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国语·鲁语下》中 ,公父文伯之母被作为“尚礼”、“崇德”的典范 ,是一种政治理想范式 ,是善的化身。然而 ,从现代的社会文化视角来观照这个人物形象 ,我们读到的却是公父文伯之母作为女性的悲哀。她具有道德情感而丧失了作为人的情感。同时 ,这个人物形象折射出了当时“礼崩乐坏 ,王纲解纽”的社会状况 ,是社会和时代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民族志资料表明,侗族称"万物之母"萨玛神为"玛"(Means/mah323)①,古希腊神话亦称"大地女神"该亚为"玛"(Ma/ma31)两者读音相近,意义相通约,都指祖母.不过,作为古希腊文明源头的"大神母"神话,譬如"玛"神化身的"大地之母"神话,因古希腊文明断隔的原因,其意义蕴含亦随之消歇;而偏居我国西南一隅自称"干"(Gaeml/k m55)的族群社会的神话记忆基础,尤其是有关"大神母"萨玛神的"无意识"记忆基础,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认知行为及其所指认的意义世界,譬如影响着这个民族对人类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与男女地位的差别的思考,对女性话语与"女性书写"(Ecriture feminine)②的持守与选择.基于此,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具有阐释性功能与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大神母"萨玛神隐含的"意义体系"③,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④.  相似文献   

3.
“母亲”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从而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章以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为理论基点,分析了“母亲”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情感位置,并结合鲁迅自身的情感经历论述了“母亲”作为孤愤心灵最后停泊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母爱”方式及其给“母”和“子”双方带来的悲剧性结局的观照和分析,论证了鲁迅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思想意义。“母亲”是鲁迅所批判的那个时代、那些“国民”、那种社会的“母亲”,鲁迅用理智淹没掉情感的停泊之地,把“母亲”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阈,体现了鲁迅“批评”的“决绝”性和彻底性、艰巨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中呈现出一系列"后封建语境"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纷纷走向幻灭的命运演绎中,鲁迅对时代、社会,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书籍装帧艺术中的"形神"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装帧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形式意味的美感,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形"美.在艺术创造中,如何才能"以形传神",将书籍的本质特征描写得突出、鲜明,一是借书籍之"题"立意;二是与装帧艺术家的情感相联系;三是需要艺术家一种实际创造的本领--技巧.在艺术审美中,审美活动源于"形",并在美的"形"的直接观照中展开;艺术审美的最终目标是"形"与"神"交会,完成情感的超越;情感是"形"与"神"交会的媒介,以情感为推动,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小说<歧路灯>中的"悍妇"形象是作品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种.这些女性包括滑氏、杜氏、巫翠姐、盛希侨老婆,甚至姜氏、巴氏.由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博洽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技巧,使得这些明确作为反面教材的人物形象能屡屡突破作者的写作初衷,取得意想不到的生活及艺术的双重真实感和美感.她们的一哭一笑、一爱一憎都在深刻诠释着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9.
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天津文学批评界有几位同志猛烈批判作品反对当时的主流政治话语揭批查和思想解放运动,其焦点人物之一就是"火箭干部"郗望北.都望北这个典型形象具有生活中某一类人的代表性,甚至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都不过分.因为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或反对派毕竟在实际生活中是少数,而首先要求得生存又不愿伤害别人的芸芸众生却不计其数.从文学艺术欣赏这个角度来看,郗望北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应该是对文学艺术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10.
黄天鹏认为,报刊"说论家"作为大众"先觉者"、世俗"洞彻者"、时事"审析家"与社会"评判员",应该具备较为全面和综合的各种素质与基本涵养,概言之:精深之学问、丰富之知识;敏锐之眼光、冷静之头脑;缜密之心思、细致之心灵;热烈之情感、优美之文笔.其观念与提法,不仅对当时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报刊"说论家"可资参考与提供鉴衡,而且对目前报刊评论员的自我提升与素质修为也有较大的现实观照与历史启悟.  相似文献   

11.
铁凝的小说中,无母,是对母亲下意识的回避,体现了作家对母性的执着追求;审母,否定了母亲的悲剧角色,是对女性回归的呼唤;自审,展现了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是女性灵魂的自我超越。它体现了铁凝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省,对人类灵魂与价值的审视,捍卫了人类的精神健康和心灵高贵。  相似文献   

12.
神话—原型理论认为大母神是一切母亲形象的来源,这里的母亲具有本位和隐喻双重意义。《拯救溺水鱼》有丰富的大母神意象,其中幽灵之旅和探险之旅两条情节主线都融会于寻找母亲的主题。一方面,谭恩美通过血、乌罗伯洛斯、月亮等表征母亲的原型意象刻画叙述者寻找母亲的历程;另一方面,母亲也象征着华裔的精神家园,通过解读子宫洞、无名之地的原型意象,能体会出精神家园对华裔的意义,理解异质文化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汉代人对母亲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 ,统治者或神化母亲 ,或尊母亲以封号 ,或厚葬母亲 ,民间则为母亲尽孝服丧。汉代人为了维护母亲的形象往往杀死侮辱母亲的人 ,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 ,尽心奉养母亲。统治者所颁行的法令法规促进了母亲情结的深化 ,社会舆论对母亲情结的强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原初社会 ,作为母亲的女性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然而 ,随着男性社会的发展 ,男性话语用母亲这一身份消解了女性的性别和其他社会角色 ,使之成为束缚女性参与社会的枷锁 ,使女性所有的生活附属于母亲的角色和家庭。今天 ,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使女性能够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改造社会 ,然而要使女性真正摆脱自身依附性的角色 ,我们仍有许多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从精神分析角度切入 ,可以认为于连的性格是由于“恋母情结”而形成的。他和“母亲”德·莱纳夫人的纯洁的关系 ,陶冶了他真诚、自由、独立的个性 ,这种个性与当时黑暗虚伪的社会格格不入 ,使他不能和上流社会融合 ,他厌恶这个世界 ,于是他选择了死亡之路 ,回到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了有关母语干扰的语言学习的观点,并从语音、词汇、句法、习惯表达法与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09,(5):22-22
  相似文献   

18.
母语迁移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核心问题,各个理论学派都给予它极大的关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给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它的主导理论--联结主义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语言学习.目前联结主义理论在语言学中一般被用来进行母语研究.在对联结主义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分析语言学习,并对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用人性的本真表达生命的真实--谈作文教学中的母语习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语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其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必要途径,也是语文教育回归“人性”本真的需要。实施真实性写作的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以“人性”本真为作文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真实性表达;同时要创设真实的作文环境,实施无痕化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