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土地权属争议,土地确权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护农民权益至关重要.基层干部作为土地确权政策的终端执行者,切实参与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对土地确权政策的执行过程具有最直接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评价.将史密斯模型理论框架引入土地确权政策执行过程评价,基于基层干部视角从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维度探讨土地确权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土地确权政策执行过程朝向"政府主导—基层执行—社会监督—农户参与"的良性态势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作出了巨大牺牲,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今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设计必须要把保护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设,使农民能够自愿地、放心地参与土地流转。同时,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以及提高政府工作意识等手段,确保农民意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3.
强化农民参与以构建共治式土地整理监管是改善相关政府治理活动的必要举措,农民认知程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其参与监管所需参与能力的水平。可通过对样本地区农民相关认知状况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从便于农民参与监管的目标导向出发,来研究监管主体、监管责任主体、农民参与监管相关法律规范可能的设定途径,进而有针对性地厘清我国土地整理监管制度可行的构建方向。应基于农民对土地整理监管主体、监管责任主体和参与监管的认知状况,分别设定专门监管和多方参与监管规范、阶段性监管中的差异化责任主体规范、参与模式和参与保障规范。  相似文献   

4.
通过博弈工具,对景区土地形成过程进行分解,揭示地方政府、农民和开发商三者的行为动机,提出保障景区失地农民利益应采取的措施:(1)分解农地产权束,分期逐步转移农地产权;(2)相关政府部门要增强政府信用建设;(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4)实施积极的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农地确权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自上而下的确权政策表达遭遇到多方面的抵制,导致确权实践的"被产权"逻辑。即一方面政策实践脱离农村社会实际和农民需要,表现出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另一方面,作为政策实施对象的农村和农民被动接受政策,不得不用某些策略性方式纠正政策内容与实际需要的背离。具体而言,基层治理原有秩序机制、村庄社会运作逻辑和农民的土地认知结构等成为形塑"被产权"实践的主要因素,诸种反制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消极作用,但是契合当前农村社会现实和农民实际需求,具有实质合理性。在与制度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下,依靠产权制度孤军深入,往往陷入"头疼医脚"的实践困境,损害而并非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使其没有完全取代土地对于农民的保障功能,导致现阶段我国土地流转存在着诸多阻碍因素,始终不能顺利进行。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并认真贯彻落实新农合、新农保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还应加强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只有形成完善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流转政策实施才会顺畅,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才会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东、湖南两省9个村的入户调查,研究农村土地承包权长期化背景下的无地农民与土地调整、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落实了土地承包权长期化的村中,离土地进行最后调整时间越远,无地农民数量和有无地人口的农户数量越多,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下降,农民越不愿意动地。无地农民的存在不是农户转入和转出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无地情况下,无地农民并非通过土地流转市场租入土地获得土地使用权,而是外出打工。另外,无地农民通过家庭内部继承获得承包权已经成为农村社会普遍现象。论证了无地农民群体的存在对当下农村社会而言,未构成严峻的问题;也说明土地之所以不再重新调整,是因为土地调整预期收益低而组织成本高,从而30年不变的政策从一种外部强制性制度安排成为一种内生制度安排并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主要表现为:流转价格偏低,固定不变;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土地的农业用途被改变;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被侵犯等。其原因主要为: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主体虚位;农民权益保护相关制度不完善;基层政府对土地流转的不当干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为了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的保护,需要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明确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归行政村一级农民集体所有,并完善相关制度;减少乡镇府的不当干预,强化乡镇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指导与监管;培育县、乡两级土地流转市场化服务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在现行土地征收和出让制度下,土地征收增值巨大,土地征收增值收益的分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浙江A市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地方政府为50%以上,用于农民未来发展的比例为25%左右。在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视角下,农民很少参与土地征收增值收益政策制定,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性强,农民分配比例低,未充分考虑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该提高土地征收政策制订中农民的参与度,采取多元化补偿方式,提高农民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土地抛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值得社会各阶层重视。如果我国能借鉴日本的农民年金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基金制度,则这个问题可以得到很好解决。农村土地承包权基金的来源有政府补助、农村集体拨款、土地承包权收益等方面,基金主要用于对暂时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户支付土地承包权转让金、对永久放弃土地的农村老人支付老龄年金等。这种基金组织是一种非政府机构,由农民负责监督其全部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对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土地权利问题成为农村社会的难题。它产生于宏观的制度政策、村庄及妇女个体等三个层面。现阶段农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制度及土地承包权长期化的政策包含着产生妇女土地权利问题的内在逻辑。村内的土地资源状况、非农产业发展影响着妇女土地权利问题。发达地区农民对土地经营收入的依赖程度高,妇女土地权利问题则较为严重。妇女的婚姻状况决定了妇女土地权利状况的个体差异。保护妇女土地权利应多渠道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2.
家庭联产承包制使中国在农业上取得巨大进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粮食安全隐患、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阻碍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等。为使土地政策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农民、土地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角度切入,阐述土地政策的重要性,继而分析土地政策的变动影响因素,概括变更原因及内容,以更好的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建构新型农村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新疆农村经济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土地征用制度滞后,农民利益受损;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农民土地合理流转;农业发展模式不够成熟,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脆弱,制约了农贷款的增长.应严格执行现行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模式;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  相似文献   

14.
农地流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地制度的创新形式,但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实际权益缺失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环节。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国家对农村金融财政的支持力度、改革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机构、健全信息平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等措施可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在新时期的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农村土地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介绍了土地流转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法律构建不健全;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在流转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不当;农地流转后非农化现象严重等。最后结合最新的农村土地政策提出一些建议: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赋予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担保等属性保证;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进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的分配政策。  相似文献   

16.
土地争议的政治分析——以X市Y区农村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土地争议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其表现是因农民土地权益受损而引发的信访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土地争议涉及四方利益主体,即:被征地农民、村(社区)组织、开发商、基层政府,不同主体关系形成不同的争议类型,每类争议主体在利益目标、行为模式和政治特征上均有所差异。土地争议的表现是利益之争,实质是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与交换,根源是现代执政理念的缺失和制度建设的滞后。树立现代执政理念,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民政治参与,建立争议协调裁决机制,将有利于土地争议的防范与化解。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征地补偿过少等损害农民权益的问题普遍存在。维护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之生存权和发展权应特别重视以下问题: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运行;统筹城乡土地市场管理,变计划经济色彩的“补偿”为市场化的“赔偿”;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在征收过程中,农民合法权益屡屡遭到侵害,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征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失地农民权益遭到侵害的根源,指出重新定位政府角色,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非农用土地经济权益普遍遭受着大规模、深程度的侵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既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民和用地企业方面的因素,是涉及诸多关系与矛盾的综合性制度和政策问题.本文以失地农民的就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非农用土地经济权益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现行制度下农民非农用土地经济权益受侵害的症结,认为失地农民的就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农民非农用土地经济权益,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陷则加剧了非农用土地经济权益的长期恶化.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的途径只有政府征收,这无疑束缚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比较成都市和无锡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设计与实际效果,发现成都模式所采取的农民集体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引导和监管的方式,是还权赋能的做法,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的发展问题。由此得出,在农村的后发增长路径中,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释放农村土地价值是一种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创新提出建议:政府可考虑还权赋能,放弃对土地收益的垄断;政府与市场进行合理分工,加快农村发展的进度;加大土地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民集体推动为主,保护农民利益,进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