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媒介在西南边疆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道路、书刊以及流动电影等媒介推动西南边疆国家认同从“自在”“自觉”“自为”到“自强”的进程,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形塑国家认同中无法忽视的力量,互联网中的共享性空间、共享性实践、共享性资源、共享性支持、共享性身份为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为此,可以从仪式、集体记忆、关系、生计等进路来探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
马存孝  张卓 《民族学刊》2020,11(6):42-47, 15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汉族流动人口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促进了地区间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业活动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动内容,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反映出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入程度。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是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关系的折射,对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调研,了解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及其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逐渐成为族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个体认同的多重性、民族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两个角度,论证了在冲突视角下,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事物的理论观点的不科学性和误导性。科学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和谐视角。这种视角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和谐共存;二者统一的路径是构建能够有效整合民族异质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公民身份,完善公民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等方面造成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稳定。民族认同的研究成果对多民族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民族认同的概念与结构出发,对国外民族认同的测量、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的“民族平等”,其实质应是民族地区农牧民和发达地区居民平等的共享社会信息,从而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媒介素养是一种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的宏观环境和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动为背景,客观地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中的内在矛盾和现实问题,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适应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调整民族地区大开发思路和对策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7.
民族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作用和影响的关系。民族地区良好的民族交往和民族互动,会使各民族之间形成较高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调查,以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当地民族与外来人员之间交往的包容性、民族身份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利性、各民族对于当地及国家民族关系的主观评价以及民族冲突状况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全面真实地反映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8.
陶砥 《民族学刊》2018,9(4):50-57, 112-115
新加坡在建国之初,移民人口众多且民族结构复杂,各民族分块居住且隔阂较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张力明显。但新加坡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措施,有效地协调了各单元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单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逐渐探索出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党统领、政府推进;二是存异求同、多元一体;三是明确底线、厉行法治;四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五是经济为先、多维并举。对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进行考察与分析,能够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借鉴,对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9.
地域、身份与认同——云南金水河村傣族跨国婚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滇越边疆民族地区远离国家权力中心,边民在族内跨国通婚的现象较为普遍,族群认同远强于国家认同.事实上,滇越边民跨国通婚,并未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地域的改变使其既丧失越南国籍,又未取得合法的中国公民身份,社会交往受到极大限制.为了在熟悉环境中生活得更有脸面,跨境民族更加注重形塑和提升区域性社会身份,社会认同意识普遍强于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观点各不相同。本研究基于对南疆莎车县维吾尔族村落的实地调查,细致梳理了当地村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现状,以及他们对两者关系的认知,最终得出结论:当地人的国家意识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国家的宣传和教育,另一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国家政策。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本框架下,无论是宣传教育,还是落实国家政策,都充分考虑到当地人的民族身份。当地人在接受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会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弱化国家认同。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措施本身就体现了国家意志,所以当地人民族认同感的加强,实际上是对国家认同增强的体现。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于人们对于自身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二者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1.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犯罪社会控制分为国家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形态,认为我国的犯罪控制必将实现由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型:刑事政策需要调整、重视非刑法规范的功能、倡导社会而非政府主导。论文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犯罪的社会控制必须适应这种转型,尊重民族政策、关注民族因素,并提出社会控制转型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受少数民族习惯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大量的事实婚姻,在现实中带来很多危害,本文拟就少数民族地区事实婚姻的效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旅游地区的环境也会被经济的发展所影响,其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可以通过对旅游地区居民的态度进行调查了解。在现有的民族旅游地区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民族旅游地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着重点在民族旅游地区传统文化风俗方面,对居民进行旅游教育,积极引导居民发展、创新传统民俗文化,是帮助解决现有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是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此,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分析自我发展能力的框架,基于这一分析框架,对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认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尽管已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发展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低,自生能力弱,依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的内源性制约因素。在这一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战略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民族学刊》2016,7(5):44-48,109-110
The legisla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has its legal basis. The fifth regulation in the lifa fa ( The Leg-islative Law ) of China makes a general require-ment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public in legislation, some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re-gions have outlined some requirements on public comment, demonstration, and hearing during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through autonomous regulations. These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are com-prised of both autonomous regions, autonomous prefectures and autonomous counties. However,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is inadequate, and a perfect mecha-nis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has yet to be formed. Thi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 ) The relevant law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have not been perfected;2 ) The enthusi-as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s not high;3)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is not fully open, and the feedback mechanism has not been perfec-ted;4 ) The limited approach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and the lack of ethnic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legisl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we can start with the following:1 ) Improving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legisl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The state and the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should develop operational law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legal basis for the public’s participation. The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should fully integrat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local ethnic people and create autono-mous regulation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protect public participation rights, and promot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n an orderly and effec-tive manner. 2 )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nthusiasm for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From a subjective standpoint, correct ideas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should be cultivated. Firstly, the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should be pro-moted . Secondly the autonomous organ’s concept of legislation should be changed.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3 ) Improving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wo-way communication and
consultation between the autonomous organs and the popul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Autonomous bodies fully dis-close all kinds of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from whom the autonomous bodies obtain legis-lative views, through to the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feedback to complete the legisl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4 )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effective meth-od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legisl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legisl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can be considered from two standpoints:The first is the endogenous mod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This means, according to its own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actual needs, relying on the inner force of the autonomous bodies and the populations of all ethnic groups, the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can explore and innovate suit-able methods for the local legisl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second is the exogenous mod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This means, in order to exp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leg-
islatio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areas learn, understand, and borrow some foreign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making it a suit-able method for local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相似文献   

17.
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战略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王鉴 《民族研究》2002,(6):9-17
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理念及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 ,指出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水平相比 ,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问题 ;必须通过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教育主体责任、建立“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区”、促进民族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政策 ,实现西部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成和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长趋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民族工作在内容、范围、方式方面均应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城市民族工作应更注重政策环境的建设 ,注重法制建设 ,注重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调 ,建立起更有效的机制 ,从而有效地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并保障少数民族应有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夷夏变迁"与明清"改土归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20.
刘玉萍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21,12(3):37-51, 98
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以高铁开通作为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准自然实验,结合2004~2018年民族八省区地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的高铁建设具有选择性,高铁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以及与规划骨干网的距离均有可能影响所在城市的高铁开通;整体来看,高铁开通对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且高铁的影响既表现出显著的“节点效应”,又展现了较强的“场所效应”;从影响的异质性看,高铁规模和新建站点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会分别随城市财政实力的增强和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体现出影响的“马太效应”;从影响的动态性看,在高铁开通的第三年,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开始变得显著,至第五年累积影响则达到最大,其后快速衰减,显示出高铁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时滞性和阶段性;从影响的机制看,高铁开通可通过交通改善机制和投资激发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且当前投资激发机制所具有的中介作用更大;基于有效挖掘“高铁红利”考量,研究结果蕴含的政策含义包括: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的高铁建设;完善高铁站点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铁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