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文学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文学存在不可或缺的背景和条件。从鸳鸯蝴蝶派到通俗小说新类型,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变迁在文化对峙与融合中发生。清末民初,市民文化占据主流位置,因此鸳鸯蝴蝶派一枝独秀;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战争的到来,旧有的市民文化与五四启蒙文化、战争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峙,由此引起章回体小说的改良和国难小说的诞生;伴随五四启蒙文化和战争文化的淡出,雅文化和俗文化即新文化和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融合,于是出现了通俗小说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2.
论苏曼殊对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情僧”苏曼殊是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的创始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翻译和再创作的小说《惨世界》在中国侠义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爱情小说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成熟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他的身世、他的侠义小说、他的爱情小说、他与其他作家的交往 ,论述他与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之间的渊源及对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有“哀情巨子”之称的南社作家徐枕亚,在“五四”以后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始基。以其身世为原型的开山作《玉梨魂》是南社文学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以独异的体裁形式与语言结构呈现新旧交替的特点,辉映出近代文学的余彩。作品无论是形表外衣还是精神内核,均深钤社会转型期的真切印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性与情爱的问题。把握影响徐枕亚创作思想的舛错恋情,有助于解析近代文学一大阵营——“鸳鸯蝴蝶派”最初发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五四"以来,迎合小市民的情趣以及格调低下一直是鸳鸯蝴蝶派作家遭受批判的焦点,也是他们所背负的主要罪名.然而,如果深入考察鸳鸯蝴蝶派作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在市民社会中安置自己的人生,鸳鸯蝴蝶派作家才在文化姿态上实现了一系列积极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通俗小说在80年代的回归刘炳泽我国是世界上通俗小说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读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建国以后,由于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否定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加上对现代通俗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历史积怨,武侠小说禁止出版,极大多数通俗作家停止创作,甚...  相似文献   

6.
并不浪漫的“后期浪漫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徐訏、无名氏作品的剖析会使人发现关于“后期浪漫派”的命名是偏颇的。两者的作品都带有一种明显的混交与融合倾向:对“新感觉派”的感知方式、浪漫主义的手法、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故事编织的综合运用。命名的偏颇在于对想象与理想的不完整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徐訏、无名氏只是有着浓重浪漫倾向和现代色彩的通俗小说作家而已。  相似文献   

7.
学界所指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其主流是从清末民初产生蔓延整个民国时期,其称呼有"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民国旧派小说"、"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和"中国现代消遣小说"。前五种称谓都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而从这类小说消遣娱乐的核心特征、自己的主张和新文学对其的批判来看,"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命名相对而言最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封建时代的文学,主要是文人和地主的文学;“五四”新文学反掉了封建宫僚,却又从西方借鉴进来不少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大革命时期的某些“革命文学”,偏激和公式化且不论,其范围始终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几千年来,要谈人民性,其实都很片面.真正的大众化的广阔市场,在古代是被宋江、包公和三侠五义们占去了,在现代则有鸳鸯蝴蝶派的旧小说,文艺的思想改造也就必须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以鸳鸯蝴蝶派为参照系观看左翼文学,可以发现从鸳鸯蝴蝶派到左翼文学,再到当代文学中的大量"革命斗争题材"的文学,实际上是具有比较清晰的"草蛇灰线"可寻的。五四新文学革了鸳蝴派的命,打开了自己的新天地。但五四新文学由于不重视文学市场而渐趋式微,又被重视文学市场的左翼文学革了命。左翼文学在重视文学市场方面与鸳蝴派是相通的。文学本身具有的消费性,不论在何种时代,都会顽强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一代电影人由通俗小说作家(主要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与电影人组成。西方电影发展中,专门为电影工作的小说作家不多,且多半出现在无声电影时期。到了有声电影时期,小说作家基本退出电影事业,而代之以专门的电影作家。鸳鸯蝴蝶派文人作为文学与电影的双重作者,体现出中国现代电影发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戏曲与流行歌曲的融合,是中国流行音乐本土化的重要表现.这一融合的发展历程,应上溯到1920-193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轫期.这种融合天体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音乐文本形态:加入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和加入流行歌曲元素的戏曲.这种融合为当代社会条件下戏曲与流行歌曲的发展探明了新的路向,创造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性的音乐生产方式,也是民间文化与市民文化的有机融合的突出表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景象。通过梳理,认为中国内地流行音乐走过了一条从启蒙与发轫、到发展与壮大、再到混沌与危机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流行歌曲是商品,又是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我国流行歌曲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质疑和争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直到二十一世纪,她冲破了曲风单一的尴尬境地,迎来了多元化的时代,这期间留下的可供回味的经典曲目,都是深刻反映出当代人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一位喜爱和关注她的人。  相似文献   

14.
从流行音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流行音乐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流行音乐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就21世纪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流行音乐审美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音乐理应受到理论界的重视与认真研究.然而,目前从理论的高度对流行音乐进行的研究却非常少,评价普遍不高.突出表现在褒扬古典音乐、严肃音乐的艺术价值,忽视、贬低甚至否定流行音乐的艺术价值.而我们认为,流行音乐与其它音乐形式一样,都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从美学角度来看,流行音乐的独特性源自于其审美特征的独特性.流行音乐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不能用简单的"高"或"低"来评判,而是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周忠元 《东方论坛》2012,(3):109-114,127
20世纪上半叶,众多学者对俗文学文献进行收藏、整理、校勘研究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仅为俗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在显现这些被长久遮蔽、遗忘的文学历史时解答了众多文学史的谜团,恢复了中国文学的全真面目。它在提高俗文学历史地位的同时,在推动俗文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地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发端于中外交汇、古今争斗的背景之下,"传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基本模式及中外文学"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发生与发展,从"新小说"到"五四小说",形成了一个不断向传奇叙事传统进行承袭、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尚劝戒的小说审美观渊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教化思想,它昌行于明代末年.其时的尚劝戒审美思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小说的序言、跋语和非情节部分(话本小说的入话、篇尾;章回小说的头回里)大量填进劝戒性内容;另方面,则体现在明末通俗小说家在为其作品命名以及对于此种命名的解释和有意强调上.尚劝戒的小说审美思想是中国古代小说审美思想摇摆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之间、而后倾向于功利性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桂奎 《南都学坛》2006,26(1):63-70
在西方“叙事学”日渐成为全球“显学”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构建一门本土化的中国“写人学”与之呼应。从学理上讲,中国“写人学”已经具备了与西方“叙事学”平起平坐的资格。首先,在经典文学创作传统中,西方强大的叙事冲力促成了“叙事学”的诞生和发展,而中国雄厚的写人资源也必然有利于“写人学”的降临。况且,中西小说中的叙事与写人往往分别是同生共长的,这也使得中国“写人学”拥有了与西方“叙事学”分庭抗礼的现实条件。其次,中西写人方式的异质性使得中国“写人学”拥有特行独立的本土品格,从而使之能够成为与西方“叙事学”平行的独立学科体系。再次,如果说西方“功能性”人物观催生了“叙事学”,那么,中国“本位性”人物观也自然会推动“写人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上西方人为小说辩护的理由是它“更富于哲学意味” ,中国人的辩护理由是它“有可观之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小说的功能正在补正统文化之缺 ,后一种理由更符合实际。文人大规模地介入小说活动 ,使小说成为沟通各种文化的公共领域。 2 0世纪以后 ,西方出现了将哲学“非中心化”的主张 ;从鲁迅开始 ,中国现代小说摆脱“历史癖” ,强化了批判精神。当代小说仍应发挥传统 ,沟通文人的批判意识和民众智慧 ,采取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