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真正科学的、大众的幸福观,它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的幸福观为幸福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大庆幸福城市建设要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利益需求和理想信念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幸福观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提出幸福观要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而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这就是:物质上的幸福与精神上的幸福和谐统一;个人、家庭幸福要与社会整体幸福和谐统一;眼前幸福要与长远幸福和谐统一;幸福的目标与实现幸福的手段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个人劳动奉献与个体享受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为主要内容,所有这些都为当代青年幸福观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文章根据当代青年幸福观的基本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四个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形成的作用和启示展开了积极的论证。文中的某些观点对于开展现代青年的幸福观教育工作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幸福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终极目标。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当代人们如何追求幸福及实现中国梦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民的幸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落脚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强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对幸福的一种深刻思考,也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实现幸福的指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交织,广大青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中坚定幸福认知、提高幸福领悟、增强幸福创造能力,在追求多元化时勇于进行区分和选择,在面对利益冲突时敢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实践和创造中积极融入及参与,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劳动和享受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利他的"、"实践的"和"积极的"三个主要特点,并且在人生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崇高境界.总结、学习马克思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幸福研究和实践,对于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享乐还是牺牲—女性婚姻家庭幸福伦理观的现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丹 《理论界》2008,(12):107-108
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都希望得到幸福。享乐或牺牲论幸福价值观都是对幸福概念的误解。女性应构建体现自由与平等、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以及道德与幸福统一原则的婚姻家庭幸福价值观。同时,幸福观的实现就有赖于女性主动自我性的建立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浅议和谐社会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要关注经济硬指标,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就必须坚持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自然演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消费主义幸福观进行了概括:不是把消费看作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一个强要环节,而是将过度的物质消费视为人的身份、地位的表征,将物欲的满足视为人的价值的体现,将炫耀式的物质消费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消费主义幸福现混淆了"需要"与"欲望"、忽视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侵犯了他人的消费权益,是西方国家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在消费主义文化下,我们要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来保证幸福观的合理,追求幸福时行为要符合中道原则,物质幸福要与精神幸福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幸福观念检思——试论一种合理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中体现。在一个追功逐利的社会氛围中,物质主义幸福观俘获了人们的心灵,耽于物欲缺乏崇高,一个个成了只求享乐不懂情感的"专家"。幸福观危机成为现时代最深刻的价值危机,为此有必要吁求合理的幸福观。合理的幸福观意味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等的内在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19.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是一种不同于协作的行为模式。然而,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起来。其实,在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框架下,所造就的只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需要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起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许小主  李青 《云梦学刊》2007,28(2):71-73
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是指"人民";但是,从根本上讲,"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每一个人",即"所有的个人","每一个人"是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主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历史主体上坚持"人民"和"每个人"的辩正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