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本主义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理念是将清明政治的希望寄于明君圣主,使其在施政中以人民之忧乐为优先考虑,以人民的福祉为政治的目标。这一理念使得民本成为古代政治思想中最具积极意义的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民本实际上是王权政治与儒家学说相互需要、相互融合的产物,所以它既要服务于王权政治的专制统治,又不得不因为儒家价值的输入而带上尊君轻民的道德主义虚幻色彩。民本主义依附于君主政体而生,它与近现代民主思想之间的接轨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2.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通称.秦汉之后,士大夫从先秦的"游士"逐渐转变为依附于专制皇权的"士大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身的"两重性",即士大夫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诸种看似矛盾而实际又相维系的特点.这些特征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局势以及士大夫的政治性格等因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孝亲、忠君、爱民——清官政治思想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官政治思想为"孝亲、忠君、爱民"三位一体建构,其核心是"忠君"."忠孝"思想观念是专制王权政治体系中最基本的政治道德规范,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臣民对君主具有绝对义务之政治观念.清官政治思想中的爱民思想源于儒家"仁政"与"民本"学说.在清官政治思想中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孝亲、忠君、爱民"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模式,成为指导清官做人从政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深具由妥协实现民主转型的政治智慧,其衰落不仅在于身处激进时代的"不合时宜",更在于民初的历史土壤不适宜妥协政治文化的生长。决定思潮衰落命运的是与生发妥协的英美截然相反的历史土壤,不仅有深厚的帝制大一统结构下专制强王权、一元论与人治等政治文化传统,而且有"国家强于社会"、农民阶级与小农经济占主导的东方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礼治文化和专制制度的长期统治下,出于对政治权力的依附和追求,文人群体积淀成某种集体意识,这就是依附心态,而当专制历史使他们的这种依附不可得时,又让他们在心理上成为弱者,形成一种自卑情结.这种期盼与失落并存,自傲与颓废同在的矛盾心理格局,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不可避免地给人留下一种"南柯梦、黄粱枕"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刘健 《东方论坛》2013,(5):115-119
苏美尔王权观念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后世巴比伦和亚述王权观念的根本源流。苏美尔王权及王权观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王权萌芽及形成阶段、从早期王权向专制王权转变阶段及专制王权加强和完善阶段。在苏美尔王权及王权观念的发展过程中,苏美尔王权的基本特征形成,主要反映在其阶段性、神圣性及至高无上的专制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耿介脱俗的杜甫的求仕活动是一个腾涌着苦闷的渊薮,表现出理想中的独立人格与现实中的依附人格相激相荡,并由此生发出内心"耻"与"事"的刻骨铭心之痛楚.这种苦闷归结起来,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脆弱而不平等的君臣关系;二是诗人的被动性社会角色;三是对现实政治的否定和对现实人生之怀疑.杜甫求仕反映了处于相似困境的弱势士人群体的精神共相,具有某种时代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举考试的产生与持续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科举考试促进了依附于皇权的职业官僚系统的形成,满足了封建专制不断强化的需要。儒家思想催生了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科举考试有利于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形成,为封建农业型自然经济的发展创设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儒家学者对宗法和君子概念的问题意识是一方面批判和牵制特定的国王变更和侵害王权的宗法纪律,使得王权具有公共性和客观化进而使王权得到安定;另一方面作为国王的教正者同时也作为礼治的实现主体,想确立儒家的政治作用和地位。这样的问题意识通过儒家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君权强化的回应表现出来,并且成为以后东亚历史中儒家学者抵抗王权专制的基础,对东亚政治的安定给予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宝塔在近代欧洲花园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人对宝塔的兴趣和他们从乌托邦维度审视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中国的宝塔最早出现在欧洲旅行家的传记中,随后逐渐开始了对这一建筑样式的仿造.在巴洛克时期,欧洲园林中的宝塔是专制王权权力欲望的象征.在洛可可时代,宝塔则寄寓着早期启蒙知识分子追求开明专制的政治理想.18世纪中期,欧洲人对东亚宝塔摹仿精确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种仿造与当时人们对东方社会政治模式的平民化想像相一致.但是,到了19世纪初,围绕宝塔虚构的东方神奇世界失去了它的重要性,欧洲人建造宝塔的兴趣也随之减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王权支配社会"."王权支配社会"是在相信生产力发展状况与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基本形态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具体社会运行机制问题.这种运行机制大致说来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二是以这种权力系统为骨架的社会结构;三是与上述状况相应的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2.
"儒户"与蒙元初期的文学功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户"的创设,使蒙元初期的大批儒士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国家对儒户的实用贵求与"文以裁道"思想传统相结合,会使蒙元初期文论更加突出强调文学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霍布斯的哲学思考,处于古典政治生活向现代政治生活的变革时期,他在《利维坦》中,创造性地利用自然法的概念,对古典政治哲学进行祛魅,并对现代政治生活做出实然性分析。霍布斯在自然权利、国家起源、契约论、政制政体等具体问题上,为政治哲学开启了通往现代的窗口。事实上,利维坦的政体设计,在那个封建王权巅峰时代,具有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雏形。然而,霍布斯对利维坦的哲学论证,在本质上具有自由主义与专制王权的二律悖反。"伟大利维坦"的强大形象,消弭了霍布斯理想君主政体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16、17世纪英国政治转型过程中,议会与王权之间的宪政斗争是英国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专制统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以普通法法官科克为领袖的下院国王反对派奋起展开争取司法独立的斗争,并最终取得限制大法官庭司法特权、限制国王专制特权、废除特权法庭一系列胜利,为英国法治和司法独立的最终确立扫清了道路.中等阶层的壮大和货币经济的发展,是这一时期英国民众争取司法独立斗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从个体人格与寺制王权的对立中思考美学问题的。在司马迁,美是个体人格超越专制王权的压抑,实现个体社会历史价值的必然归宿。美与历史同构,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形态。艺术美是个体感性的思与社会历史的史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管子》诸篇从赋税角度出发,提出"取民有度"思想,包括予取之度、上下之度及"度"的比率等,确保百姓的最低生存线和维护政治统治的安全线。《管子》将"取民有度"思想上升为政治高度,主张利用赋税维护政治稳定,但这种思想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仍是维护专制王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易十四时代的文化艺术理象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专制王权下为何出现了文艺繁荣以及这种文化艺术繁荣与专制王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战国国君不断改变称号直至最终称王体现了战国王权的形成过程.国王通过赋税征收制度、符节制度、官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并辅以神权来加强王权.王权的强化与相权产生了矛盾,因而国王利用俸禄选士、严刑峻法和设置大将宠臣等手段来分化控制相权.与诸侯的君权、周代王权及秦代皇权相对照,战国王权具有自身的时代特点.战国王权是诸侯君权的扩张,其专制性与西周王权有本质区别,其不成熟性则是与秦代皇权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试论商代王权的专制主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泰 《南都学坛》1999,19(2):16-19
商代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王权。商王权对中央政府和王畿内的贵族官僚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贵族官僚对王权却没有制约的权力。商王权在诸侯国里虽然受到了限制,但王权对诸侯国的土地甚至对诸侯的人身( 在入朝做官时) 都有任意处置之权。专制王权是在征服战争中产生的,但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政治对抗力"论与"开明专制"论是民初进步党的两种基本的政治思想主张.梁启超等人提出"政治对抗力"说作为立宪派系联合成进步党的立党理论,反映了立宪派人士建设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而"开明专制"论则是进步党联袁排国民党的理论依据,属于现实的政治路线.但是,这种政治主张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二次革命"后,政见和思想的分歧,使进步党分裂成"内阁派"与"国会派",这两种政治思想成为各自的立论基础.此后,"开明专制"说被进步党人士摒弃,"政治对抗力"则在反袁护国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梁启超等人继续参与政治的理论基础."政治对抗力"说与"开明专制"论的此起彼伏,折射出民初知识分子探索建设共和之路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