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拟在统计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分析《诗经》中数词的种类、一般规律与特殊用法,并对特殊用法的特征进行描述与辨析。一、《诗经》中数词的种类《诗经》中只有基数词,没有专用的序数词。基数词分系数词、位数词、复合数词三种。一般系数词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相似文献   

2.
黎语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同壮傣语支和侗水语支都有较大的差别。黎语内部也存在着侾、杞、本地、美孚和加茂五个方言。其中,加茂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差异较大。由于方言的差别,各地使用的数词也略有不同。现将各方言区的数词,按其在语言中的分工和实际用途,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概数词三种类型,作初步的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看似规则实则有异的基、序数词,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之间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倍数时的差异,基数词惯用法以及数词与动词、名词之间的微妙关系这六个方面论述了英语数词的奇妙之处。  相似文献   

4.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把数词划归“静字”(形容词)类中,并称之为“滋静”。关于数词的用法,马建忠指出:“数先于名者常也”,“而经籍中率复之者,盖凡以为表词耳。”这里的“表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形容词谓语。杨伯峻《文言语法》承袭了《马氏文通》的这一语法思想,认为数词“一般用作形容词性的区别词,也可以作述说词用,作为谓语。”大致是说数词具有形容词的性质,在句子中可以充当谓语。为了说明问题,杨著列举了以下四个例句:  相似文献   

5.
民歌由于其创作主体、传播和接受方式的特点,结构一般比较简单.数字在不少苏州民歌中担负着使结构简单化的重要功能.从按照序数词排列的基数词、作为时间顺序的序数词、作为某部分符号的序数词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民歌中的数字在结构篇章、串联内容中所起的作用.数字结构是民歌常见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数词是使用广泛的一类词,对它的认识分歧也比较大。以三本较流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对于数词的论述为例,先分析了它们的分歧及其原因,进而严格区分了表数法和数词的不同,并分析了哪些是数词,以及数词的类别。以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辨表达法和用词、词与非词的划界等。  相似文献   

7.
《颜氏家训》中数量词较为丰富,有整数、零数、约数、虚数、分数、序数、频率等不同的类别,其中就约数、虚数、分数、序数、频率几类数量而言,在称数时主要使用数量词,也使用非数量词,它们在称数时句法功能又有所不同。这种称数特点基本反映了中古时期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8.
归纳汉语数词分类现状并建立《孙子兵法》数词的分类体系。将《孙子兵法》数词分为基数集和称数法两个子系统。发现其基数集系统包括系数和位数两小类,称数法系统包括基数和序数、实数和虚数、分数和倍数三大类。最后得出五条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9.
“成语是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财富”(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是汉语中的精华。对于成语的专门论述,已经很多很充分了。本文仅就“一”字开头的成语作些探讨。一、“一”字的构词功能和词义汉语中的成语,丰富多彩,数以万计。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数词开头的成语所占比例最大,而在数词开头的成语中,“一”字成语为数又最多。如《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共收成语3013条,数词开头的成语共有180条,其中“一”字成语就占110条;《成语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收成语7800余条,数词开头的成语共有489条,其中“一”字成语就占220条;《中华成语大词典》(吉林文史出  相似文献   

10.
一 原始人的计数离不开具体实物,语言中的数词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文化现象。突厥语言基数词词源的诠释告诉我们,原始突厥人也经历了实物计数的过程。列维—布留尔指出,“在能够追溯数词的最初意义的地方,常常显露出具体计数的事实”,在原始人的语言中,“实际上是不知道像我们所使用的那样的抽象概念。这些语言也没有真正的数或者说差不多  相似文献   

11.
欧诗断论     
中华书局版《欧阳修诗编年笺注》撰稿过程中,关于六首诗的片断思考,拾掇成文,论证《汉宫》是今存欧诗最早的作品,《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作于天圣五年途经黄州,《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的写作时间在年前而非年后,《水谷夜行寄予美圣俞》的写作地点在山西而非河北,《小池》诗启迪杨万里的同题诗写作,《日本刀歌》尚难定论非欧阳修所作。  相似文献   

12.
《佛本行集经》是本缘部佛经中规模较大的佛经之一,语言通俗易懂,保留了当时大量的口语词汇,但这类词语释义多为《汉语大词典》所误释或失收。对《佛本行集经》中"狎习"等六个词语进行考辨,可知"狎习"具有"亲近"义,"愚迷"有"愚蠢、愚笨、愚昧"义,"白净"为"洁白"义,"皎洁"犹言"洁白",《汉语大词典》释义不当;而"空闲"的"寂静,安静"义,则为《汉语大词典》失收;"别"为一特殊构词词尾,可解释为"每一",《汉语大词典》解释不确,应作修正。  相似文献   

13.
《别赵子昂序》是吴澄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文学思想的最早最集中的阐述,其中蕴涵了以“文本乎气”为核心的文原论、以唐宋“七子”为标志的文统论以及以“通经为本”为宗旨的作家修养论等文学理论,在元代乃至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是宋初理学思潮中独具代表性的学者和首要人物之一,其学术贡献与社会影响远在"宋初三先生"之上。周敦颐死后被奉为理学开山,有失公允。欧阳修注重义理,倡导疑经之风,其创新精神实属传统文化中稀有的现代性的文化基因。欧阳修《本论》在中国儒佛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所谓"修本"、"为善"之说,影响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5.
《中兴闯气集》是唐代高仲武编选的唐诗选集。诗集选入的130多首诗歌是“安史之乱”后的作品,大致反映出那个时代诗坛的总体面貌。在选诗基调、诗歌分类、与《极玄集》的契合三个方面,《中兴间气集》表现出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境生象外"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最本质的概括."境生象外"由三个层次构成:言外之意,是"境生象外"的第一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文学中,追求韵味无穷,崇尚"无言之美";"以形写神",是"境生象外"的第二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特别是人物画中,强调人物的神气和生命,追求"虚处藏神";"以实出虚",是"境生象外"的第三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追求的是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17.
“五体投地”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体投地"最初是古印度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后为佛教沿用。我国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东汉康孟祥《中本起经》卷下,它的致敬对象一般是佛教修行者,也可以是外道修行者、王者和佛教修行地。历史上它还有"顶礼"、"五轮投地"、"五轮着地"等众多形式。"五体投地"因其音节对称、声韵和谐、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而取代了其他形式,发展到现代,意义范围扩大,多含讽刺或诙谐意味。  相似文献   

18.
运气学说滥觞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七篇大论",《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典籍。通过对两部著作的思想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论述了《太平经》中蕴涵的运气学说思想,辨析了二者的渊源关系。首次对"王气"和"君火"两个概念进行了考辩,并依此提出了"七篇大论"的著述时间应该在《太平经》之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崇祯皇帝继位、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垮台以后,当时的文坛出现了三部揭露谴责魏忠贤阉党的小说:《警世阴阳梦》、《皇明中兴圣烈传》和《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在这三部斥魏小说中,《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的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结合得最好,是最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这部书令人瞩目之处是,该书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用艺术的手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晚明时期东林党与魏党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在历史小说的写作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完整的自然现,儒家气论在说明本原之气可创造生物多样性之外,还必须要解答生物多样性又是如何被自然所容纳的.抑制生物数量过渡增长的毁灭作用、导致生物差异分化的竞争机制、令所有生物井然有序的先天规定性以及气形转化的物质循环理论都被儒家气论采取来解答这个问题.解答的过程和结果,都彰显着儒家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