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司治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越高,会计盈余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越强.使用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作为衡量盈余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基于南开大学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将样本公司分为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和公司治理差的公司,使用盈余一报酬模型,选取我国深、沪市2005年、2006年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好的公司与公司治理差的公司的盈余信息含量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公司治理越好,盈余变化的反应系数越大,即盈余信息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上市公司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2008-2010年的盈余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选取盈余质量的真实性、安全性、盈利性、持续性及成长性5个特征的8项指标,计算盈余质量综合评价得分,结论为:盈余的盈利性是影响福建省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最主要指标.而盈利的成长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弱,并提出构建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分析体...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多数都存在盈余管理,那么什么是盈余管理?这些上市公司为什么要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文章着重针对以上问题来展开论述,分析了引起盈余管理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4.
借助我国2009-2016年文化创意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并结合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对文化创意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与非文化创意类上市公司进行分组对比,文化创意类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概率更低,运用真实盈余管理更少,同时具有更高的内部控制质量和更多的应计盈余管理。文化创意类上市公司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显著抑制财务舞弊,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则显著正向影响了财务舞弊。在内部控制质量负向影响财务舞弊的过程中,真实盈余管理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经过进一步的Sobel检验,应计盈余管理也发挥了显著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现金流操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盈余持续性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盈余持续性视角研究了现金流操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利用现金流预测模型将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分为正常部分和操控部分,发现操控现金流的持续性要显著低于正常现金流的持续性,表明现金流操控会使企业的盈余质量下降。和应计操控引起的盈余质量下降相比,现金流操控引起的盈余质量下降更为严重,表明了现金流操控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衡量会计稳健性最常见的方法是1997年Basu提出的盈余与股票回报模型,他将盈余反应非对称作为会计稳健性的测度。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成本粘性可以作为盈余反应不对称的另一种解释。本文选取我国2009—2015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Basu的盈余与股票回报模型基础上加入成本粘性变量,研究发现标准的盈余与股票回报模型得到的稳健性水平显著降高,通过分行业与分年份比较发现控制成本粘性前后得到的会计稳健差异性也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股权分置问题,必然会导致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操纵会计盈余,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权益。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找出股权结构决定盈余管理程度的证据,并由此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8.
信息含量表示年度会计盈余与年度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92-1998年间中国股市的全部数据样本,利用ERC模型检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发现中国股市的信息含量十分显著且逐年增强;同时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探究,揭示了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  相似文献   

9.
资产注入是上市公司重大的财务行为,会给公司的盈余带来重大影响。对2002~2010年符合再融资动机条件的重大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再融资动机资产注入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再融资动机资产注入很可能是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好的公司治理有助于降低再融资动机资产注入对公司盈余质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对机构投资者投资的影响,构建了研究假设,在盈余管理度量模型以及报酬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市场报酬率关系的模型,同时结合市场报酬率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关系,研究不同盈余管理程度下机构投资者的反应。按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将机构投资者以6%为分界点,分成持股比例高与持股比例低两组。研究发现机构持股比例高时,在面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时,并没有明显减少持股比例的动机,因为持股比例高的机构投资者除了关注收益外,更注重收益和公司治理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当机构持股比例低,面对盈余管理现象时,更多表现为采取抛售股票马上获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盈利信息作为反应事件,检验我国股票市场对盈利信息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现象。考虑上市公司盈利的变动和不确定性,根据盈利变动指标值来划分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考察组合在年报公布后1年和3年两种检验期内的累计超额收益,用1992~2000年沪深两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股市长期对盈利信息不存在过度反应,与国外股市的反应模式不一致,实证结果可由中国股市发展的特征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开始的一系列家电补贴政策退市后,家电行业股票价格大涨大跌,投资者迫切需要相关指标来指导其进行股票投资决策。采用文献研究和回归统计方法,选取深圳股市2004年1月到2013年12月共10年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对深圳市场股票收益率与市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终筛选出市盈率、市场超额收益率和账面市值比因子为回归模型的显著变量。从上市公司规模、成长性、股利等方面对原因予以分析,并从投资者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盈利信息作为反应事件,检验我国股票市场对盈利信息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现象。结合中国股市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考虑投资者的心理感觉,根据平均每股收益的高低来划分投资者心目中的赢输家组合,考察组合在年报公布后三年内的累计超额收益,发现两组合的长期收益出现反转,我国股市对盈利信息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此外考察了不同行业股票的过度反应情况,发现高成长、高风险行业股票的过度反应程度并不比传统行业股票强。最后,通过构造套利组合来检验赢输家组合的风险差异,得出过度反应现象主要不是风险差异造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前文献较少涉及审计师、分析师与市场效率的研究。在研究考察审计质量和分析师盈余预测与股价信息含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得出高的审计质量直接提升股价信息含量,其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间接提升股价信息含量的结论。继而采用制度环境的分组,发现分析结果在市场化高的地区显著,在市场化低的地区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提高市场信息中介职能发挥的同时,不能忽视更为基础的地区制度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5.
以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年报为研究对象,从投资者异质解释的视角对上市公司盈余公告披露期间的股价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公告日前后股票的超额收益与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异质解释正相关,其原因是异质解释会使投资者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在市场存在卖空限制的条件下,股价会因为体现乐观性偏差而被高估,高估的幅度与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异质解释正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投资者对好消息的异质解释引起的股价高估程度强于坏消息。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公司的盈余成分持续性及股价反应进行研究,发现相对于应计盈余,现金盈余有较高的盈余持续性及累计超额报酬解释力。进一步分析应计盈余最高和最低组在事件日前后累计超额报酬的表现时,发现了二组呈现交叉反转的现象。最后发现我国投资者不能完全理解盈余性质差异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按应计盈余大小构建的套利组合能获取18%的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7.
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可以检验会计盈余的质量,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增量信息。对我国证券市场上ST类上市公司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者在对ST类公司作投资分析和决策时,并没有考虑到公司现金流量信息;投资者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与会计盈余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ST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对公司的财务失败具有较好的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创业板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与股价反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创业板6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其2010年中期财务报告会计盈余数据,将样本公司分为三组,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股价对会计盈余的反应。研究表明,未预期盈余为正号的组合可以获得的异常报酬率高于未预期盈余为负号的组合;会计盈余对股价的影响周期较长,在公告前后对股价都有影响,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中报公布当日好消息组不能获得明显的异常报酬。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 选取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季度财务报告, 研究了公告前后的订单流不平衡与盈余信息的关系。研究发现:盈余宣告前, 市场上存在盈余信息提前泄漏的现象, 订单流不平衡与盈余信息基本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盈余宣告日, 订单流不平衡与盈余信息基本显著正相关;盈余宣告后, 盈余信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融入到交易价格中, 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尚未达到半强有效市场程度, 之后盈余信息对订单流不平衡不再产生显著影响。同时, 还发现订单流不平衡和盈余信息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受到订单流不平衡序列自相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