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超良 《学术论坛》2001,36(1):157-160
"类精神"从价值层面关注人、理解人,以实践思维方式探讨人的本质,确立人性发展的"类精神"追求."类精神"以其对"类"的人文关怀,契合了教育追求人"成为人"的终极目标.研究"类精神"及其教育,有助于确切把握教育的人文走向.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伦理学新走向--类伦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是人性规定的特有范畴,它建构起了人对人自身认识的从未有过的价值维度,从而使伦理学真正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成为可能。特别是在“人类生存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人们对“类存在”、“类生命”、“类意识”、“类价值”、“类特性”、“类伦理”的认知与追求正渐渐成为新时代的突出性标志,为此,“类伦理学”将为全球性伦理问题的真正解决提供可切实依据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3.
4.
许惠芬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5-110,158,159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考察了中国古代推类逻辑的起源问题.《周易》确立了华夏民族的逻辑推理方式--推类,形成了推类的基本方法和孕育了推类的法则,从理论上奠定了推类逻辑的传统.据此,可以确认:《周易》就是推类逻辑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类美学论纲     
类美学是人在与自然互动走向类化的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的理论体系 ,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以人与自然共处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形态 ,是以否定的方式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美学学说。从类美学的意义上去认识生命不能将它等同于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而是使人的生命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 ,是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和赋予价值的类存在。类美学是具有超越性质的美学 ,体现为对客观美学、形式逻辑美学和实践美学的超越。类美学的创立对于改变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 ,发展马克思的美学理论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都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推类具有什么性质和特点?这取决于古代三个逻辑学概念:"故"、"理"、"类"."类"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推类遵循同类相推、异类不推的推类原则.因此,推类是:当且仅当两个对象同类,从某个对象具有什么属性,可以推知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该属性.它区别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麦加拉一斯多噶学派的含有复合命题的推理,也不同于培根倡导的归纳推理,因而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张青 《阴山学刊》2012,(6):85-88
差异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类的存在方式。类本质在人与自然的差异中产生,是人类的生存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以类认同为中介,从类差异走向群体差异再向个体差异发展,最终走向类的和谐——类本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历史题材文学是否要有历史根据?对于这个问题,吴晗与茅盾的看法不同。吴晗更强调历史剧的历史品格,茅盾则更强调历史剧的艺术品格。在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中,上述两类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存在,而在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思想解放,由于整体政治环境改善,由于商业运动介入创作,这种分野更为清晰地显露出来,而且出现了所谓戏说的新品种,因此对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题材创作进行类型的划分,并进一步分别揭示它们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就可以把目前的历史题材作品大体分成三大类:再现类、表现类和戏说类。再现类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强调史书所写历史的忠实性和客观性,不随意杜撰历史,其特色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审美精神。表现类的作品通过由一变多或由多变一的想象,虚构成符号性的形象体系,把现代的观念表现出来、诠释出来。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借历史之外衣,所指涉的是皇权、统治、财富、欲望、享乐、权术、阴谋、算计等等,并不是历史本身,所表现的是浪漫主义的审美精神。戏说历史题材,戏说,搞笑,表现后现代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这三者是完全统一的.三者具体统一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中,这就是<资本论>的逻辑.  相似文献   

12.
《白衣女人》中的人物很多是患有疾病的,如劳拉的家族遗传病神经症,玛丽安所得的伤寒,珀西瓦尔的父亲天生是畸形等。疾病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成为某种现象的隐喻。在《白衣女人》中神经症是英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的隐喻,也是英国上层社会某些家族血液中流传的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缺陷的隐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并非如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青年黑格尔派所理解和使用的宽泛概念,一是传统意叉上的宗教.这两种含义相互纠缠又交互影响,对文本创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真实的思想过程",并深刻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内蒙古地区畜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污染严重、农村环境恶化等问题,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将蚯蚓引入到堆肥体系中,达到提高效堆肥的目的,实现环境污染治理的功效.本文就蚯蚓堆肥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犹太文化的角度,剖析了马拉默德《店员》中蕴含的悖论性文化内涵。《店员》主人公的痛苦和困惑从侧面传达了现代犹太人皈依民族精神传统的复杂心态,反映了犹太民族在坚持信仰、保持传统的同时又对其怀疑困惑的双重矛盾心理。作家在作品中既认同犹太传统信仰的价值观、道德观,肯定对这个传统的精神把握,同时又呈现了犹太传统所面临的考验以及受到质疑、挑战的趋向。马拉默德在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创作上表现出的困惑与悖反亦昭示了犹太民族在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寻求生存点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圣经》视法律为智慧和正义,并崇尚法治。它重视审判,视审判为神圣,坚持证据(包括誓言)、公正、严禁假见证、个人责任等审判原则,并反对自己审判自己的案件。《圣经》中的立约现象,体现了诚实、正义、有约必践、权力约定等法律观念。《圣经·新约》则表露了它在法律方面的自然法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性的构造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在的日本正由集权的、官僚主导型的开发国家向分权的、市民主导型的起业国家转变。这种变化是建立在由国家性公共性向市民性公共性进行转换的基础上的。市民性公共性以政府垄断公共性的终结、分权化导致权力向地方政府转移、市民自发的公益活动的成长、地方中间集团的重要性的提高等为特征。宏观地说,这种公共性的构造转换能够使日本这个国民国家适应全球化的过程得以把握。  相似文献   

18.
《私人生活》的存在与虚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染的<私人生活>是一个女性对过去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一次本质还原.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即是对存在的诠释过程.在对他人的感知诠释中,作者发现并验证了此在的存在意义,这是<私人生活>的女性价值.在存在面前,存在者是自由的,她的自由是存在判定的.  相似文献   

19.
顾问  黄俊 《殷都学刊》2005,(3):36-39
中国有翼神兽问题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就其出现时间以及对少数有翼神兽的识别、风格、来源以及中国有翼神兽和相关器物造型中的本土元素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刘哲  王晓东 《阴山学刊》2007,21(1):84-87
残疾人体育事业作为我区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通过阐述现阶段我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因素并作了简要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并为今后残疾人体育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