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省制问题是一个贯穿了我国20世纪的重大政治命题.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历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必须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我国20世纪省制改革进行客观审视.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扩大行政区域的范围与区域政治民主化要求划小省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深刻矛盾,因此,"减少层次"在某些层面上已有所实施,但"省区划小"的共识近期将难以实施.从世界城市化发展方向来看,城市型政区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应是我国相当长时期政区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与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处于急剧变动和重组的过程中,本文认为,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政治化与主权国家政治经济化双重趋势发展的矛盾状态,其结果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实力对比。加入WID后的一年多时间,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并且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政策方针的制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的影响。催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中国经济自身的崛起与持续发展的愿望。认识到“两化”趋势的本质特征与外在表现后,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加以防御,保留回旋余地,力图避免出现恶果,促进局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但其进一步发展却面临"行政区行政"的层层阻力。化解行政区行政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矛盾的根本途径不在于行政区划的调整,而在于区域内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因为行政区经济的产生不在于行政区划本身,而在于行政区的"行政"。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质上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其相应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是区域政治协同发展,区域政治协同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从现状来看,实现我国区域政治协同发展,必须创新区域行政立法方式、建立区域行政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区域地方政府间行政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以来中国行政区经济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敏  阎小培 《学术研究》2005,16(6):54-59
行政区经济不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但以中国的行政区经济最为典型。关于行政区经济的概念国内学者有过精辟的定义:行政区经济是指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性质的区域经济,它表现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刘君德,2000)。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刚性约束,使得一些市场调节的规律在中国产生“失灵”现象从而削弱了区域的竞争力,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行政区经济引起了学界与政界的逐渐重视,成为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热点。如刘君德与舒庆(1993)对行政区…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的区域联动与良性互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沿海发达地区行政区之间的横向联合不断向纵深推进 ,如何因势利导 ,推动区域经济联动系统向区域经济互动系统的转变 ,实现经济的区域联动与良性互动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 ,这是一个必须正确面对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江浙沪等沿海发达省市在与周边地区的邻域联动、本地与西部地区及区内的跨域联动 ,最终形成若干不同层次、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区域互动系统 ,借此提升经济运行结构、质量和效率 ,促进本地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着重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根据国外已成功的范例 ,并推及我国其它区域的联动与互动 ,旨在为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6.
产权制度源于资源的稀缺性,由于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较大,因此,我国特有的行政经济区域系统形成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文章分析作为产权区域的行政经济区的产生和发展,为解决当前激烈的地方政府竞争提供了新的启示.“产权区域”是区域外部性研究的新视角,只要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行政经济区域体系就将长期存在.“行政区域”是客观的,“产权区域”是从主权国家到国家内部的各级行政区,因此,“产权区域”也是客观的,从区域外部性角度解释区域关系有了更加真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遵循“以行政区为域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经济区域为域的区域合作治理机制建立→新型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善治目标实现”.这一制度变迁的总动力源于市场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先发区域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的形成及治理模式的构建,为中西部地区探索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鉴,同时为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政府治理形态是基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行政区行政模式.行政区行政因其具有封闭性、内向性和僵化性的特征而无法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无法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这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是相悖的,也不利于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的实现.区域合作行政以其合作性、开放性、跨界性等特质担当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发展的重任.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政府行政越来越呈现出合作的特征,逐步从传统的行政区行政向区域合作行政转变,并依赖于法治保障达到区域内各地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最终导致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成本加大,增长速度放缓,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格局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跨越行政区障碍,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一种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行政区经济”现象。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分析,认为地方政府“经济人”的本性、决策选择的“囚徒困境”、片面政绩导向引发的短期行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压力下的“超常”举措,是导致“行政区经济”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若干对策建议,如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加快政企分开进程;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政绩考核办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组建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造价值的劳动将不断深化和发展。以管理劳动、R &D劳动和教育劳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劳动将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劳动形式 ;创新劳动和常规劳动的划分将代替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 ,创新劳动成为推动创造价值的劳动自身升级的源动力。同时 ,劳动的度量也需要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在社会进入小康或更宽裕境况后,商品生产和市场销售都更加受文化影响。“文化经济”应非限于若干具体产业范畴,而是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所显示的新特点。促进经济发展的创新,既来自科技方面的发明进步,也需要有文化方面的配合包括制度创新和设计创作。创新成果要能够销售出去,必须能结合不同市场的文化。当今国际市场存在着西方的“文化霸权”,东方文明处于弱势。我国既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又要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以及和平发展,可以充分利用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独特功能。在区域经济中,香港发挥了策划产销、安排融资和服务商贸的综合角色。香港的角色是由历史和文化形成的,在可见的将来难以被取代。  相似文献   

13.
作为“菜篮子”工程的延伸和发展,“菜篮子”经济是新形势下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对南京市“菜篮子”市场供需状况、流通状况的分析,探讨了南京市“菜篮子”经济的市场定位及开拓前景,为政府制定“菜篮子”经济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观"的悲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靳文志 《社会科学》2005,3(7):17-21
舒尔茨的"社会经济观"由于过高地估计了人的知识和能力,而过度地否定了李嘉图关于资源环境的早期忧患意识,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过度地夸大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支配能力,从而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经济观"的悲怆.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经济思想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最具代表性,他主张的民本经济思想中,对于“民”的重要地位的肯定,更能体现孟子及儒家思想中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本位的思想理念。研究孟子的“民本经济”思想,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现实经济发展中最难处理的一对重要矛盾.现实经济生活中,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历了由替代品到互补品的规律性的演变过程,揭示其演变的内在机理以及现实经济发展中环境与经济由"替代"到"互补"的具体演变路径,有利于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相应调整和国家、国际的政策制定与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 ,目前学术界仍众说纷纭 ,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把它归结为斯大林个人的错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实际上 ,新经济政策的失败主要源于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形成的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市场经济在当时的苏俄社会、尤其是在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意识形态中没有足够的合法性 ,从而也得不到业已形成的政治体制的支持 ,新经济政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一统制度"与国有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力 《河北学刊》2006,26(3):166-172
中国自秦统一以来所形成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是在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维持一个大国统一所必须的制度保障,其在经济方面的国家直接经营部分带有垄断性或高利润的工商业,具有控制国民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双重目的, 尤其是后者,更是一个多民族的、各地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条件下维持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国家面临着被列强侵略和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在转型期继续维护国家统一,就必须解决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能力和保证统一的财力。因此,我们对国营经济作用的分析,不仅要看到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如何,还要看到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外部效益,即在维护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延续至今的大国统一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亚核心"发展规律,即在核心区外围的局部边缘区内以县域中心镇为依托,建立次级核心,通过极化作用聚集周边地区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可以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通常,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遵循从资源优势培育、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再到区位优势极化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其具体途径有三:一是通过特定农产品的产业化实现;二是通过特定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生态相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浩 《江海学刊》2004,(2):25-31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的自然过程 ,而是能动的道德建构的价值过程。应当确立超越而涵摄的“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依此 ,必须仔细考察“经济增长”、“进步”、“发展”、“至善”诸理念作为“相适应”的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有三种基本性状 :体系不匹配 ;供给不足 ;互动无力。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是“生态相适应”。生态相适应 ,是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统摄下的“相适应” ,是整体有机、辩证互动、以整个社会文明的合理性为最高价值取向的“相适应”。必须以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学术精神 ,进行道德—经济关系方面的重大理论澄清 ,建构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