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戊戌、辛亥时期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意义的事件。近代思想家最初用功利的态度理解西方文化中的民主,但却导致了对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精髓是思想家对于平等、民权的认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近代思想家接受西方近代民主的价值观念,提供了理论的基点。受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影响,近代思想家对于民主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识。  相似文献   

2.
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贵安 《江汉论坛》2003,5(10):49-55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的进步思想,属于"新民本"思想,将传统民本思想"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的政治思想模式.这种思想来源于传统,趋向于近代,与西方民主思想同"科"不同"种",在近代中国思想界迎进西方民主时,成为天然的嫁接砧木.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提出了君民共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民的地位与君并列,置于最高一级,民不但可以进言、咨询,而且享有决策权。尽管这种权力还是由上所赐,但它毕竟突破了仅仅以民为邦本,仅限于沟通上下,但民却不享有主权的传统民本论的局限,强调建立在近代民主思想基础之上的自主平等的人民主权,强调人民不但应对国家尽义务,而且应享有相应的民主权利。这种思想有利于深化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为政治改革提供了指导方针,为近代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它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所关注的核心主题,内涵极为丰富。近代以来,在西方人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影响下,我们以“民本”重新审视古代“民”思想,形成了固定的民本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很好地深化了“民”思想主题,从纷繁复杂的古代“民”思想中提炼出了民本、君本两大主题,但同时“民”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受到了遮蔽,即那些既不符合民本,又不符合君本的“民”思想便被忽略了。因此,要想呈现古代“民”思想的完整风貌,我们需要在“民本”基础上,扩大研究视角,推进“民”思想的再研究。“民学”于此是一个可能性的尝试,它能够从整体性视域将民本、君本以及其他关于“民”的论说连贯为一体,使古代“民”思想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5.
儒家民本思想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民本思想渊源于商周 ,形成于春秋战国。进入封建社会后 ,随着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间矛盾斗争的起伏而上下波动。秦末、隋末、明末农民大起义 ,促成了汉初、唐初、清初民本思想的新高潮 ,迫使统治者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导致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出现。到了近代 ,随着西学东渐 ,传统民本思想开始向近代民主思想嬗变 ,成为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群众观点的深厚文化土壤。弘扬民本思想的精华 ,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进入近代社会后,古老的民本思想并没有自然地发展成近代的民主思想。近代以来的改良派、维新派虽然也为之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但融贯中西,汇通古今,在糅和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把古代民本思想推向最高峰的却是孙中山。本文从思想渊源、革命理论、革命纲领以及革命实践等方面论述了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对充分认识近代以来的民本思想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6,(3)
中国现代民主思想的形成,既离不开外部政治条件的刺激和思想资源的输入,也离不开传统思想资源的现代化转换。在众多的传统思想资源中,民本观念在中国现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支撑性的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本观念接纳、濡染和改造西方民主观念的过程。现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成熟,既取决于传统民本观念的现代化转换,也取决于民主思想对民本观念的实质性超越。一方面,传统民本观念的现代化转换是民主思想形成的观念前提;另一方面,民主思想只有实现了对传统民本观念的实质性超越,才会真正实现民主思想体系的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8.
儒家民本思想发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也是愚昧无知的同意语。古代思想家在充分地肯定民众的整体价值的时候,也否定了“民”的个体。“民为国本,君为民主”是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设计,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是整合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为民谋利”的价值准则,这一原则的要害是把民众视为权力的客体。在中国古代社会,“为民谋利”是用于说明各种各样的政治的符号。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丹 《天府新论》2005,3(5):32-36
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商至西周时期,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之中。现代民本思想产生发展于20世纪初期,与传统民本思想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是又与其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它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指导思想中。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对“民”的认识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民本思想和现代以民为本思想的共同点是:二者都重视民众的作用,都是对“官”提出的要求,都是为了富民。传统民本思想和现代的以民为本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两者都注重民众的作用,但其目的不同;实现利益的主体不同;“官”与“民”的群体性划分的实质不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正是现代以民为本思想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胡波 《学术研究》2001,(5):101-105
本文作者认为,道咸时期的民本思想,既是传统民本思想在近代的沿续,又是新形势新环境下人们对民本思想的阐释和创新.经世派思想家们虽仍然强调君、臣、民之间的等级秩序和各自遵循的原则,但他们更倾向于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突出"臣"、"民"的地位和作用,并提高了农商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肯定了民众的力量,从而丰富了"民惟邦本"中"民"的概念内涵,为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思想认识的闸门.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高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德育为先导,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纽带,形成整个校园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以人文本,构建和谐高校,就是要以彰显人文精神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重点体现人文关怀,以使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不断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我们应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方面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和必要性,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改革观。  相似文献   

13.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坚持和传播着为民思想。这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和内涵,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的一致性和为民思想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经济思想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最具代表性,他主张的民本经济思想中,对于“民”的重要地位的肯定,更能体现孟子及儒家思想中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本位的思想理念。研究孟子的“民本经济”思想,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澄清对“人”的理论误区,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同时,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实践中认识“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看待“以人为本”。明确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6.
试论晏阳初的现代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阳初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核心是他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继承、发扬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现代民本思想。他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融合吸收了近代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思想,并在实践中赋予了传统民本思想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化系统改造的崭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视域内的“人”的出场路径。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人的学说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国内外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人的问题的深刻反思与追问所做出的选择。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内,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民本政治哲学从先秦开始发端,经过先秦、两汉、唐宋、明清等各阶段的发展,最终成为以“新民本”思想为代表的政治哲学,是有其逻辑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恒久意义的思想资源和民族语言,并给以丰富和发展:继承传统唯实思想,确立实践标准及“三个有利于”标准;吸收传统“变则通”的思想,形成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借鉴传统民本思想,形成富国富民的政策;运用传统“小康”政治理想,构建现代小康社会等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把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战争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揭示了人民战争的实质是依靠人民,人民战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骨干力量是人民军队,而且阐明了我国人民战争的道路即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很好地实行人民战争,他还系统地概括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