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教育行政长官,在中央政府为教育部长,在省政府为教育厅长,在县政府为教育局长。局长厅长部长之权力与责任虽彼此不相同,而各级良好教育行政长官之整个人格似有彼此共通之条件。个人之才具有大小,宜于做局长者或不宜于做厅长,宜于做厅长者或不宜于做部长。但此种差别,是量的而不是质的。本篇所要讨论者为良好教育行政长官之各种特质而非此种特质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雎鸠本是凶猛之鸟 ,《关雎》乃是以雎鸠之求鱼以象征男子求爱的。而汉儒却视其为贞鸟 ,并释“关关雎鸠”为雌雄和鸣 ,以喻夫妻和谐。此一诠解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在雎鸠由猛禽转变为贞鸟的背后 ,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观念与民族心理变化的原因。此是由历史变迁而造成文化误读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3.
阮籍《咏怀诗》中的鸟意象,不仅描绘着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凄凉,同时也构筑着诗人遗世独立的理想世界,传达着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鸟意象既是诗人内心的挣扎、向往和反抗的写照。也是整个时代有着忧世情怀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悲情色彩,诗人借助孤独之鸟、高洁之鸟与卑微之鸟的不同意象进行了隐晦的传达。  相似文献   

4.
理解“不平则鸣”的关键是对“不平”的理解 ,“不平”既有不公平之意 ,也有不平静、不平衡之意。因此 ,“不平则鸣”既包括失意者自鸣其不幸 ,也包括得意者自鸣得意及鸣国家之盛。  相似文献   

5.
(四) 唐代“十二月”书仪是一种骈文体的“十二月”时序文艺样式。它的形式,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十二月”的散文体如同按月吟咏的歌辞体一样,早已产生了。出于《诗经》稍后的《礼记》,其中就有《月令》篇(13)。它记述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时令景候,以及上至天子的行政和下层兆民的农事等,其中有关景候时令的描写和民间农事的记述,可以说与《诗·七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写景候的:《七月》中有“五月鸣蜩”,《月令》中有“仲夏之月”“蝉始鸣”;《七月》中有“九月肃霜”,《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霜始降”;《七月)中记有“七月鸣贝鸟”,《月令》中“仲夏之月”也载有“贝鸟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7,(10):63-63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而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鸟语林,的确有这样一位懂鸟人——28岁的帅气小伙赵磊。他只要张开双臂,鸟儿就会迎他而来,经他训练的鹦鹉,能用普通话调侃,甚至直呼他为“大哥”,而赵磊不但会驯鸟,还听得懂“超级鸟声”、从声音中琢磨出小鸟儿的喜怒与哀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黄健 《社区》2006,(10)
晚上,我教女儿背唐诗,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资聪颖的小女很快就背熟了。我刚想夸她几句,女儿却首先向我发难。“爸爸,唐诗中说‘处处闻啼鸟’,我每天醒来的时候,怎么就听不到鸟的叫声呢?”我无言以对。是啊,每天当太阳初升,晶莹的露水在绿叶上闪烁,崭新的一天开始来临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可是在身居都市的人中,到底有几个人是在鸟儿的叫声中醒来的呢?台湾作家羊令野早年写过一篇题为《你从鸟声中醒来》的散文,文中描绘的那种意境清纯至极:“听说你也是每天从鸟声中醒来的人…  相似文献   

8.
春寒料峭,冰渣尤存,但大地已经开始吐露新的生机,人们也都忙着磋商"一年之计"了。这是生命的又一轮瞻望,尽管还不时有寒潮袭来,冷不防也不免要让人感染风寒。然而这绝不会挡住春天的脚步,山花烂漫,百鸟和鸣,一定是可期可即的!  相似文献   

9.
咏鸟诗赏趣     
鸟类世界是一个富有生气的动物王国。鸟儿体态婀娜,美丽多姿,歌喉婉转,善解人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咏之以诗联、赞之以文,表达了爱鸟之情和护鸟之心。春的信使——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唐·杜甫《杜鹃》)。"林外声声啼布谷,青郊应及试春耕"(清·朱照)。鸟语省人,形象妙极。"野人无日历,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宋代诗人陆游将鸟鸣和农事联系起来,既是对鸟的赞颂,  相似文献   

10.
释“進”     
“進”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字形为上从隹下从止的会意字,《说文》“从辵,閵省声”的形体分析不确。“進”字的形体义当为鸟在前方而人朝着鸟前进之状。  相似文献   

11.
五 诗与歌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就像鸟需要啼鸣、兽需要号叫一样。人谁都追求生活的幸福,而其实永远在挣扎。人遭受鞭笞就必然叫喊—一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遭受鞭笞而不许叫喊或不能叫喊——生活天天都在对人进行鞭笞,如此人生就需要歌唱。“大凡物不得其平也则鸣”,“诗穷而后工”,这些格言,说穿了无非是这一残酷的现实。诗总是先来自民间,然后转入文人。我花了较大的篇幅来叙述汉代的民间乐府,汉代的文人是怎样探索他们自己的路呢?汉初人们娴习楚歌,于此楚歌在西汉之初的诗苑中支撑了一段时间。也有些人去模仿雅颂。韦孟的《讽谏诗》《在邹诗》、韦玄成的《自劾诗》《戒子孙诗》是其中的代表。《安世房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中药     
《老友》2003,(9)
耳鸣脑鸣怎样调治编辑同志:我患耳聋,耳鸣、脑鸣,经常日夜不停,如同有下雨声或歌声,服多种药也未见效,请问应如何调治。永新县吴圣隆吴圣隆同志:信中反映耳聋,耳鸣、脑鸣日夜不停,两耳有下雨声,脑鸣如歌声,特别是睡觉醒后更难受。中医认为脑鸣一般为脑髓空虚所致,治疗以滋补肾阴为主。耳鸣一症有虚实之分,实症多为肝火;虚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证汉译佛典,参之以<礼记注疏>,笔者对<庄子?逍遥游>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中的"野马"一词的准确意义以及"尘埃"一词在文中的使用作了新的说明,考证出"野马"乃指海市蜃楼的现象,而"尘埃"则因鸱鸣而起.  相似文献   

14.
鸟类是<诗经>自然审美的重要内容.<诗经>显示:先秦时代人们已能从声音、色彩、形态方面对鸟类作形式美观照,对鸟类的生活习性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对鸟起人生之情,以鸟为抒情之具,说明时人自然审美已从生理快感飞跃到心理快感,从中可见先秦审美意识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廊中,也许很少有像康有为这样誉满天下、谤亦满天下的人物了。他是茫茫沧海中破空而来的一只稀世之鸟,那凄绝怪异的一声声惊鸣长啸,在滚滚尘世中掀起的万钧雷  相似文献   

16.
压龙暂山高寒罕绿鸟停鸣雪界玉龙未起程盛世凡人来报晓冰躯快醒赏升平人生里山刁义苍山莽莽绕烟云洱海长长听世尘八部天龙传广厦寻源到此不多人春城民明毋须世外找金津此地四时日丽绚宜物宜人天常暖无枯无竭满城春丽它工古城千栋古楼演新鲜一渠活水烧屋前纳西古文祈福处金哥金妹舞翩翩云南之旅(四首)@顾玉潜~~  相似文献   

17.
韩愈、柳宗元都树"文以明道"的旗帜,韩以道统自居,而柳虽崇儒,却出入佛道。两人著文都是"不平之鸣",注重文章抒情。韩愈不平既指个人遭际,也指国家命运;柳宗元出言多讽。他们艺术风格也不同,韩文雄奇壮大,柳文缜密峻洁。  相似文献   

18.
护生护心     
《社区》2013,(23):34-35
翩翩双飞鸟,作室高树巅。我欲劝此鸟,迁居南窗前。鸟说迁不得,近人心未安。若迁窗前住,为恐人摧残。我闻此鸟语,羞愧不可言。誓从今日后,普结众生缘。  相似文献   

19.
陆明华 《山西老年》2010,(10):36-36
沙子收藏意大利医生奎多·奈布洛尼,20多年来,在漫游世界的旅行中,广泛收集了巴西、英国、印尼、法国等地的沙子。在热那亚"个人爱好"展览中,他的收藏因最有特色而获奖。鸟声收藏匈牙利的米哈伊·奥斯查克喜欢收集各种鸟的叫声。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成功地集录到了1000多种鸟的叫声。  相似文献   

20.
古人养鸟     
雷茜 《社区》2012,(14):10-10
人类爱鸟养鸟的历史很悠久。庄子在《至乐篇》中,有一段寓言:“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庄子指出养鸟要顺应鸟的自然本性.假如违反了鸟类的习性。即使是对鸟待以大礼,奏以国乐,飨以大餐,鸟儿还是会受到惊吓而死掉。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对养鸟之道更有独到的见解。他在给堂弟的信中。谈到他的爱鸟观:“终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笼中。何情何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