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中国来说,悲剧一词是舶来品,20世纪中国的悲剧理论是在对西方悲剧理论的不断选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国曾经选择了尼采、叔本华,最终选择了马恩悲剧观,但又不是一味地去异求同,中国在接受马恩悲剧观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实现了马恩悲剧观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生存思想是<庄子>的核心,其思想具有诗意的特征,这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人们对诗意与生存思想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解释却是不一致的,存在着内容与形式分离和表述不一的现象.我们主张以"审美生存"统一各种不同的说法.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是相对于其他生存方式而言的一种生命状态,是对世界和人生的诗意把握,是其知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开放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是其独特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博大精深,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然而,这一精神品格始终没有改变,它既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鲜明标记,也是自身不断生长、壮大和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更是我们建设当代文艺和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4.
悲剧的超越     
马恩悲剧观主要体现在对拉萨尔的两封信中,但这并非是瞬间的灵感或顿悟,而是他们长期对历史和文艺思考的硕果。在马恩的早期悲剧观中,曾经徘徊着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的影子,但马恩走出了曾一度笼罩其身的思想阴影,不存偏见地保留了西方悲剧理论的核心特征——冲突的必然性,却赋予了它以全新的意蕴,是对西方传统悲剧理论的全方位超越。  相似文献   
5.
墨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其学说博大精深,包括政治思想、社会理想、哲学思想和逻辑命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本文以为人道主义是墨子思想的精髓,爱无差等的思想贯穿其学说的始终,他以是否“中万民之利”为衡量社会、君臣言行的最高准则,主张社会平等、人格平等,反对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法制度。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反映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难和冲击,我们以为否定者显然是将其理论支点建立在变形、僵化了的机械反映论之上,而并非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本原;文学反映论是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它第一次将千百年来相持的再现说与表现说有机统一,在对立的二种文学观中找到融合的中介:主体的心灵化。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毛泽东论知识分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论述了他为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巨大影响,充分地肯定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所建立的不朽业绩和贡献,以期使人们对此有更全面、历史地把握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为他人作嫁衣裳”(以下简述为“为人作嫁”)曾是约定俗成的编辑桂冠,许多年来人们一直沿用这句话来表示对编辑的尊敬和褒奖;编辑们也以此为荣,自豪自勉。然而随着主体论、价值观等哲学观念的重提和冲击,时过境迁,它却成为编辑们的自叹自慰、自怨自艾,面对这种反差现象,我以为问题的症结首先在于“为人作嫁”是一个完全错误的立论,它缺乏科学定义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并试图将其置身于社会文化现象中进行研究和考察,进一步阐述其所以流行不衰的社会原因,从而找寻编辑心理倾斜的误区和出路,以此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9.
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的现实性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晓丽 《唐都学刊》2005,21(4):57-60
庄子对审美的关注没有局限于艺术活动,而是把它看作生存的一种方式,以此超越现实生存。在对世界和自身的审美观照中,人才能摆脱规范化和功利化的束缚,赋予单调的现实以意义和价值。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虽然在本质上是心灵化的,但不能忽视其所包含的现实性特征,及其对现实生存的意义,它与道德生存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作家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读者对作品的冷漠,而这正是大陆散文家目前的境遇。报刊上大量的散文作品没有多少人看读,不少作家的散文集卖不出去;许多作家的散文集因订数过低无法开印。与此同时,台湾的散文作品却似飓风冲击着大陆的大小书店,“三毛热”、“席幕蓉热”一浪高过一浪,甚至达8元8角的《罗兰小语》也很有销路。文学的这一反馈现象说明散文不会走向末落,读者需要散文;“门前冷落鞍马稀”的主要原因在于散文自身的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