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不同于西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秦汉时期在国家治理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模式及其历史特点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独特性的一个缩影。在中央层面,以皇权为中心,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立且相互制衡;在地方层面,以皇权和中央权力为中心,司法权和行政权合一且高度集中。这一历史时期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权力关系模式展现出了实践理性、私有特质、大一统社会状态和社会文化下权力关系模式的"同心圆"规律。这一权力关系模式及其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权力关系模式的缩影,对秦汉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权力关系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权与行政权权力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仿形西方行政诉讼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并取得积极成果,但终因“一元”政治权力结构和“法随权转”文化基因的解构,行政诉讼制度被整合重构:从作为制约行政权力、促进法治行政和服务行政的利器变为扈从行政权力、保障控权集团利益的“合法化”手段.宋智敏博士的新著《从行政裁判院到行政法院——近代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变迁研究》正是系统诠释近代中国行政诉讼制度整合重构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行政组织文化极强的穿透性与历史延续性的影响对现今公共权力制约造成一定的困境。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对公权力制约困境的表现形式;基于行政人格二重性和中国传统行政组织文化的正负价值,分析中国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对公权力制约困境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困境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法院内部权力结构为视角 ,用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详细剖析现阶段我国法院行政审判合议庭的组成、权限、内部元素及影响其运作的外部因素 ,可以得出结论 ,立法所赋予行政审判合议庭的裁判权已被逐步侵吞、蚕食 ,司法实践中行政审判合议庭享有的独立审判权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行政裁量具有规范多元主义的特征。认识、理解和陈述中国行政裁量的性质,要从政治、经济、权力结构、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裁量思想。从费孝通传统政治权力结构双轨制的分析基础出发,提炼出“经权”与“情理法”作为传统文化裁量精神的基础概念,并对这两个面向的裁量精神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实用型司法:近代中国基层民事审判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国基层民事审判是在不同于西方法官体制的背景下,由全权掌管地方事务的州县官进行的以尽快平息讼争为目的的纠纷解决方式.民国时期,由于西方法文化尚未完全渗透到中国基层,民事司法仍然保存着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实用型特征.这种司法模式以地方官员的全能型权力为基础,以最有效的纠纷解决为目标,以不违背官僚追责和道德操守为限,在基层社会有效地维持着地方关系的运行和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这样一种围绕纠纷解决而非法律适用的实用型基层民事司法可视为近代中国一以贯之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国家权力为中心的政治社会,植根发育于这一社会结构中的各种文化形态,无不因其母体结构带有的浓厚政治基因而被打上鲜明社会政治烙印。本文立足中国姓氏的既往发展历史,就国家政治对姓氏变革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姓氏文化所体现的种种政治意识及其产生的社会政治作用等有关问题,作了粗浅的论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西方法治主义源远流长,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法治主义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西方漫长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西方特定的政治背景的产物。中国之所以没有形成法治主义,主要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不具备西方法治的政治基础。所以,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改革政治体制,监督国家权力,建构国家与公民社会二元格局,培养与国家权力相博弈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的冲突、协调及整合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切入,以公立高校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为立足点,从权力的对立、冲突、协调与合作这一独特视角来解构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机制运行中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研究权力运行机制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及学术权力的三维空间,进一步说明如何构建公立高校权力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权力一元到三权分立,中国近代社会权力体系的重构可以视为社会各层面政权管理体制上的转变.作为对德、日政体仿效的结果,近代中国对司法审判权体系的认识集中体现为建立独立的司法审判机关,配置独立进行司法审判的法官.但以理想的近代分权模式完成中国政治权力体系的重构,以理想的制度设计实现新型权力规范的正常运行,在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现实的社会适应性难题.  相似文献   

11.
尼日利亚自 1 92 3年起开始探索宪政的道路 ,其间发生了多次军事政变 ,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探索过程。1 999年 5月 ,尼日利亚实行大选 ,重新走上了宪政的道路 ,并经受住 2 0 0 3年大选的考验 ,走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宪政发展道路。尼日利亚宪政已有 80余年的发展历程 ,代表了英语非洲国家宪政发展的成长经历。尼日利亚宪政发展的历史表明英美宪政主义对尼日利亚宪政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黑非洲国家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是近代史上一份十分重要的报纸。自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津门,至1912年2月23日,是英敛之实际主持《大公报》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恰恰就是清末立宪运动由萌芽到勃兴乃至消亡的时期。英氏《大公报》不仅是立宪运动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而且也是立宪运动的宣传者、鼓动者和支持者。对于立宪风潮的涌动激荡,《大公报》始则倡言于下,继则推动于中,不仅陆续刊登各地立宪的准备情况,公布政府大员的要折和各地来往的要件,还以言论和闲评的形式发表各界人士的评议,充当立宪运动的监督者。在国会请愿活动中,《大公报》予以密切关注,从社会舆论的角度,积极为其造势。该文以此为突破口,对英敛之、《大公报》和清末立宪运动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英氏《大公报》在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并对立宪运动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宪政"是否有一种"主义",目前在国内尚存争议,但从思想史或概念史的角度去审视"宪政"的英文对应词"constitutionalism",在"制度"和"思想史"两种维度上将"constitutionalism"分别译为"宪政"和"宪政主义"既科学合理,也符合学界的一贯用法。并且,理解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宪政主义也能辨识作为制度实践的"宪政"在我国政治或法律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4.
陪审制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本文介绍了我国刑事诉讼中陪审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中陪审制的状况 ,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 ,否定了学术界提出的移植英美陪审团制度的主张并对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宪政危机是宪政国家在宪政实践过程当中发生的、因宪政冲突或宪政纠纷而使宪政制度、宪法权力和宪政秩序面临严重威胁的紧急危险状态。宪政危机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危机,它是一种国家危机,因此,宪政危机不属于公共管理研究的范畴,而是属于宪法学研究的范畴。与一般的社会危机相比,宪政危机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政治冲突性、宪法相关性以及影响的全局性和社会情绪的对立性。宪政危机与政治危机、政变、紧急状态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6.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法律援助在中国实施多年,作为政府行为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作为制度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也存在自身的困境。法律援助具有宪法实践属性,因此,在宪政视野下剖析和解决法律援助问题,探寻中国法律援助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宪政论源于传统的政治科学,但又突破了传统的宪政论。具体来说,新宪政论与传统的宪政论相比,在其理论支撑、人类动机理解角度、价值取向、制度范围和宪政目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拓展。新宪政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并带给我们启迪,对中国的宪政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宪政理论对我们重新界定警察权、规范和完善警察权的运行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宪政框架下的警察权应该是法治的、有限的、廉洁高效的和透明的,但现实中的警察权在运行中存在着定位不准、监督不力,绩效评估制度不完善的困境。宪政框架下警察权完善的途径与目标:建设宪政民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警察权的重新定位;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政党与宪政关系的二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立宪史的角度看,政党曾被作为派系斗争的工具或纯粹的市民社会组织,而为立宪实践所敌视或漠视。随着政党国家现象和政党异化现象的出现,通过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将政党纳入宪政体制之中遂成为现代立宪实践的世界潮流。从逻辑的角度看,政党不仅是基于公民自由结社的市民社会组织,更因其组织的准国家机构特性和党权的准公共权力性质而在宪政体制中发挥着不同于一般市民组织的宪政功能,理应获得“宪法机构”之公法地位,成为宪政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