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应得是当代正义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当每一个人都能理直气壮地对其他所有人说"这是我的应得"而其他所有人都没有理由对他说"这不是你的应得"时,以应得为原则的分配就是一种正义的分配。应得观念有两大合法性条件,即机会平等条件与分配平等条件。现实分配不能满足这两大条件,导致应得观念失去了合法性。为了恢复应得观念的合法性,罗尔斯与基本需求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应为观念,试图通过用应为限制应得,来让人们在剥削的前提下合法地对其所得主张应得。这些努力的贡献在于,它们确立了,只有当你的所为属于应为时你的所得才属于应得。但同时,它们也使剥削的现象得到了合法化。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正义理论中,应得正义观是平等正义观最重要的批评者和挑战者。罗尔斯认为应得主要反映的是道德价值,并利用"道德价值与分配份额无关"来反对应得在分配正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罗尔斯正义理论中"无知之幕"的道德理由、差别原则的融贯性问题以及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在整个正义原则中的独特地位,可以看出,应得作为先于正义原则的基本道德价值判断,已经被罗尔斯所接受并运用于正义原则的道德推理之中。应得与分配正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沃尔策的政治哲学是多元主义的和特殊主义的,他反对任何一种正义原则支配所有分配领域。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沃尔策关于分配正义的各种著述,就会发现有三个原则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即平等、需要和应得。它们是分配正义的原则,因为它们规范了资源、机会和财富的分配。但是,这些分配正义的原则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各自只适用于某些领域。  相似文献   

4.
公平与正义在含义上具有相近性,因而在习惯上通常将两者放在一起合用。公平与正义具有历史的性质,也具有阶级的性质,不同的公平正义观对公平正义会诉诸不同的理解。公平正义所牵涉的领域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在社会财富分配领域,公平与正义所要解决的是人们的实得与应得的关系问题。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与否,不在于人们所得的多少,也不在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而在于人们的所得或实得是否是他的应得。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与正义,就是要让每个人的所得成为他的应得。要真正使人们的所得成为其应得,应贯彻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原则,让每个人为社会财富生产所作的贡献与自己的所得相匹配。  相似文献   

5.
应得正义与分配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学钧 《学术论坛》2007,2(3):29-32
作为一种古老的正义观,应得正义在社会分配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为各种分配理论提供正当、合理性道义基础,它往往是与人们如何看待应得相关的。在初次分配中讨论应得,通常以贡献为主要依据;在再分配范围中申言应得,主要用在反对与限制某些不平等。分配正义总是处在应得原则与平等补偿之间。  相似文献   

6.
权利应得是对道德应得的反叛而指向利益。当权利与利益相联系时,利益持有的正当性就变成了以权利应得为前提的分配正义。罗尔斯"差别原则"的重大失误在于,分配正义不是权利应得的结果,而是平等要求的权力强制。权利应得的分配正义,就是从权利出发论证分配原则的合法性,因而,分配原则的正义基础也就是权利应得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姚大志 《社会科学》2013,(10):98-105
在分配正义的问题上,西方社会存在三种基本的观点,即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正如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桑德尔的社群主义分配正义观念也建立在批评罗尔斯式自由主义的基础上:一方面,他批判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反驳了罗尔斯对平等主义和差别原则的论证;另一方面,他主张以应得为原则的分配正义观,用社群主义来对抗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义与应得     
分配正义的标准是社会正义的核心问题.在现代社会,社会应按照平等分配,因为正义总意味着平等;在古代社会,社会按照应得分配,正义的本源意义即为应得.正义奖赏德性,道德应得是首义;应得以优秀之善为标准,它依赖于社会角色;共同体为应得确立实践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结构.道德应得、社会角色和共同体三者共同维系了应得作为分配正义原则之内在标准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然而,道德应得已经消亡;惟有个人应得方具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的正义逻辑需要同时从分配正义和持有正义两种观念中寻找根源。在分配正义的观念中,罗尔斯强调福利平等原则,德沃金强调资源平等原则,桑德尔强调基于共同体的平等原则,麦金太尔强调历史主义的应得平等原则,沃尔泽强调基于共同体的按需分配原则。在持有正义的观念中,诺齐克和哈耶克则都强调首次分配意义上的个人持有原则。未来中国共产党正义伦理的构筑需要在分配正义和持有正义之间折衷。中国共产党应在保障公民正当财产权的基础上,通过税收制度和社会捐赠制度进行再分配。在再分配的过程中,执政党应在普遍国民福利和弱势群体福利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0.
平等已经成为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价值。当代分配正义下的平等理论,首先由机会平等将"责任"概念引入平等的判断中,把实现"免于歧视"看作是平等的首要。之后出现的将反映幸福程度的个人偏好与责任联系起来的福利平等、区分选择与责任的资源平等、考虑到人的多样性与差异的可行能力平等,都可以归结为某种运气的平等。运气均等主义者关注的重点是人们的运气与选择,对坏运气的影响应共同承担,对个人选择的结果要个人承担。然而,运气均等主义也不能实现真正的均等待人。实际上,问题并不是运气均等主义本身的缺欠,而在于分配正义本身。只有将分配正义与关系正义结合起来,通过民主平等保证分配领域的平等,才能真正地实现平等待人。  相似文献   

11.
政治哲学对正义原则的证成最终依赖于道德推理。对于道德推理来说,它所依赖的前提越少、条件越简单、形式越清晰连贯,产生的道德力量越大,对正义原则的证成理由也就越充分。正义的根据之追问是对正义原则道德推理思维明证性的质疑和反思。以此标准,支配当代正义话语的平等主义对正义原则的道德推理是"向前看",它需要更多的前提假设和理论条件,对正义原则的证明本质上是论证性的。同平等正义相对,应得正义的道德推理是"向后看",其理由简单明晰明了充分,对正义原则的证明本质上是阐释性的。论证性的没有根据,它直接趋向未来。阐释性的有其前提,回溯过去再趋向未来。作为正义原则,应得比平等更有理由和根据。应得构成了平等主义最有力的挑战者。  相似文献   

12.
罗尔斯仿照康德的定言命令程序,设定了原初状态,由原初状态得到基本的正义原则。科恩批评罗尔斯的建构主义不但混淆了事实和规范、正义基本原则与调节规则,还使得正义概念无法界定,正义的理念更无从实现。建构主义者否认科恩的挑战,并给出如下理由:科恩与罗尔斯分别在规范性层面与方法论层面讨论元伦理学;科恩的终极道德原则是一种内在的事实敏感性原则;罗尔斯后期的政治建构主义不需要科恩从中拯救正义概念。从双方的争议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罗尔斯的建构主义,还是科恩所支持的运气均等主义正义原则,都无法摆脱对特定事实的预设,他们的正义理论之所以分道而行,主要是因为在"何种事实对于正义理论是必要的"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从这个角度看,科恩与建构主义者的争论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正义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论分配正义与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配正义是社会政治哲学的重要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系列正义原则以指导人们在各种不同的决定利益分配的社会和经济安排之间进行选择, 达成有关分配份额的公平契约。作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果的社会正义原则就是效率与公平内在结合的差别原则。分配正义要求有利阶层和不利阶层间在收入和财富分配上的差别应具有双向增递式关系; 而分配结果的正义性首先必须是一种程序正义的结果, 分配的程序正义原则就是要求平等地分配各种机会, 排除自然的和社会的偶然因素对人的影响;分配正义的权利问题主要地可以归结为对资质才能的权利问题, 个人和社会对个体的资质才能双重拥有权利是分配正义的权利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驰 《浙江社会科学》2023,(2):102-107+158
分配正义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公正程度,实现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原则的确立。人类社会早期在物质普遍匮乏的状态下按需分配作为最原始和最易被接受的分配原则得到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兴起后,经济关系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按照经济贡献来确定应得成为了进行分配的通行法则。虽然这种按生产要素所进行的应得分配取得了表面上的正义,但就分配的结果来看却并不正义,两极化是最大症候,其背后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贬低和需要的忽视。对于当今中国而言,需要在共享框架下将作为应得分配的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有机结合,以共享诉求下混合型分配正义原则的确立推动制度化建构,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在分配正义领域当中,分立的每一个人自身都具有特殊的内在价值,基于这种价值,人们会提出对某种待分配的善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相互竞争的,如果一种分配正义原则不公平地忽视了某些人的要求,没有充分尊重这些人的特殊性,就会面临个人分立性的反驳。功利主义对功利最大化的执着,目的论平等主义对平等的追求,优先主义对处境较差者的关注,都会面临这样的反驳。要解决这一难题,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公平的分配正义原则,公平对待所有人的要求,在满足某些人的要求的同时,也不忽视其他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7,(3)
罗尔斯与诺奇克之争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其争论的焦点在于"运气是否是个人应得的?"罗尔斯认为运气是社会合作的产物,是非个人应得的,因此,我们应当对其加以矫正。诺奇克则认为对于运气的矫正侵犯了个人的权利,因而是不正义的。诺奇克对于运气的理解虽然看似有理,但实际上并未能够深入到问题的内部,从而也就没有能够与罗尔斯站在同一高度进行对话,其对于罗尔斯的批评,多半属于对罗尔斯问题的误读与回避。罗尔斯理论的真正困境乃是对于"差别原则"的形而上学论证,我们只有放弃这一进路并将我们的理论视野转移到亚里士多德——马克思进路上来,以人的社会性与现实性为基,才能为罗尔斯的理论困境寻求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正义是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理论的核心,也是分配的伦理要求.正义是某些事物的平等观念,平等又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亚里士多德批判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认为比值平等,也就是按照各人的价值为之分配这个原则是合乎绝对的正义的.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完全忽视数量平等,而是主张分配在某些方面以数量平等,而另些方面则以比值平等为原则.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已经涉及公平与效率这个极其重要的经济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的平等正义观建立在一定的“反应得”基础上。罗尔斯本人没有将“反应得”理论体系化,而是根据行文的需要散见于《正义论》相关章节。这不可避免地大大弱化了“反应得”的理论力量。本文认为,罗尔斯是在道德的不应得、应得缺乏正义的根据以及应得属于正义准则三重维度上展开“反应得”的理论论证。但是,每一重维度的“反应得”都不完善,均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如何在罗尔斯所主张的正义原则内处理好应得和平等的关系问题,这既是其“反应得”理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也是其“反应得”理论留给人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正义话语体系中,平等主义无疑占据着支配地位。应得作为古代社会实践过的正义原则和观念依然对平等主义构成了巨大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劳动取代了德性成为应得正义的内在标准。洛克赋予劳动以特殊的意义:它既为自由主义的个人财产权提供了发生学意义上的解释,又为自由主义的应得正义观确立了新内涵。劳动、应得和正义内在的思想关联为我们反思当代语境下的应得及其时代意义提供了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三种程序正义观念,即"完善的程序正义"、"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和"纯粹的程序正义",他一再重申,他的正义原则的确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事实上,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是一种程序正义,但不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而是一种"不完善的程序正义".这种论证基于两个理由:第一,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包含了一种先在的承诺,即对自由和平等的承诺;第二,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带有实质性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相对于现实社会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