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突出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它通过现实性方法奠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基础,通过矛盾分析方法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全面进步统一起来,通过总体性方法实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与思想体系的有机统一.在如何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我们提供重要的哲学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蓝江 《兰州学刊》2005,(3):81-83
中国儒家和斯宾诺莎哲学中都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两者将"天"和"神或实体"看成世间万物的有机统一整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存在.同时两者均指出实现"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人.但是两者的"天人合一"途径出现了差别,儒家重伦理而轻认知,斯宾诺莎则从认知着手,实现认知伦理在人自身完善过程中的统一.两者在实现途径上的区别进一步导致在政治思想上的区别,儒家自宋明理学始,日趋保守,而斯宾诺莎却成为了新兴自由和民主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既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内在关联.正是在这两大进程日益结合和统一处,形成了"以人为本"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这一人学观的深刻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以人为本"的"人"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不仅主要是指人民群众,还是指社会全体的人和每一具体的个人;"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比,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是与时俱进和先进性的统一,忧患意识和创新性的统一,目标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建党与执政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本主义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思考,但没有给予幸福以科学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为幸福是物质实现与精神实现的统一;幸福是享受与创造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从幸福的维度来说,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实践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必须坚持"和谐"、"公正"、"可持续"原则,使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环境保护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争论的焦点源于人们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认识。科学实践观认为,个人和社会是同构共生的关系体。科学实践观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应遵循同质多维、和谐共进、全面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晚年丁玲肯定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启蒙价值,鼓吹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原则,导致了对杂文创作的重视.在内容层面上,其杂文创作以"反封建"为其思想线索,以社会问题和文艺界问题为言说重点,大胆揭发问题、针砭时弊;在形式层面上,则通过采用"谈话"式的自然语调和"谈话"式的直白语言,自觉追求"劲捷直白"的风格,较好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晚年丁玲的杂文创作继承"五四"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传统,表现出了直面现实、干预现实的"韦护精神".  相似文献   

8.
坚持政治家办报,集中体现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它是新闻工作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精髓.在当前形势下,坚持政治家办报,应当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性与新闻规律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新闻工作者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在理论武装、素质提高和实践探索方面提供有力的保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与地球的和谐统一关系被人所打破.这是一种地球的"自我异化"现象."地球异化"现象的克服,根本出路在于遵循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性的思想,重建人与地球和谐平衡的新型关系,从而为人类社会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赢得必要的环境和时间.  相似文献   

10.
周振国 《河北学刊》2004,24(4):5-10
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时代主题的连续性和理论主题的一致性,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时代特征和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理论主题的新开拓,又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与时俱进的关系.这两大理论的科学体系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理念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根本不同。素质教育的实施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却碰到了很大的困难,出现了问题。阻碍素质教育推行的是社会理念和教育理念的双重制约,一是读书学习的目的,二是社会人才使用观的影响。形成这种理念制约的原因有历史原因以及教育评价体制等五个方面。最后认为只有全社会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构建全新的理念,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社会中,政治的权威性与教育多元化之间的张力、廉政的公共需求和个体需求之间的差异、廉政目标的赋权和控权的双重导向,共同塑造了网络社会廉政教育的多重特性。制度化因其具备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部协调性的特征,为重构网络廉政教育制度体系提供了新的路径。未来廉政教育的制度化应遵循网络社会的特殊性,更新制度观念,明确教育对象,完善和整合网络廉政教育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探索参与学习模式,建立廉政教育参与的动员机制和规范性原则,注重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衔接,建立网络廉政教育立法保障机制,实现廉政教育机制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简论西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跃 《学术探索》2003,(3):85-87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西部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发展科技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作用 ,发挥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 ,走出一条适应西部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之路 ,对西部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这些共识基本上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理论、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的,虽然可以在理想类型的意义上为人们思考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种初步的分析框架和认知路径,却无力在中观层面揭示出社会管理实践中诸多组织机制间的复杂因果链条和微妙互动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将理论分析的层次由宏观层面降至中观维度,进而形成一些更具洞察力和分析效力的研究框架。中国的创新社会管理实际上同时面临着两条相互影响的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分化的客观情境,发展出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横向秩序协调机制。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诸如"发育社会组织"之类的简单理论预设。第二条主线是如何在纵向秩序协调机制几近高峰的当代中国建立起一种纵横结合的秩序整合新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遇到的挑战并不在于如何设计一些形式上的保障制度,而在于如何在实践中找到一种理性克制纵向秩序整合机制无限自我强化的现实路径。社会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纵向整合与横向协调机制之间的有效衔接,即以何种方式能够推动公众参与并形成有效的社会协商,在激发社会内在活力的同时来强化纵向秩序的合法性,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从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方面全面理解.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会造成社会不平等和大学毕业生过剩.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转变观念,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短期高等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关系出现诸多不均衡,如新阶层如何融入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中,阶层之间游戏规则不平等;目标与手段不一致以及阶层之间主观认识与客观地位的错位,其主要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因而提出实现阶层和谐的路径探讨: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阶层利益制约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转型无疑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恰是NGO“专业机构、专业伦理、专业服务”的主体基础。如何携手NGO,以开拓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新途径?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云南各高校为个案,着重分析研究NGO与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培训、资料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力图总结“双赢”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理想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 ,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和“三个代表”的实践者。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单靠他们的自觉要求和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加强理想教育 ,使学生把个人的目标同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高等教育要实践“三个代表” ,首先是要代表中国先进丈化的前进方向。只有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市场机制、制度和创新五个方面统一思想和认识 ,才能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民生问题论社会公平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涉及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两大问题,而公平的实质即利益分配问题,人民大众对民生的满意度如何是与一个社会的公正度密切相关。在改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其核心是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公平,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大力发展经济,如此社会公正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