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的“时间”是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时间,是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历程。在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中,资本获得了对劳动时间的截流权,通过对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划界,攫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无限度增殖。然而剩余劳动时间必定是异化的劳动时间,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自由时间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设定超越资本、消解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界限的自由劳动时间概念,凿通了通往自由王国的时间隧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探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劳动存在的必然性及其用途和性质。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剩余劳动,是就生产劳动者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所作的划分,其表现形式是剩余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重新学习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时代和思维的限制,不少人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范畴,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因此剩余价值范畴是超越具体社会经济形态的,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也仍然是存在的,但有其特殊性,承认这一事实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使资本增殖,取得剩余价值,其实质是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为正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表现为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当剩余劳动为负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发生逆转,形成劳动对资本的侵占,实质是劳动者占有资本。造成负剩余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也有体制原因,更与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搞清楚负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助于找出杜绝负剩余劳动的方法,对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刍议现阶段私营经济中剥削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中的剥削是生产力不发达状态中,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他人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经济行为。它作为一种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研究我国私营经济中剥削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对经济范畴,是历史范畴还是永恒范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是否可以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劳动者为国家、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是否叫作“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对这些问题在理论界有不同的意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运用马克思利润率平均化理论,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要运用价值和货币形式,因此,作为剩余劳动的货币表现就必然表现为利润。社会主义国家运用利润率平均化理论指导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产,提高利润率,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可以用来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剩余劳动。那么它对社会主义事业有何重要意义?它有哪些区别于剥削阶级社会条件下剩余劳动的本质特征?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与此相适应,剩余价值也存在着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关于二者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往往是初学政治经济学的人不易弄清的问题。一般教科书在解说这一问题时多用以下图示: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原来劳动日长12小时,其中6小时为必要劳动,6小时为剩余劳动,资本家为增加剩余价值,假定把劳动日延长为14小时,在此情况下,必要劳动时间仍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为8小时,如下图:  相似文献   

10.
从《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把握马克思的剥削观,关键在于理解其"本质抽象"的科学方法。在本质抽象层面,剥削是基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垄断,"非劳动者"阶级对"劳动者"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在现象具体层面,不仅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不同,而且实现对剩余劳动无偿占有的具体方式也不同;不仅各个阶级本身的存在形式在变化,而且各个人的阶级归属和社会地位也在变化;任何形式的阶级剥削,都既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时又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