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答”):我说自己是从80年代的理论家到90年代后期的过渡,是有一定的道理的。80年代主要是冲击旧的规范,冲击僵化的、权威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脱离实际、束缚思想的方法;在80年代中后期,也引进了一些新的东西,像弗洛伊德、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等,其实也并不新,弗洛依德就是20世纪早期的东西。这叫破中有立吧;到90年代。又引进了后学的一系列理念,虽然我都不太陌生,但熟练驾驭的程度不如陈晓明、南帆他们。从这个意义说,过渡的历史定位大概是没错的。  相似文献   

2.
在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间,毛泽东思想逐渐传播到欧洲。现在欧洲政坛上的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例如刚刚连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Jose Manuel Barroso)年青时期曾是“毛主义”团体(葡萄牙)的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引言 将基因从一个物种(供者)转移到另一个物种(受体),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由此创造出转基因生物体(GMO)的技术,新西兰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转基因技术的试验,当时这一技术被称为DNA重组技术。然而,在90年代后期,一系列高调的基因研究技术应用,其中包括将人类基因移植入羊或牛的基因,引发了社会上对这一研究的伦理性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40年代抗战,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跑警报躲避空袭,大家都很狼狈慌张。刘文典先生却在失魂落魄之余,十分傲慢地呵斥沈从文先生:我这是替庄子跑,我死了,再也没人能够讲庄子,你瞎跑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主线问题,长期聚讼不已。1980年代以来,以范文澜、胡绳为代表的传统派的观点,受到了来自黎澍、李时岳等人的挑战。黎澍、李时岳学派的观点“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在辩论中占了上风。事实上,这两派各自的观点,都有与史实相抵触的地方。对中国近代史主线的探讨,应该在坚持历史唯物论的前提下,回到历史本身,在考证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理论分析。已故邵循正教授的研究成果,是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值得借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华国先生,长期从事义和团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史学理论、历史哲学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史主线问题论证的亲历者,他的专著有《义和团史事考》(最新修订版名为《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和论文集《近代历史纵横谈》,在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1941年,当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发表首部“研究集体记忆的论述”时,他希望“通过同样的方法研究其他的现象”,使其研究能够得以延续、并不断完善(1941/2008,P.7)。7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愿望几乎变成了现实。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相似文献   

7.
燕树棠(1891-1984)是上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名重一时的法学家,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初,他的名字与思想已被"忘记"。因此,研究他的思想,对于重新唤醒"历史记忆",对透视、理解那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大庆社会科学》2013,(5):160-160
王博撰文指出,身心康宁概念是从传统健康概念中发展出来的,它更加注重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描述的是人们不断主动朝向最佳健康状态迈进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身心康宁(wellness)概念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Dunn首创了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9.
论“可此可彼”!──再答复马佩教授(香港)黄展骥1.前言我曾发表《“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并行不悖吗?》(《人文杂志》1994,6。下注的期刊年代期数均指本刊),很高兴获得马佩教授的“回应”:《也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1995,3)。及后...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黄昏,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们正埋头演算着一道数学命题。这一命题,来自科学巨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3卷,诺尔教授试图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成果,看他们能否计算出与牛顿同样的得数。然而,一名叫罗伯特的学生打破了宁静。  相似文献   

11.
导论本文是2006年12月发表的《南宋末期对蒙防卫构想的推移》(《广岛东洋史学报》第11号)一文的续编。前文描绘了1230—1250年代对蒙防卫战略中南宋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而本文所要讨论的则是1260-1270年代的情况。即围绕南宋最末期对蒙防卫构想的变化,以权臣贾似道及其麾下在宋蒙边境对抗中的活动为纬线,试图对南宋亡国的过程做一总的描绘。  相似文献   

12.
由著名学者、作家李陀主编的“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之一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的《隐形书写—— 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是一本研究我国 90年代文化的最新理论著作。它以宏阔的理论视界,面对 9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针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为我们描述、阐释了全球一体化景观中我国文化发展的地形图。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现状的全景透视,同时,也为逐渐建立适应现代中国实际的文化理论研究和方法寻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应该说,以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这本…  相似文献   

13.
统计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是由Vapnik等人提出,到90年代中期发展较成熟并受到世界机器学习界的广泛重视,现已被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认为是处理小样本学习问题的最佳理论。由于统计学习理论是基于概率和实随机样本的,该理论难以处理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基于概率和非实随机不确定样本的学习问题,且难以讨论基于非概率和非随机不确定样本的学习问题,再加之基于概率和实随机样本的统计学习理论本身亦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建立统一的基于概率和不确定样本(随机、随机集、不确定集、模糊、粗糙、复值和集值)的统计学习理论与基于非概率和非随机不确定样本的统计学习理论(两者统一称为:不确定统计学习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化(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化(笔谈)一统或多元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洪或问:传统文论的转化及再生,是近年学术界的热点论题之一。这一现象是否可看作传统文论复兴的契机已来临?答:分析这一现象,不妨把话题扯得远一些。本世纪对传统文论的研究,有过三次高潮:30年代,...  相似文献   

15.
贺灵 《西域研究》2012,(1):140-141
在新疆社会科学院成立30周年之际,反映本院学术水准的大型丛书——《新疆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文库》(以下简称《文库》)陆续出版发行。《文库》收录了34位专家的文集,近1500万字,每部文集约收30篇左右论文和文章,成文和刊发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科领域涵盖西域(包括中亚)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法律、军事、哲学、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地理、文学艺术等;文种为汉文、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三种,有的以维吾尔文与汉文合集,有的以哈萨克文与汉文合集。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学界有关悻论问题的研讨中,“悖论是辩证矛盾”是一种有着广泛影响的观点。70年代末80年代初,杨熙龄教授在评价西方逻辑悻论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修论是形式逻辑系统中出现的辩证判断”(可理解为认知层面的一种特殊的辩证矛盾)的观点,并述介了罗马尼亚员利·瓦尔德院士等人类似的主张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西方“不协调逻辑”学派的“真矛盾”理论①。针对这种观点,张家龙教授曾连续撰文,以语义掉论和集合论修论为例,严格地论证了停论的逻辑矛盾性质,指出如果把停论当成辩证判断,“这就把辩证法变成了逻辑矛盾的庇护所,从…  相似文献   

17.
导语:20世纪90年代的血汗史 过去30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浓墨重彩的发展观一家独大,与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基本目标密切相关,这个目标就是要通过积累获得增长。它弘扬市场的解放和市场的全球化,强调基本需求的满足要服从于资本/金钱积累的逻辑,批评非理性的国家干预与计划经济(Coraggio,2003,P.3)。这种发展的经济愿景常常会忽略或贬低社会目标。依照阿马亚·森的说法,这是一段需要“血、汗、  相似文献   

18.
颜榴 《云梦学刊》2014,(1):94-95
这10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以及对个人的冲击。中国社会的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已开始,那时因为刚过去的一场浩劫,文艺的表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80年代延续到90年代初。90年代一直为新世纪这10年的变化做着准备,涉及到个人生活的最大变化有两点:一是电脑、电视及手机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体:二是消费生活强力进驻中国,人被商业品牌文化所包围。由此形成的以资本为驱动力的娱乐文化,给中国文艺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小康指标体系中环境指标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历来是人类的执着追求,传统的发展观主要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主要指标的经济增长,基于这种发展理论,形成了二战后空前的“增长热”,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社会负效果和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这又促使发展理论不断演化,相继出现了发展的社会观(70年代)、发展的文化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的生态观(80年代)。进而形成如今的可持续发展观①。伴随着发展观的演化,人们开始寻找一套能全面衡量发展状态的社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以取代单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从而导致了70年代世界范围的“社会指标运动”。社会发展指标…  相似文献   

20.
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新学人论坛的同学们给我这个讲演机会。今天我讲的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是我对中国现代进程的一种不同于主流观念的思考。我先从上个世纪80年代武汉的三所大学说起: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在当时,这三所学校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分量的。我们首先从三位校长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