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精要地对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的糟粕作过尖锐的批判,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法律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社会特权这一要害,其犀利笔锋大量地集中于抨击反动法律对"思想犯罪"的残酷镇压,痛斥封建立法与司法的严重脱节和严重的"有法不依"状况.这一切,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维护“君主私利”的封建法律,追求以“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正义法律,超越了以礼治为核心的“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现代化因素和政治环境的改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外在因素,明末清初思想家价值观念的转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内在根源。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女性书写的突出特点,是沉重而鲜明的死亡主题,女性死亡主题蕴涵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 在这种批判中,鲁迅充分运用了象征这一“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有价值的。他尖锐的笔触几乎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所有文化领域。他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中国创建民族新文化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鲁迅、胡适作为思想启蒙者,大力提倡“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尤其是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他们对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的抨击,对贞节观的批判,对两性关系的解读及对婚姻观的看法等,为中国女性的发展指明了出路。可以说,他们的女性观为唤醒中国女性思想觉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处在封建思想的牢笼,运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批判中国封建的政治法律思想,分别从“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群己权界”“、黜伪而崇真,屈私以为公”、“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几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法律建设作了深层思考,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当代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与当代中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 ,就是在 2 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 ,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 ,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 ,获得精神的解放 ,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真正为中国好的人们应该真心倾听鲁迅这只民族“恶鸟”发出的真声音。  相似文献   

8.
鲁迅曾说过精神现象是人类生活的“极颠”.对人类精神现象的密切关注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称得上是一个深远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伟大思想家.鲁迅向来自律甚严,但却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小说“内容深切”、“优愤深广”的特色.这特色我以为首先就表现在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生存困境以及源于此的种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上.其焦点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反省与猛烈批判.封建传统思想是以封建等级观念为中心内容的.这种等级观念,就是一种以“上”为本位的观念.因而作为“下”的民众是几乎没有表现个性之余地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  相似文献   

9.
封建经济思想“三大教条”(即“贵义贱利”、“重本抑末”、“黜奢崇俭”)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经济思想和基本国策。它是一种维护封建自然经济,敌视和排斥商品货币经济的理论。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不仅严重地束缚着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起着巨大的压抑和窒息作用。虽然“三大教条”从它一开始形成起,就不断受到中国古代进步思想家的非议和批判(见拙著:《略论古代思想家对封建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鲁迅乡土小说文化批判的视点与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 ,通过解剖“国民性” ,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 ,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文化的关系,鲁迅小说世界的人物都是受到周围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打着时代和民族文化烙印的人物。人是"文化的动物",社会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素质的高低。鲁迅小说世界的病态"文化人"群像是鲁迅目视下清末民初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病态社会文化的产物。鲁迅通过病态"文化人"群像的塑造、剖析和批判,旨在颠覆制造病态"文化人"的罪恶渊薮———中国封建专制文化;通过封建专制文化批判,最终实现民族文化反思、民族文化建设和"国民性改造"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2.
李贽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支柱是“童心说” ,曹雪芹则提出了“正邪两赋论” ,二者都表现了对封建正统意识形态的叛离、批判倾向。李贽与曹雪芹都为妇女的权利而大声疾呼 ,都对儒、佛、道等传统思想中的消极层面予以扬弃 ,同时借助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抗历史的异化 ,呼唤人性的解放。李贽、曹雪芹和鲁迅是中国文学思想的前卫与先锋 ,是“启蒙三圣” ,他们的精神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瞿秋白分属“五四的一代”和“大革命的一代”,他们具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及早年经历;在现代中国“革命”路径的选择中,鲁迅一生坚守文化批判和思想革命的入世向度,瞿秋白则由思想革命走向政治革命并为之献身;作为现代中国的两位杰出人物,鲁迅和瞿秋白的主体世界具有勃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特性,表现出“战士”气质和反思性特征,他们以各自的入世方式承负沉重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了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诚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作为文化革命主将的鲁迅,他的战斗业绩是多方面的。五四时期,鲁迅积极投入了“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一九二七年以后,鲁迅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继续深入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道德的同时,猛烈批判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德。在斗争中,鲁迅关于道德问题有许多光辉论述。它是中国现代伦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当前,我们正在深入批判林彪、“四人帮”散布  相似文献   

15.
时下,学界的“新左派”,以西方后现代理论为思想资源,对中国新老两代启蒙者和自由主义进行了学理性讨伐,否定80年代“新启蒙”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认为应该坚持反现代性的现代思想。这场讨论本身标示着中国学术思想界的日益独立与分化,但是“新左派”对启蒙主义的讨伐,在三个方面丧失了中国历史的具体语境:后现代理论所导致的认识上的盲见;对中国启蒙者的命运缺乏具体的思想考察;在实践上回避了中国特有的问题。因此,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中,否定和批判“启蒙”并非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他从事文学活动之时,就将“立人”与“国民性”改造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思想先驱者,鲁迅以大文化的角度,反思整个民族从历史到现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探索如何改造和重塑民族文化心理,强化民族精神。鲁迅对国民灵魂的剖析,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精神历程。鲁迅正是以这种清醒的批判精神,去寻找民族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不仅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而且也尝试着对新型社会制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认识到“经济,是最要紧的了”;同时“提倡文艺运动”,进行“文化的改革”;建设新文化,他提倡“拿来主义”;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他强调要坚持长期的韧性战斗;同时还认识到“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相似文献   

18.
试析五四思想家的儒道观吴乃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鲁迅、李大利等先进思想家,以近代科学和民主思想为武器,对儒道思想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他们指出,儒道思想是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主体,是中国封建社会赖以生存和长期延续的精神支柱,不但受到封建统治者的信奉...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之一,在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纪中,传统孝文化由祭祀祖宗的宗教意义,发展到敬养祖亲的人伦意义,最后泛化为一切封建道德的基点和准则。传统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泛化的转换,从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和扭曲人性的思想武器。鲁迅解构了传统孝道泛化后的愚孝以及孝文化对女性和孩子的戕害,在解构批判的同时,提倡平等、自由、民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了鲁迅的非孝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鲁迅鲜明的爱憎观念为线索,通过介绍鲁迅对“中庸”、“奴性”、“投机”等旧道德、伪道德的揭露和批判,论述了鲁迅所推崇和坚守的道德信念及其道德实践。文章指出,鲁迅的道德思想植根于他对人民大众的热爱,植根于他对民族和人民的自由、解放的追求;鲁迅的道德是一个思想发展着的革命家的道德,也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应有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