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历史上的渊源,弥勒信仰在梵净山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出于继承这一历史遗产等等考量,多年来,梵净山致力于重建弥勒信仰,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大力推进的。本文从弥勒信仰与唯识学两方面论证了梵净山弥勒信仰重建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相似文献   

3.
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弥勒信仰较之其他的佛菩萨信仰———如弥陀净土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等,显得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讳言弥勒信仰的状况。从古代文人与弥勒信仰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对弥勒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作视角比较独特的考察,可以揭示中国佛教弥勒信仰的某些独特内涵,为当代佛教建设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4.
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分别收藏一通三尊式残造像,碑面下部残缺。主尊均施转法轮印,身披帔帛,为身着菩萨装的弥勒佛。两通残造像主尊残缺部分为交脚坐姿的弥勒像。弥勒造像的出土是弥勒信仰流行的反映,而弥勒信仰的流行与北魏时期长安地区高僧的译经和传教活动密不可分,弥勒佛典的翻译使长安成为弥勒信仰流行的重要区域。两通残造像的制作年代是北魏时期,其中碑林残造像的年代在北魏延昌至正光年间,西安博物院残造像的时间则在北魏晚期。  相似文献   

5.
法庆起义是北魏延昌年间由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一次沙门暴乱,因其自号"大乘",也称"大乘起义"。学界一般认为法庆大乘起义是弥勒信仰组织的暴动,对"大乘"一词的意义多从教派以及与小乘佛教相对的大乘观念来理解。但是从当时流行的佛教思想及经典背景来看,其自号"大乘"及起义的理论依据是直接来源于当时流行的《大般涅槃经》,与弥勒信仰无关联。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祖堂集》、《古尊宿语录》等文献为依托,考查了唐五代时期马祖道一禅系的弥勒信仰。文章认为,马祖门下僧侣相当普遍地涉及弥勒信仰,表明弥勒信仰在唐五代禅宗中有一定地位;马祖一系对待弥勒的观念,直承道信、惠能和净众保唐禅派而来,但又有了崇奉他力念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8.
“龙华三会”自黄天教以后,成为民间宗教最基本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最关键之处有两点:一是无生老母之主神信仰,而这一无生老母,和弥陀实是异名同指;二是弥勒下生信仰,即“龙华三会”中之“三会龙华弥勒祖”。黄天教在罗祖批判弥陀与弥勒信仰之后,重拾这一信仰内容,并首次将其以完整的故事形态呈现出来,而以龙华三会思想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无生老母信仰,也正是在黄天教之后,以一个系统化了的姿态,成为民间宗教世界里共奉的一套信仰观念。黄天教或许并不是此一信仰体系之最初的缔造者,但却是目前在历史记载中可见的在罗祖批判“无生父母”之后,反罗教而行之并最终将其发扬光大者。  相似文献   

9.
南宋白莲教从以往生净土为修行之终极目的,带有明显的出世特点的佛教信仰形式转向元代白莲教倡导“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希望通过“弥勒下生”谶言的实现,往生兜率天的娑婆世界,拯救黎氓于水火之中,同时激起下层民众改变困境的冲动。晨朝忏仪一变而为“烧香集众,夜聚晓散”及“称弥勒佛出世以惑众”的民众反叛运动的组织工具。究其缘由,即在于弥勒信仰的流传以及此种信仰自北魏,历隋唐,经宋元的改造。弥勒降临现实世界救世度人、解脱众苦的理念,最能迎合中国普通民众的愿望。它所内蕴的救世思想及其宣传的彼岸净土兜率天的美好愿景,与乱世和苦难的社会现实恰成鲜明对照,进而启发了不甘现实苦难的民众,为在地上建立佛国净土起而抗争。在弥勒信仰与白莲教那里,千年盛世的神话与群众不能化解的情绪,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10.
龙华寺地处滨海,又处于上海地区中心,为四方经济交流的要道,所以它最能体现上海净土信仰之特点。龙华寺的净土崇拜具有多样性特征,多年来一直吸引和影响着广大下层信众,也引起文人们的兴趣。而西方净土的崇拜则是龙华寺净土崇拜的主要特色,它是由一系列信奉净土的高僧驻锡而形成的。西方净土与天台宗在龙华寺的紧密结合构成了该寺净土崇拜的另一特色。弥勒信仰虽在北方较南方为盛,但作为海道要冲的上海则又易吸收北方净土信仰的特色。因此,龙华寺净土信仰在弥勒信仰加盟下更具特色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肇始阶段的太谷学派与扬州学派共享相同的时空环境,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交流与联系,太谷学派受到扬州学派的熏陶,形成解放思想之风、溯流寻源之风,终通且博之风,笃实自律之风和重友切磋之风。  相似文献   

12.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终其毕生以艺术实践反对泥古,主张革新,并以第一个明确提出“用以慰天下之劳人”的艺术创作目的而闻名于画史,其艺术风格与思想影响至今。但是,郑板桥并没有专文论述过自己独到的文艺思想,他的艺术见解大多在题画、家书之中简洁地阐述,意义深远。因此,文章就以板桥题画、家书作为出发点,从思想、社会、文学、哲学的角度再次深入诠释郑板桥“画以慰天下劳人”这一伟大艺术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历史价值及影响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创新活动的思维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思维是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和开创性的思维 ,创新的思维发生主要表现在 :发现导致创新的问题 ,想象可能创新的空间 ,洞察推出创新的机遇 ,反馈动态创新的信息。创新思维是在不确定、不完全信息、博弈行为中展开的。创新思维要开发隐含知识和利用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14.
儒家管理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家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中庸"、"和为贵"、"正己德治"、"仁爱"、"义以为上"、"人本"等观念及整体主义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启迪和指导意义,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它应批判地继承,使之为建立中国化的管理模式服务。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应该完整地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其他几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一致,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也应该完整地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要实现教学目标,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更应该完整地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华严宗和天台宗是中国佛教诸宗派中最具哲理性的宗派,对中国佛教思想性格的形成影响至深。凤潭通过对中国华严宗思想特别是对澄观和宗密的华严思想的批判,试图会通华严思想和天台思想。虽然凤潭对澄观和宗密的批判有失偏颇,但他敏锐地指出了中国华严宗的思想基础由法性本空向真心缘起的转变,并指出了法藏的华严思想与智者大师的天台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对我们准确把握中国华严思想与天台思想的理论特质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一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是现代性的社会;二是大工业及其所带来的发达的城市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现代性特征;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有在取得独立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四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更高级的现代性社会;五是关于现代化的动力因素,除了与一般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之外,还提出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内在运动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所包含的社会发展动力,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所带来的对落后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有限传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始终把“三个代表”的精神贯穿于他们未来的工作当中 ,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绝对比重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目前乃至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思维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和理解,它的重要特征是能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其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便是它的创造性。由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是能够创造知识,因此,把这个思维过程叫创造思维。关于创造性思维,从古希腊开始研究,到康德那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理论。尽管康德之后有很多研究,但迄今为止,康德的理论仍然成为创造思维理论的精华。本文解读和概括康德创造思维理论,并与格式塔理论、现象学理论、发生认识论作简单比较,阐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康德理论的奠基性和核心地位,重点表述思维创造知识的基本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以及先天范畴的客观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