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母题概念具有如下特点:最小情节单元;传承性;历史筛选性。话本小说叙事的民间形态使其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叙事母题,这些母题经过历史的流转和筛选而成为最具有中国传统叙事特色的文化因子。话本小说有着许多的母题类型,比如乔装母题、真假母题、友谊母题、救助母题等等。这些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叙事的内核部分而在历代的叙事中不断的变异。话本小说母题的形成与长期的"说话"艺术的"说听"交流密不可分,其叙事功能表现为内在的交流性。  相似文献   

2.
当代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其深刻卓绝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伤时原型",又一次表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伤时"母题.不少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一个"悲秋"传统.但是,"悲秋"的外延小,而"伤时"的外延大;"悲秋"是现象,"伤时"是本质.因此,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传统,应准确地名之为"伤时"传统.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一大无奈中,不能"伤时",也就不能"惜时";必有"伤时"之痛,方有"惜时"之心,方能"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这正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伤时"母题的积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浴女"母题的传承与文化内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浴女"母题以女子沐浴生子为基本情节,以水生殖崇拜观念为文化底蕴,经历了由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发展历程。本文论述了"浴女"母题的演变轨迹、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相关的民俗文化事象,揭示了其传承与演变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浴女"母题无论是在民间文学中还是在民众生活中,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中古道教仙传中,"食桃修仙"母题的产生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在探究该母题产生的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桃"被仙化的多重原因。就外因而言,桃被仙化与神仙信仰的广泛流传有关。就内因而言,桃被仙化与桃特殊丰富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进而以"食王母桃"这一母题为中心梳理"食桃修仙"母题的流变。该母题的流变与桃被赋予的神效和异形密切相关,由此导致"食桃修仙"母题呈现出神异浪漫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潘金莲母题"发展及其当代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金莲的"美"与道德失范两种对立的情感因素被熔铸在"潘金莲母题"的具体意象上,象征性地显现了人的伦理意识和自然情感冲突.这种冲突人类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会遇到,都在想办法解决,又永远处在妥协的状态中,母题原型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化着.<水浒传>、<金瓶梅>、<义侠记>、<潘金莲>等作品提供了母题演化的具体文本,潘金莲、王婆、武松等人物形象承载了母题的特别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辽宁省民间文学集成·县、区资料本>[1]中部分狐妻型故事进行了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发现并解读了其中的"人触犯禁忌"母题,在其中各个要素的( )分析中探索了此母题在信仰意义上的文化原型、它与原始风俗的紧密联系及它深厚的民俗( )内函,并点明了母题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以"意义元素的多寡及其变异情况"为标准,可分为三大类:母题研究、题材研究和主题研究。母题是人类体认世界的最小意义单元,有着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是题材和主题的必备要素;题材是多个母题根据一定序列结构而成的有机体;主题则是作者根据题材立意而来的思想,含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并随着文化观念的迁徙而演变。  相似文献   

9.
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来源于张直躬的"芦雁图"和苏轼题张直躬"芦雁图"的诗,边寿民一枚"无人态"闲章便是出自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中的"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这是分析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的依据,也是边寿民"无人态"意象母题的表达。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不同于"移民"画家朱耷"鱼鸟图"的有人态的意象母题。边寿民《芦雁图》和《芦雁诗》的整体意象母体,属于"无我之境"的意象主题,这也是中国人文绘画艺术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0.
虔诚作为一种特定的感情状态在宗教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伴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的成仙考验故事及道教题材的小说中,以污秽考验信徒虔诚的试诚母题反复出现。而此母题形成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道教以清洁观念为焦点对于圣俗之别的大力强调以及道教修炼中对于污秽行为和污秽事物的借重。  相似文献   

11.
正确理解术语“dialectic”是理解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关键之一。这一术语在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两个中译本中有着“论辩术”和“辩证法”两个不同的译名。文章试从词源、词义的演变、词的译介以及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观点四个方面探讨“dialectic”的意义和翻译,指出“辩证法”译名的不科学性,并提出了翻译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就国内学术界对海德格尔重要术语"Dasein"的多种译介方式这一现象,从哲学诠释学视野作一论述,说明各种译介方式是译者对"Dasein"的不同诠释方式,透出了海氏作品《存在与时间》在理解上的丰富性,从而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鲜明风格。  相似文献   

13.
对“metaverse”的精准翻译既要做到术语译文和原文的对应性,又要避免术语体系上的错位,具有典型的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研究价值。“metaverse”作为混合词译为“元宇宙”面临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质疑,“meta-”与“元-”在术语翻译体系中也具有非直接对应性风险。文章建议将“universe”译为“本宇宙”以提升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而网络时代的语义异化消解了“meta-”与“元-”非直接对应性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建议构建“-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的“X-Y-Z”命名规则,X是特征限定,Y是基本维度,Z是词根概念。“X-Y-Z”命名规则具有演绎性与规范化特点,并具有可扩展性,能够确保术语翻译体系的妥当性。  相似文献   

14.
“Translation Stud ies”一词的汉译,我国学界有不同的主张。其实,该词具有“翻译学”和“翻译研究”的双重译名,我们应以“名实相符”为原则,根据其不同所指赋予其不同的汉译名予以区分。同时,依据这一原则对我国引进的部分国外学术专著的书名的汉译应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5.
宋本《伤寒论》中“相搏”为“相Bao”之讹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存《伤寒论》早期传本以及历代治仲景学之名家对“相搏”的注解等方面 ,对“相搏”为“相”之讹误进行了考证 ,同时亦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相关分析。指出现行《伤寒论》诸本中之“相搏”多为“相”之讹误。建议中医学术界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考证。同时希望日后再版《伤寒论》及其各种注释本时 ,对各版本中之“相”的处理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6.
WORD和字分别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自然单位。汉语中的字等于或小于词,是汉语的构词单位,相当于英语中的词素。在形态结构上,汉语中的字和英语中的词大都可以分析成更小的音义单位。而分出的这些单位都相当于英语中的Morpheme。Morpheme可译成词素或字素,相当于汉语的偏旁部首。英语中的构词和汉语中的构字部件都不变,但洐生能力极强,掌握这些基本的构件,对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语境"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标准的原则问题.有关翻译标准与原则之争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看待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是在"认知"与"表达"上的不断争论与妥协.翻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的水准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翻译似乎无确定的标准,然而,归根到底,译者在"认知"基础上采用何种"表达方式"不能离开"准确"和"忠实"这个根本."准确"是对译作的效果而言,是相对的,"忠实"是对译志的态度而言,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8.
蒯因的“初始翻译”为我们展示了翻译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相对性特征既涉及译者自身的观察与理解,又涉及目标语言使用中的意义表现“倾向”。在蒯因那里,“初始翻译”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翻译,译者总会在现实的和可能的语义世界中追求与言者之语义的同一,当然,这样的“同一”追求在外延主义的要求下又总是难以实现的,除非我们回到译者与言者所处的主体性地位的认识上来。不论“初始翻译”如何体现意义确立的“倾向”决定,译者与言者的主体性地位总是为我们提供语言行为发生的普遍性基础,即作为理性存在的纯粹语义基础,翻译的“不确定”只是我们走向“确定”的过程与环节,人类社会语言行为的发生及表现形式遵循着共同性的理性规定与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9.
"国风"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风"是<诗经>的精华.在<诗经>由"选译"到"全译"的发展过程中,"国风"的翻译比较繁荣,出现单行译本以及网上的"国风"的篇章的不同体译文和现代歌曲"诗经体"的翻译等."国风"的翻译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从"国风"的语义、体例、章法句式、韵律、语言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翻译标准与“信达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绳,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外翻译标准的异同及"信达雅"内涵,指出了在中国翻译理论中,西方科学的理论不可少,"信达雅"这一国粹也不能丢,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遵循这个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