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生于“五四”时期文化背景下的巴金作品的艺术功利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分为前后期,其内涵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前期体现在对于英雄悲剧人物的描写上;后期则表现在对于凡人悲剧形象的塑造中。巴金对艺术功利“善”的追求,也凸现了他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真的层面上对巴金小说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讨论,指出“两个一致”是巴金艺术真实观的总纲和人物典型化的原则,“比较象活人”是衡量所塑造的艺术典型真实与否的美学尺度,悲剧的价值观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最后指出了巴金艺术真实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巴金的文学观是他人生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其中也包括他从高尔基作品中吸取的精神养科。巴金的提倡写真情实感,强调人品与文品的统一,重视文学的功利作用,这些都受着高尔基短篇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两个一致”是巴金艺术真实观的总纲;人物塑造从生活出发往往就是从原型出发;“比较象活人”是衡量艺术典型真实与否的美学尺度;悲剧真实是巴金艺术真实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5.
巴金小说有什么样的审美特征?一些学者认为是悲剧美;本文在分析巳金创作小说的背景后认为,忧郁美是巴金小说的审美特征。它来源于巴金以真挚的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凡人悲剧典型和英雄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6.
论巴金小说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巴金小说的悲剧美贾玉民还是在1932年,巴金发表了最令人读之沉痛的中篇小说《砂丁》以后,他的一些朋友认为他的作品“忧郁”太多、太重,希望他更多地去写“光明”。巴金感谢他们的好意,但也进一步申明自己的创作态度与意图:他并不是害怕反动政府的迫害而不敢把...  相似文献   

7.
“他者”是后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文化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都对“他者”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文化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弱势东方;而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女性自身。列举并评析几种代表性的“他者”论述,藉以透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过程,这对于当前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老庄道家的“天人观”,是其宇宙观(“天人相分”)、认知观(“天地之道”),在价值现上的综合体现,“天人合一”可以说是一个终极性命题。文章在揭示“天人合一”而致“均衡和谐”的多重多向结构的同时,着重阐述了老庄道家由认知“真”(“天”)、践行“善”(“人”)、乃至实现“美”(“和谐”)的内在逻辑与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9.
“毁灭”的美与“成功”的美——鲁迅郭沫若悲剧观之比较刘迎秋鲁迅以其卓越的悲剧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文风,成为新文学的奠基人。郭沫若的悲剧创作虽然同鲁迅的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他同鲁迅一样以其杰出的悲剧理论和艺术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突破,成为新文...  相似文献   

10.
席勒继承康德的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思想建构了自己的道德主义悲剧观。他的悲剧观坚持理性和道德的原则,直接关心人性的完善和人类的自由,开启了西方哲学包括美学“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后的悲剧理论的一个源头。席勒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把悲剧性与崇高在道德激情的基础上联系起来,把悲剧性看作崇高的集中表现,超越了以往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1.
忧郁美是巴金小说的主要审美格调。这种具有巴金特色的忧郁美,是他从社会人生中所体验到的忧郁性情感的对象化。巴金通过创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悲剧典型来体现忧郁美。忧郁美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既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基础,又与巴金的青春热血型情感个性相对应,因此具有撼人心弦的审美力量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功利观是在对传统功利观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它坚持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有机统一,是坚持人民利益标准的新型功利观。"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的功利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功利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巴金:凡人悲剧三重奏吕汉东具有强烈现代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巴金,把他从黑暗社会和痛苦人生中所感受到的忧郁性情感对象化,为我们贡献了一系列悲剧作品。在他的凡人悲剧系列作品中,从反封建的总主题出发,塑造了周如水、高觉新、汪文宣等好到无用者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中国古代逆境人才的典型。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九章》《天问》等诗篇中,表达了一系列关于人才的观点,构成了屈原的人才观,其主要内容一是“内美”与“修能”并重的人才标准观,二是“求索”与“遇合”并重的人才作为观,三是“去谗”与“改俗”并重的人才环境观。随着屈原作品和精神自古至今的广泛传播,他的人才观已经产生重要影响。屈原的人才观是我国人才学界应予重视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国来说,悲剧一词是舶来品,20世纪中国的悲剧理论是在对西方悲剧理论的不断选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国曾经选择了尼采、叔本华,最终选择了马恩悲剧观,但又不是一味地去异求同,中国在接受马恩悲剧观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实现了马恩悲剧观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王新民 《南都学坛》2006,26(5):39-40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自我观在自我的本质、理想自我的人格特征、实现理想自我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差异,儒家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仁,理想自我的人格特征是“内圣外王”,通过自我修养、自强不息去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道家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真”,理想自我人格是“无知”、“无为”“无欲”,通过“虚”、“静”、“齐物”等方式来实现理想人格。两种文化的自我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也发挥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巴金非常重视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认为艺术就是表现情感;他还认为典型是小说美的核心,“比较象活人”即典型、即美;他前期崇尚崇高美,后期一变而为对素朴美的执着追求。我们就遵照如上的思路来考察一下巴金的小说审美观。 一、情感是艺术美的生命,艺术就是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18.
《希腊古瓮颂》是济慈脍炙人口的颂诗之一,诗中的“美即真,真即美”观念尤为世人关注和争论不休。本文拟就诗人所主张的美、真以及美与真的关系,结合他的《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及其书信来揭示这个命题的深刻含义,并认为诗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乃“美即真、真即美”。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战略实践经历了从坚决武力解放台湾,到边“打”边“谈”,侧重向“谈”的转变。毛泽东坚决排除外界因素干扰,坚定维护国家统一,从增强统一战线力量、防止“两个中国”出现、为“一国两制”奠定雏形等三个方面,对发展和实践国家统一观作出重要历史贡献。坚决打击美台相互勾连、消灭台湾当局“挟美抗中”底气以及改变对美工作思路,是毛泽东国家统一观对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功利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历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审美离不开功利,一种认为审美与功利无关。之所以如此,在于前者着眼于审美的起源,多关注以往被称为“不纯粹美”的事物;后者着眼于审美的过程,多关注被称为“纯粹美”的事物。本文根据现代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及近年来美学的研究成果,对功利在审美中的作用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说明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