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布依族历史上没有全民信仰的宗教,进入阶级社会后,多数地区信仰一种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准人为宗教——摩教,并有自己的宗教典籍,记录布依族典籍的文字符号称为“布依族古文字”.其研究历史不长,文章从记录典籍的文字符号的类型、名称、造字方法三个方面分析其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壮族麽教从越巫发展而来,虽然已逐步脱离原始宗教,并向人为宗教过渡,形成壮族特有的民间宗教形态,但是,麽教仍保留有浓厚的巫术、巫医、巫卜、巫法等原始巫文化观念及信仰,具体表现在麽教超度亡灵、禳解祈福法事仪式以及麽教经书中。  相似文献   

3.
摩与傩     
摩教作为布依族的传统宗教,与以驱邪纳祥为主要内容的傩仪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又有明显差别。在部分地区摩教仪式活动中,也有傩仪表演。这些傩仪有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两种。原生形态傩仪除出现时间较早这个因素外,其基本内涵与摩教教义完全吻合。次生形态是引入的文化因素。无论属于原生形态还是次生形态,这些傩文化因素都被纳入了摩教信仰系统,成了摩教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提要]从八关斋相关佛典记载与发展来看,其追求高尚境界的道德功能与超度亡灵的宗教功能尤为突出。相关文学创作对两大功能吸收融合。在道德功能方面,以八关斋为主题,吟咏性情,表达情操;又以八关劝善育德的政治内容治国理政,激励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宗教上,围绕超度亡灵展现“持戒得福、破戒获罪”的思想,推动“游冥小说”的发展;以八关斋仪式中的皈依和忏悔影响相关小说的情节与叙事结构生成。此外,忏悔还带来一批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忏悔文。  相似文献   

5.
人口迁移是明清以来突出的社会经济现象,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如汉口、上海等地吸引了大批人口迁入,形成众多移民聚居的社区。自晚清倚仗湘籍官员的支持,湖南宝庆人占领汉口宝庆码头之后,大量宝庆籍移民聚居生息繁衍于此,从事城市社会底层职业如码头工人等。随之而来的还有"道士之乡"宝庆府新化县著名的正一道士。正一道士的宗教活动主要是在社区内做斋醮、放焰口、超度亡灵,还有率领居民进香南岳等。通过共同的道教信仰和仪式,汉口宝庆人激活了被遗忘的集体记忆,共享了因移居和迁徙而疏远的社团情感,重建或凝聚了因居住在异域他乡的生存压力而被疏离了的社会关系。在明清至近代移民社区发展进程中,以及在社区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传统宗教与信仰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佛教信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其他宗教一样,佛教不能仅凭信仰而存在,需要一定的经济保障。刊刻《大藏经》是僧众弘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捐刻方册藏是晚明居士佛教注重实践修持的功德化与信仰化所表现出的现实倾向。这类活动需要巨额资金,需要信教群众的捐赠,争取布施就是争取信徒。通过对五台山刻藏施主的地域空间分布研究,可以了解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佛教信仰状况,以及佛教信仰在不同地区流行的空间差异。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长久的佛教传统,常有僧侣来往,佛教容易与文化水平高的士人发生联系。他们经济条件优越,忧虑人生无常,为了修来世、求解脱、往生西方净土,也为超度亡灵、祛疾消灾、保佑子孙、增福添寿,纷纷信佛,热心功德,并带动家族、姻亲、同乡、同年、同僚等关系,散财布施,既为佛教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又促进了佛法向周围地区的传播。现存五台山刻经46种601卷的施主绝大多数是江南人,北方施主施资微薄。北方筹集刻资不易,资金绝大部分要仰仗江南,加上五台山刻场自然条件恶劣,本来刻场设于五台山就是因为南方连年水灾不得已而定,当南方环境转变,南迁径山自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7.
丧仪时演出影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影戏中的丧仪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  相似文献   

8.
林鸣  锥光 《北京纪事》2014,(7):94-95
有一种路况最让司机惊心——路面上被轧扁的小动物尸体。这种血泊里的“相片”常把女司机吓得哇哇大叫,那些家里养宠物的司机更是难过。一位信佛的朋友每当遇见便要高声诵念,说是要超度亡灵。超度次数多了,他觉得自己的精神快要崩溃了。终于有一天,他宣布不再开车了。  相似文献   

9.
"摩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使哈尼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类型特征,影响着哈尼族的价值选择、传承范式以及信仰体系,形成了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哈尼族原始宗教中的巫师"摩匹",是这一传承机制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10.
“方块布依字”及其在布依族宗教典籍传承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块布依字”是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一种仿汉字的记音符号 ,主要通行于宗教职业者群体。布依族宗教经文手抄本中的用字和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 ,或用与布依语相同或相近的音来记录该语音 ,或根据布依语词义、用汉语方块字的字符重新造字 ,或用与布依语同义的词来记录 ,或直接用汉字本身来记录。“方块布依字”在布依族宗教典籍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公民宗教信仰问题的基本政策。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这种教的或信别种教的,一律加以保护,尊重其信仰。今天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将来也仍然采取保护政策。”这项政策的涵义是: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这一政策的实质,就是要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古籍文献指以文字(方块布依字)为载体,抄写或印刷成书的典籍文献。布依族古籍文献藏量丰富,分布广泛。文章在布依族古籍文献的区域分布、馆藏分布、编目分布、出版分布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分布和代表性区域藏量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梳理出布依族古籍文献的分布与布依族人口分布、布依族语言使用和发展、布依族民间信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基本一致四个方面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对待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第三十五条作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反革命活动,或者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建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不受外国的支配。”我党的宗教政策是  相似文献   

14.
彝族信仰的毕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信仰的毕教普同金彝族地区流传的宗教有毕教、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毕教是在彝族社会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宗教,也是彝族普遍信仰的宗教。一、毕教和毕教信仰的产生毕教是在彝族奴隶制社会中产生的一种宗教体系,是由彝族前阶级社会的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文明社会的神学宗...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一定道德价值体系及其依据的笃信和奉行。影响人们道德信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宗教乃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宗教影响人的道德信仰的维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一个完整的宗教往往包含着一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为人们提供一种"终极关怀"和人生模式,从而成为道德信仰的价值根基的一种类型。其二,宗教力图通过超自然力量宣扬因果报应而承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为道德信仰提供一种动力和保障。其三,宗教通过对人世间社会价值的贬低乃至否定、对超自然力量的宣扬、对来世的承诺,为有限的生命提供一种隐形的保障,为人生提供一种心理调节和心灵慰藉。其四,宗教通过宣扬自己的道德标准,对人们进行道德规劝和道德教化,规范人的品行,以影响人们的道德信仰。宗教对道德信仰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道德和宗教有共同关心的问题或主题,宗教具有一定的劝善功能,宗教对人们的道德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宗教是以人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为前提的,把道德信仰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可能的。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信仰不仅会因为宗教的瓦解而崩溃,而且,宗教信仰所引导的基本价值一旦偏离了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就会使人们的道德信仰陷入非人性、非人道的误区,人们会因为宗教的非理性而导致偏离正确价值方向的狂热和痴迷不悟。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信仰,因为宗教是人类迄今为止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宗教是精致的唯心主义哲学,有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宗教有构成信仰的全部内容。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必须分清两个区别,即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分布在藏彝走廊东南缘的川西南藏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他们敬先祖,祭山神,驱邪除秽,驱鬼杀鬼。在他们的民间信仰活动里有一系列的敬祖祭神仪轨。包括纳木依藏族的牛王会、尔苏藏族的射箭节和还山鸡节以及为亡灵指路仪轨等,无不体现出敬神灵远鬼邪的民间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18.
宗教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宗教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牟钟鉴一、宗教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一)、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却又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教以超世的信仰为核心,属于精神文化的领域;它也有社会物质形态,如教会组织和活动场所,但它们从属于思想信仰,以信仰为联系的纽带,因...  相似文献   

19.
从杨庆堃的"制度宗教"、"扩散宗教",到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教体系"等研究论著,皆说明宗教研究在中国总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至于宗教"信仰"在中国的问题可能更有争议。中国宗教是信仰的权力建构,是一种以神人之伦为基础的权力关系的建构。信仰对于中国人而言,常常是指以神人—人际交往关系为基础,涉及天下、国家、道德、民间社会的重要概念。中国宗教及其信仰具有一种独特的整体性,但其"信仰—关系"乃以神人交往、人伦要求为基础,伴随着家族、伦理、国家及其权力关系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中国宗教中的神人交往及其信仰,常常呈现出一种个人信仰与家族、伦理、国家、权力之间重叠与互动的整体关系,进而使信仰关系与各种社会权力纠结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祭山经》认为人类特定族群与"龙神根源"皆为"天王神"授意下得以产生的"燕子王"的子孙,即"燕子王"是古代"越(粤)人(壮泰语族,又称壮侗语族或侗台语族)、汉人、苗人"等中华汉藏语系族群的共同祖先。当时的社会以"燕鸟"为图腾,故而称之为"燕子王"。其与祭山和祭天圣典关系密切,"燕鸟"亦称"玄鸟、元鸟、凤凰",实为中华汉藏语系族群文化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