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古代隶书发展到魏晋以后,便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举步维艰的低谷时期。汉隶古法失落,楷行草书呈发展之势,隶书退居从属地位,衰退成为必然。清代,金石考据与碑学昌盛,隶书复兴。文人学者、画家印人成为隶书创作的主力军。他们直师汉隶,熔古创新,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清代隶书的复兴既是书法自身发展的结果 ,又有着广泛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晚明豪放书风虽然是帖学内部的变革 ,但已在审美思想上开启了清代书学思想转换的思潮。帖学的衰落促使清初的有识之书家进行新的探索 ,因而出现了隶书的复苏 ;文物的大量出土 ,金石考据学的兴起 ,以及在此基础上碑学理论的创立 ,极大地促进了隶书创作的繁荣 ,从而迎来了清代隶书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3.
古代隶书的发展与鼎盛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隶书从战国末期至清代 ,历时两千余年。根据它的不同阶段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期研究 ,有利于理解古代隶书的发展。战国后期至西汉为隶书繁荣的准备时期。此期隶书篆意逐渐减少 ,点画用笔的丰富 ,波磔和扁方字构的确立 ,为东汉隶书的成熟与繁荣奠定了基础。东汉为隶书辉煌的鼎盛时期。东汉经济发达 ,文化、艺术、教育全面发展。隶书的大用和树碑的风气 ,造就了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书家 ,产生了数以百计的彪炳书史的名碑  相似文献   

4.
"唐宋诗之争"贯穿清代诗学和诗歌创作的全过程,绝大部分诗人和流派都涉及"唐宋诗之争".综观20世纪以来的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内容上有从"唐宋诗之争"出发对诗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的,有关于唐诗、宋诗研究的,有从清代诗坛风气、诗学演变立论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一元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本文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的历史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考察其研究方法,提出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期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作为书法五大体别之一的隶书,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兴衰交迭,耐人寻味:战国古隶的天真烂漫,两汉分隶的异彩纷呈,晋、唐隶书的气格卑俗,宋、元、明三代隶书气息靡弱,清代隶书的张扬个性,无不承载着各个时期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审美崇尚的各种信息,探究其发展历程,剖析其兴废成因,研讨其审美特色,对于促进当代多元文化架构背景下隶书向前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蔡邕与唐隶     
对于唐隶历来褒贬不一,宋多肯定,清则尊汉卑唐。唐代确立了蔡邕隶书至尊的地位,把许多汉魏碑刻的书碑权判归蔡、钟,《石经》及曹魏碑刻成为唐人取法的主要对象。唐以前碑刻的书写为文史书佑之职责,蔡、钟书碑多附会,《石经》及曹魏碑刻具有程式化倾向。唐隶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对传统取法的狭义性导致了书风的趋同性,传统基因的缺乏导致了气格的虚弱.唐人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走上了繁荣隶书之路。面对积弱已久的隶书,能够恢复元气,形成时代风格,其历史贡献也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7.
《离骚》称经,淮南王刘安已肇其端,王逸《楚辞章句》以五经比附屈骚,屈骚被奉为经典.刘勰论楚辞为"辞赋之英杰",屈骚之为辞赋的观点被广泛认同,但屈骚的经学化阐释并没有中断,到清代更是达到了高峰.王逸最早以"依经立义"的方法阐释骚旨,到清代发生具体而深刻的变化,促进了骚旨阐说的发展.屈原由东汉初期的"妙才",到清代的"圣人之徒",完成了由文到儒的身份转变,同时屈骚"诗教"从"讽谏""寄托"说,到南宋朱熹形成"忠君爱国"说,到清代又完成"忠孝"说,至此屈骚"诗教"与五经教义完全吻合.清代屈骚阐释的"说经话语"和"经传体例",从形式上阐扬了屈骚"并驱六经"的地位.清人屈骚的经学化阐释,加强了屈骚的经典位置,促进了楚辞学在清代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安徽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方志的编纂体例更加成熟,纂修者博采众长,取法诸体,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平目体、纲目体、纪传体等诸多体例,或是创造新的体例,以记载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现象与现实情况,保存了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资料。从清代安徽修志实践中编纂体例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考察,纲目体最为流行,这反映了安徽方志体例发展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汉字学意义上的隶书包含了分书,蚕头燕尾、波磔明显的分书是隶书成熟的标志.而实际上,人们日常所称、所见、所写的隶书,却都是蚕头燕尾、波磔明显的汉字书写形态--分书.仔细考察隶书与分书的产生、发展过程,对照出土的历史资料,我们发现,隶书和分书各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形体结构和书写特点,是两种不同的字体.与小篆、分书相比较,主要书写于简牍上的隶书平直简易,是本源意义上的隶书,我们可命之为简书.只有这样,才可避免隶书称谓和使用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初习书法从楷入手,已成为书法练习的圭臬.提出了初学书法应从隶书开始的观点,并从5个方面--隶书用笔相对楷书易学,隶书呈扁平结体和字距宽,行距窄的章法非常典型,隶书用笔中的一波三折对学习书法十分重要,学习隶书进退自如,习隶易见效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同时,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书法教学的实践,提出隶书学习"先学笔划、次讲结构、再临碑帖"的教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清代理学与宋明理学相比已具有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理气论上,清代理学更强调理气无先后,把气提升到与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心性论上,认为气质是人性的重要来源,要求从气质上观性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从天理上观性;格致论上,强调格"事"、"物"之理,将儒家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建立在"事理"之上.这些差异反映了清代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利川清代墓碑上的"福"造型,应是一种设计图形,融会了巴蜀、荆楚及汉等民族的传统墓葬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清代土家族在"死者为大"的时风下,不规避帝王的特权神威,以龙凤自诩追求自我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解放以反思与否定封建的"臣民"地位与意识,追求现代社会的"公民"地位与价值为主题,从戊戌变法开始,到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呈现了一条从将"新民"作为一种道德追求,然后发展到政治追求、社会追求的演进线路。其内涵生动地展现了近代中国人从"臣民"到"新民"到"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历程。  相似文献   

14.
元代兴起了书法复古潮流,其核心问题是推崇二王、向二王笔法回归。学习书法最主要的途径是取法历代名家,临摹经典作品,不同的取法对象常常对应着不同的书学观和不同的书法风格、审美趣味的追求。从南宋中后期到元初,文人们的书法取法观念发生了变化,从晋唐并立、由唐溯王转变为直取二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元人无法掌握可靠的魏晋书法资源,在对二王笔法的探寻上陷入了误区,虽作出了王羲之用笔内擫、王献之用笔外拓的总结,但并没有阐述清楚究竟何为二王笔法。书法复古潮流的最终结果是以向二王书法回归的名义造就了赵孟頫的形象,赵孟頫书法成为二王笔法的样板,成为元人竞相学习的对象,改变了复古潮流所提倡的直取二王的初衷,出现了实践与观念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叶燮与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叶燮《原诗》以其精湛的理论体系对诗坛流弊作了高屋建瓴的针砭,袁枚以其杰出的诗论和创作领导了席卷清代中叶的性灵诗学思潮。本文从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反对优劣唐宋与门户之见,"性情"与"面目"的主张,从"匠心"到"灵机"的发展,思想根基的正统性等方面,梳理袁枚对叶燮反复古主义诗论体系的接受、融通与发展,从而彰显叶燮于清代中叶性灵诗说的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6.
阎若璩、汪琬为清初经学的代表人物。二人在康熙年间的礼学之争始于金石义例之辩,焦点集中在礼服学上,是清代礼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论争。二人礼学观不同,研经治礼方法互异。汪琬兼采汉、宋之学,重求本义,主于律文以求"用实",不屑专事章句之学;阎若璩倡古礼以兴"古学",取法汉儒,重于考据训诂,排斥宋学,批评自朱子以来学者不事考据以致"私造典礼"之习。这场论争体现了清初礼学复兴时期的特征,对清代礼学发轫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峰 《南都学坛》2013,(2):120-121
<正>一、南阳东汉砖文字的类型在南阳出土的汉砖文字不是很多,但也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容。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概括。第一,书体类型。汉砖文字包括多种书体,如大篆、鸟虫书、章草、隶书及装饰化的隶书。从南阳已发现的汉砖及汉画砖文字看,书体比较单一,基本都是隶书及装饰化的隶书,但有时杂糅有篆书的笔画。如隶书有"元和三  相似文献   

18.
瓮子杰 《南都学坛》2006,26(2):24-25
汉代是中国文字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从战国时开始的隶变,到西汉中后期完成蜕变过程,隶书从此产生,并被汉代人民推到了书法艺术的顶峰。汉代隶书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文化背景因素,但最重要的应该是秦汉时期人们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对文字形态、书写方式的影响。竹简的大量使用是隶书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竹简材料的特殊性,导致了隶书特殊用笔方式及典型隶书笔法的出现。汉代人民对文字使用规范化的要求及汉武帝的大力提倡,对隶书的最后定型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帖学派书法经隋唐、宋、元、明各代逐步形成、发展、完善,到清代前期盛极而衰。阮元应时之需,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保存了隶书的古意,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因此主张学习书法应以习碑为主,首倡碑学。经包世臣、康有为的倡导和宣扬,碑学兴起,盛行于清代后期的书坛。  相似文献   

20.
从探讨汉字"笔"(筆)的形体沿革及基本字义人手,论及与"笔"有关的书、画、隶、篆等字的文化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隶书"、"篆文"的命名依据与笔文化的关系,进而从汉字形体演变史的关节点"隶变"的角度,对"隶书"与"篆文"的传统含义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