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留守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满足了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引起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弱化了农村家庭的生产组织功能,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提高留守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变劳动力流动的单飞模式为家庭整体流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地集中和农业生产职业化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逐利的基本条件,因此,"资本下乡"必然带来经济、社会和管理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土地经营权的变更、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雇佣制度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农户"身份的蜕变和"大资本"功能的转换,管理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劳动力流动的管理、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农业企业对"职业农民"及农业生产的管理等方面.目前,在"资本下乡"引致农业生产体系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农民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环境污染问题未受到充分重视等问题.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农民与农业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应有权益,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本身需要的劳动力会大大减少,大批劳动力将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呢?我认为,除了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少未来劳动力的数量之外,根本出路在于努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三个转移:一是从耕地向耕地以外的土地和山山水水转移;二是从农业向其他行业转移;三是从乡村向小城镇转移.而农业的发展是实现转移的前提,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转移的关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将大大改变农业结构及农村结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实现三个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村劳动就业问题,而且是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过程牵涉到农业、农民和农村,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又是其中的核心.目前,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又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这是由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畅造成的.要解决中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就要对中国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最终促进人口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相协调.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公共事业发展快速,但资金、劳动力、土地资源的稀缺与配置效率低下,仍然是限制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的积累、政策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视、两岸直接"三通",为福建省农业与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增加支农资金投入,创新农村金融政策;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多功能农业,保护资源与环境;规范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农地使用政策,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等政策选择,将有利于福建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调查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状况,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为此,我们选择了招远、乳山、掖县、莱阳等县、市的十三个点,进行了典型调查.  相似文献   

7.
杨金基 《南方论刊》2003,(11):31-32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瞄准国际市场,生产"名、优、新、特"产品;二是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政府引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作出决定;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刘易斯模型、劳动力异质性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易斯模型把乡一城劳动力转移建立在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基础上,但这个假定不符合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符合我国实际.从调查数据可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所带来的问题表现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低素质化、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化、农民工非市民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民工教育和培训以及返乡创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日益显现.本文指出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造成农村妇女对土地的依赖性增强,土地成为妇女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和重要社会保障,并进一步影响到农村妇女的家庭与社会经济地位.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不仅有利于缓解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趋势,而且在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男女平等、构建村庄秩序与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最后,文章提出了在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背景下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外出务工、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是我国新型农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豫南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农民外出务工、土地流转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务农人员中生产能手数量和其所在集体内可用于规模耕种的土地数量决定了适度规模可操作的规模上限,同时,当地经济水平和土地亩均受益决定了适度规模经营的规模下限。农业规模经营的大小与土地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无关,狭小的土地面积并不能阻碍土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机械化的推进。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大小是影响劳动力城乡转移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影响土地的流转速度和集中程度,适度农业经营规模的实现取决于非农收入或者说种植业以外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消除知识贫困:解决农村贫困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民知识贫困的现状分析  1 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的低下。据统计,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 71% ,而其它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力的比例为17 2 6 % ,比农业部门高出2 3倍。现在我国每70 0 0亩土地只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每70 0 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人员。由于劳动力的文化科学水平低,我国现有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的70 %左右在农村推广不了。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 % ,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一般都在6 0 %~80 %。2 农民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农民获取、吸收和交流知…  相似文献   

13.
边远地区土地撂荒与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加,在部分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边远山区,大面积土地撂荒的现象比较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制度已难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对土地使用权主体地位的要求和农村经济走向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业劳动力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民自发的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计划生育、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负效益。提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广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建立与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加速农村城镇化;扩大金融信贷渠道;完善农地“三权”分离机制,促进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强政府的服务完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地产权、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产权权能不足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从而抑制了农村金融发展,导致农民在农村和城市中的双重贫困.在土地所有权改革存在意识形态刚性束缚的情况下,大力提高土地使用权权能,可以改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缓解农村金融贫乏.含有土地抵押信贷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告诉我们,土地使用权权能的增强,可以通过土地金融机制带来农业资本投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当前我国农村可以选择的土地金融模式按照金融化程度依次包括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融资租赁和土地证券化.在土地使用权权能提高后,这些土地金融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当前,增加我市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必要性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来源,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非农业生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这样可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轻人地矛盾和靠天吃饭的窘境。在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如果农户不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农业所获得的收入效益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一部分后,可以使种地能手实现规模经营,进而产生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7.
农民经济行为的二重性与土地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具有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积累和土地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功能的土地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而进行土地制度建设,必须从目前农村生产力的状况出发,着力于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的经济行为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土地制度只有适应它的要求,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深入考察农民的经济行为,分析农民经济行为的性质、特点和内部矛盾及其与土地制度的关系,才能把握土地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构思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劳动力"家庭分散化"和"性别差序化"的流动,使得农村出现了留守家庭离散问题。透过"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同步的视角,运用共生理论深入分析发现,在"四化"发展不同步衍生出的宏观结构框架影响和制约下,农民为了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做出部分外出务工、部分留守的决策,从而导致农村出现留守家庭离散问题。因此,通过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去改变工农间、城乡间的二元结构,促使农民在理性决策下作出新的行为选择,去改变家庭离散现状,实现家庭团聚的愿景,进而反过来维系和深化"四化"同步的局面,是有效治理这一问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袁志刚胡书东一、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状及转移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劳动力过剩,1994年全国人均占有耕地1.2亩,农民户均耕地面积只有6亩,土地经营规模是超小型的。我们可以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否过剩应该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  相似文献   

20.
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了职业转变,却没有实现身份和居住地的转变,没有实现完全迁移,从而形成不完全城市化现象.不完全城市化造成土地浪费、农业不能集约化经营、农村留守问题、进城农民工角色转换受阻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改革户籍、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