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文化强国、使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需要。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转化输出能力,要在思政课程的互相支撑、综合发力上努力,要将文化自信培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实践相结合、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红色资源既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更是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教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从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出发,分析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而提出具体的融入措施: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矩阵;将党的建设与发展融入思政教育;创新红色育人实践形式,丰富红色育人途径;创新红色文化宣传途径,扩大红色文化宣传范围。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承栽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蕴涵着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拥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与警醒作用。就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看,主要有: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对于辽宁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依托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应探索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有利于推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目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进展,但仍存在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育人平台有待进一步优化、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和育人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对此,可通过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特色网络育人品牌、优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网络育人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合作的育人模式和形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网络育人合力等路径,推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从辽宁省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能性,找准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构建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6.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强化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在认知层面的掌握和实践层面的落实。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红色电波优势、发扬红色革命精神,对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凝聚力、引领力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红色文化教育主体整体性意识有待增强、教育方式创新性有待提高、教育内容导向性有待强化。因此,要高校加强队伍建设、丰富工作方式、拓宽理论视野、优化育人环境,不断增强师生四个自信,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局,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全校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强化大学生通识教育,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重视网络文化新阵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实力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进步的强大动力。高校必须注重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发挥引领作用,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求得平衡,以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文化自信理念实施的主力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文化情感培育缺失以及"文化自信"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结合当下坚持"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找到"文化自信"与思政课结合的契合点,提升自身对"文化自信"含义的理解,构建融入"文化自信"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方案,提高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青马工程"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结合"青马工程"的课程设置相对灵活、实践性较强、交互性好、课时弹性大的特点,基于认知—认同—自信生成逻辑及实践—理论—实践认知路径的唯物辩证原理,通过活动体验法,遵循正面取向、尊重学生、适度引导的教育原则,合理制定培育过程,灵活多样地采取活动实践、交互联动、互联网+等多元路径,充分发挥"青马工程"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独特作用,构建活动体验、多元化育实践模式,坚定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资源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需要统筹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而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养料,对于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打造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校园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宣传阵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实践教学活动、建设红色文化资源专题网站等实施路径,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实践凝结起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育人资源,其中的廉洁思想也尤为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以及提高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力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自主学习、文化场域、网络传播而展开。  相似文献   

13.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探索以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的文化育人模式,将项目研究引入课程体系设置,突出研究与教学的关系,突出学生兴趣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突出课程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将项目定位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以北京历史文化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透视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育人的本体性教育融为一体,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铁路文化精神是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结合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在多种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下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中国铁路文化精神,深入分析了中国铁路文化精神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将中国铁路文化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价值。最终论证得出通过理念认同育人、专业课程育人、文化实践育人、文化环境育人等路径,能够充分发挥中国铁路文化精神的育人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培育青年的理想信仰,引导青年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在新时代中加强实践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优势,着力在"互联网+"时代中培育青年的文化自信,发挥出文化自信教育人、引领人、激励人和发展人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从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入手,探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困境,探析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是筑牢社会文化根基,根本途径是加强学校文化教育,关键作用是营造家庭文化氛围,重要力量是大学生主体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7.
石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样,已成为中国民族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当前,石油精神是石油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是石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助力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实现的重要精神养分。石油精神在石油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具体内容包括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文化、忘我拼搏的行为文化、艰苦创业的环境文化、科学求实的学术文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文化。在新时代,石油精神可通过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搭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注重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三个有效途径来推动石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文化育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提升我国公民文化自信的基础工程。校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和文化育人的双重内核,对立德树人和文化引领有着特殊的功用。以文化育人为主线,围绕高校思政工作的“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新理念,紧扣“文化自信”文化观,研究高校校史教育新视野、新任务和新语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常山战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常山战鼓进校园”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丰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常山战鼓”育人文化体系应以课程建设为途径,学生社团建设为切入点,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人和引领者。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有一定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并对思政课教学造成一定冲击。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增加教学素材、提供实践基地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教师可以从提高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和运用新媒体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