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呈频发态势,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危害极大,如何加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而今,有些高校群体性事件防控还存在着政治观和价值观教育不到位、合理利益诉求渠道不顺畅、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不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应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利益诉求、网络舆情监管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2.
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构建和谐农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必须有效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多元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提高基层官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健全重大决策论证机制,完善基层官员负责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社会认同,提高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政治参与能力,最终将农村群体性事件纳入制度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西部地区群体性事件多发于土地征用、城镇改造、移民安置、劳资关系、环境污染、国企改制、资源开发等领域,贫富差距、分配不公、钱权交易、治安恶化和官员腐败则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西部地区以维权为目的的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其合理性。但是,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的巨大规模、暴力倾向、无直接利益冲突苗头,以及政治诉求的强化,对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针对西部地区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情况,地方各级政府要定位准确,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善于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疏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大力进行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建立起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应急和善后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西部地区群体性事件多发于土地征用、城镇改造、移民安置、劳资关系、环境污染、国企改制、资源开发等领域。贫富差距、分配不公、钱权交易、治安恶化和官员腐败则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西部地区以维权为目的的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其合理性。但是,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的巨大规模、暴力倾向、“无直接利益冲突”苗头,以及政治诉求的强化,对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针对西部地区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情况,地方各级政府要定位准确,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善于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疏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大力进行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建立起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应急和善后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新旧体制交替、利益分配格局以及社会整体结构转变的背景下,人民的政治价值观念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出,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得不使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之间要进行博弈来获得有限社会资源的归属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安全的潜在威胁,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构建社会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与社会的安全是分不开的,安全是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有利于预防和消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环境群体性事件进入高位运行的凸显期,是公众以环境利益受损或预期受损为直接诉因,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利益矛盾的整体反映。在公众环境忧虑普遍的情况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给社会治安带来较大压力,不利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综合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动因,解决环境恶化、经济与环境对立、公众环境权利不足、生态文化滞后、人与人不和谐等问题,不断调适公众利益需求,有效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风险,促进经济发展、生态良好和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呈现出突发性、组织性、对抗性等特点,并且"由乡入城",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利益冲突的加剧与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反映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失与预警机制的不足。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矫治,应以社会公正为目标,改变社会利益格局,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渠道,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群体性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基于发展政治学的视阈,分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社会转型是其时代条件;社会发展不均衡是其社会条件;政治文化的偏差是其文化条件;制度供给不足是制度条件。要治理群体性事件则须采取以下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建构服务型政府;提升公民政治素养,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建构和完善制度平台,形成利益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利益诉求行为越来越受关注.“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型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从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称视角探讨社会压力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基于此模型可以推导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与参与者追求社会公平有关.参与者在现实世界中付出与回报的失衡状态引发的不公平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驱力.本研究从政府管理和网络传播两个方面完善了“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并提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为公共管理部门处理此类事件提供了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加速期,各种利益主体分化组合,利益群体逐渐显性化,出现多元化需求,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空前尖锐和激烈,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就是集中的反映,社会需要新的组织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基于民间组织在防控群体性事件中具有促进利益诉求、政治发展、利益协调和制度创新等功能,可以构建民间组织发展的政治、法律、政策、体制和管理等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秦汉之际,统治者为化解社会矛盾,对统治思想和治政方略作出了巨大变革和调整.汉代统治者抛弃了秦严酷的施政手段,承继了秦朝适应历史发展需要的政治制度,并将主张君道无为、与民休养生息的黄老思想和儒学确定为治国之本.新的施政方略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又顺应了人性伦理的需要.治政方略调整的结果使政治与神学、政治与家族关系相契合,并在调节社会矛盾的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历史观和道德观的双重角度考察,此一变革与调适,使汉初社会正义与进步得到了较为完善的统一.但是,汉初的一切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消解社会矛盾,社会进步与社会政治结构的不协调在不断孕育和诱发新的矛盾,最终又导致了汉朝的分裂和灭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更加深入,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但是,这些问题和矛盾并不完全是由市场化所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由于政府改革未到位所造成的。市场经济要发挥作用,必须具有相应的社会秩序与道德基础。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计划经济下不曾出现的道德失范和对基础社会秩序破坏现象,因而也产生了一些对于改革本身的怀疑和反对。未来的市场化改革应通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更充分地体现权利、公正、功利原则,构建更加良好的社会秩序与道德基础,成为利益分享、公众参与、推动道德进步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司法体制改革正步入攻坚阶段 ,针对这个阶段的特点 ,提出抓住司法公正这个突破口 ,抓好司法监督这个重点 ,解决体制改革中的各种矛盾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制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方针 ,不仅是一个政治方针 ,也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理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第三阶段完善化的标志 ;实现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可操作化 ;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有许多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众政治心理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的兴趣、认知、情感、态度等,它是一个政治统治合法性强弱的主要反映。随着改革开放过程的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特定阶段所积聚的问题和矛盾,已导致了对政治合法性的不同程度损害,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的建设。必须在满足大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民主、公平等价值观实现的需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政治象征物建设等方面着手,为恢复和强化大众正面的、支持性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巩固提供资源性保障。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了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它深刻揭示了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特点的揭示,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石。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最早的、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上的探索和回答,它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学生公寓出现了诸多的矛盾与问题,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构建新形势下学生公寓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既是学校社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发展的必然需求。  相似文献   

18.
和谐的阶层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员创造力的强大动力,是缓和和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润滑剂。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在行政管理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体系、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改革逐步深化,使原有的社会阶层开始分化,关系不断调整,同时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也相伴而生,阶层关系还处在形成和调整阶段。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政治权利保障不平衡、社会地位不对称、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原因,导致阶层关系出现矛盾。要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原是以非常手段解决特殊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社会治安、劳动就业以及意识形态问题的权宜之计,后来逐渐演变为执政党及行政机关推行政治、行政强权的工具。剖析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成因,揭示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同我国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人权条款的根本对立、同我国现阶段政治文明与法治进程的严重背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尖锐矛盾,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并就其存废作出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原则,高度重视由于市场经济竞争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公平原则失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并依此为契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消除两极分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建设公正、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