都是很特别的。”尼克·亚当斯在海明威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1925)(以下简称《时代》)中首次出现时,美国作家D·H·劳伦斯就指出:这部短篇集实际上是一部“不连续的长篇小说”,“它在塑造一个人和他的全部历史,对于这个人,我们不需要再知道什么”,这个人就是尼克。劳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叙事性决定了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它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电影中的优秀之作大多是由小说改编成的。研究小说史应该关注小说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既有探索性、趣味性又能满足大众的情爱心理期待的爱情小说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对于作家是名利双收的事,“触电”几乎成了普遍现象,但中国当代作家大多对电影表现出高蹈的鄙夷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