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变时期。这种转变的表现是从自给半自给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等等。这种转变,必然会给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影响和发展机遇。一、国家干预逐步让位于市场调节对民族地区的影响近年来,在有关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的研讨会上,不绝于耳的主要是两种声音:一是民族地区与沿海开放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一是要求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给予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如何利用这一时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通过对民族教育改革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途径。 一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都再上一个新台阶。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  相似文献   

3.
区域性现代化是现代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落后,多年来,在国家帮助下虽获得一定的发展,但要走向现代化其路程是艰难、曲折的。在市场经济引导下,改革、开放正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面对机遇与挑战,民族地区只有重塑人的品格,树立新的价值尺度,在外部的推助下,组合新的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可能实现区域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国内外的学者们从“民工潮”的出现到“民工荒”的产生,描述了中国规模宏大的农民工的现状,分析了农民工流动的原因、条件、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还有的预测了农民工的未来,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工对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意味着什么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对农村现代化建设又会起何种作用学术探讨对这些问题则涉及不多,本文拟从这个角度作一些探析。一、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涵义和内容现阶段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农业的稳定与丰收,也不仅仅是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应该把农业、农民、农村看作一个系统,促进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和全面进步。笔者认为,农村现代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由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农民自然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变。农业现代化:通俗地讲,就是由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过渡、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农业发展过程,是农业领域科技进步和组织结构不断更新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渐强大,现代化的呼唤也越来越紧迫.纵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民族地区落后现状令人担忧,工业产业不足状况亟待改变.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优先扶持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格外重要,因此,必须加快提升民族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奠定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牢固基石;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必须加强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高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着眼于中国未来的战略构想,打造坚实稳固的现代化大后方,进一步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拉动作用,制定优抚政策,吸引投资开发,加强社会组织与管理,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当今我国农村正由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化,农业也正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江苏是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生产水平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利用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生产优势,正确地认识存在的问题,更好、更快地向市场农业及“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以通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换,其过程是艰难的、曲折的,其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其结果是修补性的。这种对待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改良态度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迟迟难以实现、举步维艰的根本性障碍。到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的思想影响和权威作用下,我国走上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社会也开始了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经济体制的转换和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换。这种转换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然而,这一变革远未完成。到今天,中国经济社会转换的进程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在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的同时,使生长着的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逐渐达到完备和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现代价值体系。只有尽快建立起现代价值体系,并通过这种价值体系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中国社会的重构才能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在这种社会历史情况下,再也不能只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改良性修补,而必须从根本上总体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重构,使之真正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现代化从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科技发端,再进一步走上了政治体制变革和革命的道路,实现了社会政治体制的伟大转化;这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昭示我们:务必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批判封建思想残余,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和经济领域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现代化理论中一些流行的理论误区。本文认为 ,现代化的本意是指西方一些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 ,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 ,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是指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工业革命。在现代化指标体系里 ,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指标是最重要的指标 ,经济领域现代化指标最重要的是人均GDP和人口城乡结构。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点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 ,继续培育市场经济和推进工业化 ,是推进现代化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与农民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即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这一转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而在中国,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农民现代化在社会转型期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决定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两类生态经济问题的威胁,以农村为中心的生态破坏,已成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农村生态经济环境恶化的态势,则主要表现在占国土总面积60%以上的民族地区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它严重困扰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贫困山区,陷入了人口膨胀、生态破坏和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局面。严峻的现实,唤醒人们的警觉,要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的生态经济问题,将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转移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来。本文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借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正处于由前现代化阶段向现代化阶段转变时期 ,这是介于“传统社会”和“起飞”阶段之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制度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克服后发展负面效应的关键途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依靠国家政权体系的力量 ,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李炳东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摆在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头等任务,就是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作为中国农业科技史和民族史一部分的民族农业科技史,至少有...  相似文献   

14.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核心,当我们要发展某一地区或某一部门的商品经济时,首先就要考虑市场问题,树立市场优先的思想。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包括云南、西藏、四川、贵州、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八个省区。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就是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发展商品经济的问题。我国西部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质文明现代化占据决定性地位。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从“物质生产现代化”和“物质生活现代化”两个方面对民族地区物质文明现代化进行论述,认为民族地区物质文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两不变”,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变、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不变。  相似文献   

16.
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主要特征的基础上 ,指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并从创建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推进科技进步、完善运行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 ,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文化效应是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与之相类似的特征。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尊重传统民族文化,又不能为其所束缚,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为各民族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与广阔的发展空间,确保各民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真实性,这是加速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思路及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要把陕北地区经济模式调整放在突出地位。从片面强调“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标调整的基本方向;从单一的发展能源重化工向强调农业基础、生态建设、能源化工、科技教育综合发展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重点的调整;从自然资源高消耗型向自然资源消耗与深加工并举转变,是“十一五”期间陕北地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从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本地经济与外资经济的分离状态向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本地经济与外资经济的混合结构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从片面的考察GDP增长速度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衡量尺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20.
加快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我国"十三五"时期要完成的重要建设目标。必须认识到,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不匹配、区域定位错位、帮扶制度边际效应递减是当前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要应对这些问题,应以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的现代化为短期目标,以少数民族族群的现代化为中期目标,以居民的现代化为长期目标,不断落实发展导向的民族权利,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科学发展、民生优先",在实现路径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目标指向上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核心目标,硬化生态约束,倡导可持续增长,强调民生为先,践行包容性发展,遵循发展规律,推动内生性发展,回应社会需求,推动协调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