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语言学家纷纷对英语和汉语的典型中动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学者们多围绕两种视角展开:典型中动结构或由词汇生成或由句法移位生成。词汇生成认为,典型中动结构的动词本身带有完整的论元结构。句法生成派认为其形成机制是句法移位。在前人研究典型中动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在最简方案下继续研究中动结构的另一个分类——非典  相似文献   

2.
疑问是人类语言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与英语疑问句的整齐划一相比,汉语的疑问句显得形式各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由两种语言疑问特征的强弱参数不同造成的。汉语中的句调问、是非问、正反问和"可VP"问是弱势疑问特征在不同的句法位置采用不同的句法操作手段实例化形成的表面现象,四者虽然有不同的形式,但有相同的本质,可以推导出来。通过一般疑问句生成机制的研究,可以重新梳理汉语疑问句的亲疏关系,将特指问和选择问归为词汇特征疑问句,将是非问等四类归为句法特征疑问句;并且可以解决诸如"可VP"问的性质、"呢"的属性等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语方言特征词属于比较方言学的范畴,是基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横向比较研究而产生的。要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必须在方言词汇宏观比较的基础上开展方言特征词的研究。从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提出至今,方言特征词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方言特征词的性质和范围上存在争议。存在的争议主要是由特征词的提取方法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意义单位"必须从词汇层面转移到句法层面上去考虑,即"意义单位"不是静态的词汇性单位,而是动态的句法—语义单位。"意义单位"是语言使用中形成的惯例化语言构块,有如下三个特点:(1)按照已知的句法规则生成;(2)属于线性语法;(3)明显受到汉语节律的影响。汉语"意义单位"分十级,呈现为从"语素"到"核心句"的连续体。  相似文献   

5.
三种类型的非作格结果构式“哭湿”类、“站累”类以及“气哭”类,在论元配置及句法结构上有差别,与它们语义上的差别有关系。直接宾语限制以及完成性的语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作格结果构式的论元配置,并在它们的句法结构上反映出来。三类非作格结果构式有不同的历史来源,宾语指向的非作格结果构式一部分是由广义连动式发展而来,还有一部分是动结式发展成熟后,通过概念域之间的投射产生的。主语指向的非作格结果构式则是由主体论元同指的两个不及物动词构成的连动式语法化而来的。从演变过程上看,汉语非作格结果构式经历了从合并到融合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生成语法文献认为动词的词汇-语义信息明确了论元的数量及论元结构。但是动词可以出现在若干个次范畴化 框架中而保持其核心意思不变的论元结构交替现象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从致使交替、双及物交替以及处所交替等三种论 元结构交替现象出发探讨论元结构交替现象对论元允准研究所带来的影响。以往关于论元结构交替现象的基本处理方法是 通过语义来对动词进行分类,并试图弄清楚论元结构交替来源于何种语义类别。如果论元的句法实现真的只是动词词汇信息 完全的直接的反映,那么动词词汇信息就会限制论元以少数特定的句法形式表征出来。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在多大 程度上论元的句法实现来自词条中所包含的词汇-语义信息便是论元允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英语和汉语都可以用词汇和句法两种手段表达使役概念 ,但侧重点不同。英语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表达使役意义 ,句法手段是辅助性的 ;汉语主要通过句法手段来表达使役意义 ,词汇手段是次要的。英汉使役结构的这一差异影响了中国学生的二语习得 ,语料库检索的结果显示 ,受母语影响学习者过多使用“make… (adjective verb)”类句法使役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前文献中不仅对汉语关系结构是否存在限制性—非限制性区别颇有争议,而且对于这两种结构的界定也有分歧.在对现有的研究作出重新审视后,认为汉语存在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关系结构,但对其界定并不能采用任何句法区别手段,而只能用句法—语义不匹配分析法,因为这两者有相同的句法特征和生成机制,只存在语义上的区别而并没有任何显性形式句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普通语法学需要一种句法符号,汉语句法符号只是其中之一。在句法符号的视野里,语言的生成是一个随时可以直观的过程。使用Tgl、Wzt和Jdl三个汉语句法符号,则描写出了语言生成的基本过程和句中的基本语法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显著,在专书词汇、专题词汇和专门体裁词汇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对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史还缺乏一个系统的把握.对这些成果及不足加以整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近代汉语的研究层次.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从一个崭新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就必须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坚持正确的文化政绩观,合理统筹文化各领域的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法律制度的缓慢供给,使得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面对日益众多的电子商务纠纷,演化出以代码控制为权威性支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纠纷解决机制。这一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电子商务纠纷解决的及时性需求,但是在合理性和正当性方面仍存在弱点。对比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纠纷治理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纠纷治理的现状和困难,中国应当在现行民商事法律制度体系框架内,建立起主体上多方力量汇聚、运作上高效智能裁决的第三方独立的电子商务纠纷在线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稳定和政治环境的观点,并据此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政治成果,也留下了诸多深刻的经验教训。本文拟在梳理毛泽东关于我国政治稳定和政治环境观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阐明其特点、贡献以及留下的教训,以期为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无为而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国理念。中国古代民间纠纷解决的基本范式以民间调解为主要手段,以民间习惯为主要依据,以追求"无讼"为价值理想。"无为而治"理念对传统民间纠纷解决范式具有重大影响。在"无为而治"理念的引导下,国家司法权在民间实行"无为",主要运用调解方式,充分重视民间习惯,化解民间纠纷,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治理效果。社会和谐的价值考量、熟人社会的情理需要、调查取证难的客观要求等,是"无为而治"理念渗透民间纠纷解决范式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单纯地以GDP衡量干部政绩,对干部的政绩观产生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导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树立和落实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绩观,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它对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在此背景下各国学者都积极地开展有关教师专业伦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学 者近二十年来也广泛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从学理研究、建设研究、问题研究、比较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素 养研究以及新颖视角研究等方面全面梳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概括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研究的不足之此,为今后我 国教师专业伦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推广高校合同制科研人员择优入编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投身科研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减少部分高校在事业编制教师中引入"非升即走"所引发的法律争议。欧美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度对我国择优入编的制度构建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尤其是美国司法实践的成功经验对于预防和解决我国合同制科研队伍择优入编的法律纠纷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不过,由于此类合同的特殊性,也应当意识到法律法规和司法途径在解决合同制科研人员择优入编的争议面前也不是万能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行政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一方面,中国行政学的建设和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不足与误区;另一方面,中国行政学的建设和发展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挑战。为了摆脱困境,提高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的水平,我们必须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并切切实实按学科建设的规律把学科建设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中国行政学才会有一条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与经验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建设者。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经验和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为不断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力发展了重载铁路运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40年里,中国重载铁路最大列车牵引重量从3500 t到3万t,重载铁路线路从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到新建大秦铁路、包神铁路、神朔铁路、朔黄铁路,再到中国第一条30 t轴重设计标准的山西中南部铁路,直到正新建的最长运煤专线蒙华铁路,中国铁路科技人员始终秉承"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理念,不断提升和优化铁路重载技术。当前,中国已经拥有了25 t、27 t轴重重载铁路的成套成熟技术和标准体系,也发展出中国特有的30 t轴重重载铁路技术。在概述世界重载铁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1980年代中国重载铁路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工程,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重点建设的、发挥重要作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几条重载运输大通道;介绍了重载铁路技术面临的长期挑战;从机车、货车、轨道、控制和通信技术方面重点阐述了取得的进展和技术成就以及重载运输的国际合作交流情况和相关重大获奖成果;结合现今世界重载铁路发展趋势和中国铁路技术现状,提出了中国重载铁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大轴重重载铁路技术、多式联运技术、重载快捷化技术和清洁化、智能化、互联互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