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阐明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心理叙事、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多重聚焦、心理时间与现实时间交织等叙事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了一个基于及物性分析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的认知叙事学理论框架对小说的以上叙事特色进行分析,发现及物性分析确定叙述对象,叙述者角色是理解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的线索,文本世界指示转移和心理时间引发的文本世界套层和转移是读者与文本互动的关键,为意识流作品读者阅读过程的认知做出了新尝试。  相似文献   

2.
文革之后,壮族小说的叙事方式出现了明显变化:突破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大胆探索"心理时间"叙事;突破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视角,探索使用多元叙事视角;将意识流手法与民族审美习惯相融合,出现了多条叙事线索并存的现象;将象征主义与意识流手法相融合,出现了建立在象征关系上的多重叙事。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哲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时间观,即真正的时间不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概念,而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量概念。现代主义作家尤其是以伍尔夫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意识流小说家在文学创作中以此为理论依据,打破了传统小说以客观时间为序的结构框架,采用过去、现在和未来彼此颠倒、互相渗透的手法,以一种看似杂乱,实际有其内在规律与连贯性的结构来渲染人物内心无意识活动的变幻莫测。笔者以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戴洛卫夫人》的双层时间结构,并着重阐述了隧道开掘法和蒙太奇技巧在时间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伍尔夫十分关注作品的时间、空间问题,尤其是心理时空的挖掘和展现.在她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意象的相互叠加和参照、叙事时间的特殊处理、独特的结构手段的使用,使心理时间被赋予了空间性.  相似文献   

5.
伍尔夫认为,传统小说只能反映外部客观世界、不能真正体现现代西方人纷繁复杂的意识活动。她致力于开发小说创作的新园地,将创作焦点转向人物的精神领域,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观念不谋而合。她在心理时间和记忆的处理方式上都体现出直觉主义观念。本文运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观从遵循心理时间、抓住瞬时记忆两个方面对伍尔夫小说的直觉主义特征进行分析,探索伍尔夫是怎样通过不断发掘人物的意识领域,将人物的心理和意识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到灯塔去》以“灯塔”取代传统小说的情节,让人物围绕这一道具展开感知、流动意识,不同人物的感知相互错位、对比,从而刻画出不同心理逻辑、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这些相互差异的心理逻辑,又因道具的统一,而在小说主题上实现深化统一。这部小说围绕灯塔还派生出窗口等众多次要道具,使人物心理错位进一步细腻、人物情感逻辑更加饱满充分,小说主题得到深化。小说中道具同时参与表层及深层文本的建构,这种道具手法近乎完美的运用,开辟了小说形式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域度。但这种意识流文本的优势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一种阅读挑战。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出人物意识逻辑的自洽性。伍尔夫的后期创作,在传统小说手法与道具手法间摇摆,也表明了意识流文本结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存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从背景的角度看 ,传统或常规的小说设置时间的方式主要是明指和暗示。非常规的时间设置则表现出复杂性 :作者往往突破物理时间定向、稳速流逝的规则 ,运用心理时间将故事时序弄乱 ,或者制造狭义和广义的故事时间的“暂停”或“流驶”。将心理时间引入叙事 ,显示了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 ,为扩展小说背景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只有把握准心理时间种种复杂的变化 ,才能了解小说提供的真正具有背景意义的时间及其所负载的历史与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结构是小说叙事方式的构成主体,它决定着小说叙事时间与叙事视角的选取。因此,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对叙事技巧的革新与实验,首先从叙事结构入手,他们以“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瓦解着传统的"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小说文本扬弃了因果逻辑链条和封闭严整的结构,呈现出心理至上的结构核心和结构动力、消解逻辑和整体碎裂的结构特质以及中西合璧、优雅节制的结构形态三大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托妮·莫里森的获奖小说《心爱》的叙事技巧作了尝试性分析,尤其对“镜像结构”、“拼板式叙事”、“时空的交错”以及“小说时间”等作了一定的探讨,以期引起我们对当代小说叙事手法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超性别研究为视角,从人物的性别身份,服饰混穿以及时空转换三个方面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奇幻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超性别特征及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伍尔芙在创作中致力于讲述生活,推崇一种全新的阅读策略,并创立了情景再现的模式。她在讲故事的必要性和限制性之间探索小说的张力,试图探索思维的轨迹。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对于主题、生活和美学意识的定位,使其结尾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
《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充分展示了伍尔夫新颖独特的现代主义技巧。在创作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技巧,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构建小说结构、展现人物真实的心灵世界、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4.
《远航》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雷切尔·温雷克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家伍尔夫和女主人公雷切尔都在进行寻求自我、解构传统的过程.雷切尔在寻找自我、解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同时,伍尔夫也在解构传统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5.
克拉丽莎.达洛卫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代表作《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虽为上流社会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却体现了伍尔夫关于人的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小说中她为生活而生活,和现实认同,小心地平衡着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上的冲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者所提出的"双性同体"诗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生命主题的散文名篇。文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在与死神的奋力抗争中所演绎出的强烈生命意识,折射出伍尔夫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伍尔夫及其作品,一直深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尚显单薄。本文试图对散文《飞蛾之死》中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伍尔夫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大英帝国由盛转衰时期,所以帝国意识及文化建构必定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积极地表述了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的殖民话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从而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伍尔夫的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和李健吾、林徽音、陈染他们的文学作品属于共时性或历时性层面上的文本,主要体现在意识流技巧或女性主义诗学上的互文性。作为"释义的读者",把他们的相关的文本放在一起来互文阅读和解析,可以探讨李健吾、林徽音、陈染对伍尔夫文学创作的模仿和借鉴,以及他们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9.
《奥兰多:一部传记》表面看似是一部人物传记,实际却是嬉戏般的浪漫传奇。伍尔夫通过充满想象力的虚构,叙述了主人公穿越时间、跨越性别的传奇经历,表现出了多维度的人物自我和时间概念,并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质疑正史,重构历史。通过这部小说,伍尔夫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试图真实地重写历史。其历史观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20.
从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共体“即每个人头脑中普遍受男女两性的两种力量的制约,两种力量融合的完美精神境界是作家最理想的创作状态这一思想入手,阐述了她将“双性共体“的理念融进《奥兰多》,《达洛卫夫人》等多部作品,对两性平等的追求和两性和睦相处的愿望。针对伍尔夫的“双性共体“的理念的局限性,对其内容重新阐释和拓展,结果表明无论是遭到否定,还是被重新阐释,“双性共体“的理念始终生机勃勃,并具有实际的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