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9,(6):123-128
圣约翰大学开阔了林语堂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良好的学科基础、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能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科学严谨的精神,四年圣约翰的教育,林语堂的"文武全才"已现端倪。圣约翰大学这种教会学校的排他性教育,不准中国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规定,造成了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学习方面的"断层",这也是教会学校——其中包括圣约翰大学欠林语堂的一笔"债"。  相似文献   

2.
贺小华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228-236
圣约翰大学是近代以来外国差会创办于中国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在西方传教士设立于中国的教会大学中,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并以地道英语教育为媒介传播西学的高校。圣约翰大学独特的办学模式在诸多方面均开创了中国新式高等教育之先河。西方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引入让人们开始理性看待并思索未来中国教育发展及变革的方向;圣约翰大学成功的办学实践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社会精英,他们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圣约翰大学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积极影响。重温这段历史,在当下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国政协特邀委员陈光标日前建议.名牌大学要解放思想.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可以收,但要交高额学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据<重庆晨报>2009年3月10日报道). 有网友就此说:"以后有钱就可以上名牌大学了."资本成了最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学术尊严、大学独立精神,都要仰仗资本的鼻息过活,虽然这种行为打着"劫富济贫"的幌子.这仍然是资本在学术阵地肆元忌惮的撒野和冲撞.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一体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闻的贯通,这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置?妹 换培训"逐渐实现;二是教师培养和教师使用之间的贯通,这需要密切大学和中小学的联系、合作;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这需要教师教育机构的重组.大学要通过逐渐密切同中小学和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关系,逐渐完成观念上、课程上、师资上、机构上的融合,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一条龙"体系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国外语教育在外语教学理论和研究上掀起了一个浪潮,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正悄然盛行,那就是"一条龙"外语教学.本文联系以南昌大学为代表的教学研究型重点大学英语教学现存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以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英语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英语公选课承担着与必修课同样重要的"课程思政"功能.文章基于大学英语公选课开放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分析了在其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通过定性分析与师生访谈,文章从教师意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三个角度探讨了在大学英语公选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管理制度改革正向着"去行政化"方向推进.要提高改革的有效性,必然要将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的根源揭示出来.本文从我国现代大学建立之时引进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的来源以及我国大学的"单位制"管理现状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如何尽快提高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一直是大一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而这项"适应性教育"工作做得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所带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本文从大学新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造成大学新生不适应的因素分析以及提高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能力的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对辅导员如何通过"适应性教育"尽快提高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进行了阐述,进而得出积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逐渐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有利于辅导员提高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能力的重要措施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大学>开篇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动天下人心,新民就是动天下之人,两者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至善"世界,这就是毛泽东致力一生的追求.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以政治家的宏伟魄力建立了丰功伟绩,又以思想家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创建了系统的毛泽东思想,这与他对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思想的崇拜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附魅与神化——对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反思(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20世纪中国作家几乎走下神坛而"祛魅",但唯有鲁迅是例外.文学批评界一直在为反对"神化鲁迅"、还原"人间鲁迅"而不懈努力,可是并没有真正彻底去除"神化鲁迅"的倾向,而是对鲁迅进行另一种形式上的"附魅"与神化.具体体现为:批评鲁迅的非学理化倾向;反批评一定程度上的非学理化倾向;现行大学文学史教材,不对鲁迅创作不足作出辩证评价;夸大鲁迅思想家的一面;和其他经典作家相比,学术界不谈或少谈鲁迅文学创作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20年代胡适等人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并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展开系列的学术活动,在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南方学术重镇东南大学的学者们除了以《学衡》与《史地学报》为阵地之外,以国文系师生为主成立了“国学研究会”创办刊物、展开演讲、编辑从书,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针对北大国学门,东南大学国文系也计划组织“国学研究院”,但却遭到北方学者的抨击和校内新派的挖苦,由于东大不久即发生风潮,东南大学国学院最后是否真正成立也值得怀疑。从“国学研究会”到“国学院”的短短历程和遭遇,集中地反映了20年代早期南北学术界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地缘与派分。  相似文献   

12.
知行两相难: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云 《学术探索》2007,4(4):112-117
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在中国早期人类学史上充当了要角。1928年,他奉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派,率队赴云南调查罗罗。这是中国首次有组织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但史禄国惧险,仅留在昆明作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调查,其表现引起中山大学同人的不满与质问,从而放弃了对他的聘作,因此他改为由中央研究院单独聘任。此事牵涉的并非仅仅是人事纠葛问题,更揭示了民国学人当时对诸如民俗学、人类学等新学科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尽管许多学人的治学观念已有所转变,但在具体实行时,仍然难以摆脱自身固有知识的牵绊,导致学术认知与实作两难的境况。  相似文献   

13.
朝鲜现代文学中出现的中国城市有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其中上海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许多朝鲜青年知识分子和文人来到上海,上海在朝鲜现代文学中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国城市。现从形象学的角度,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虚像与套话以及城市形象语境特点加以阐诉,通过对上海的优越性和阴暗面的描述,体现朝鲜知识分子对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罗敏 《学术探索》2013,(3):99-102
1922年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创立的上海大学被誉为“革命的摇篮”、“民族革命运动的核心”。上海大学创办初期一位“半隐身”的特殊中共党员,同时也是资深的国民党人士——邵力子,身兼国共两党党员,作为“联络员”,能将两党致力于办学的人士召集在一起商讨创办这所革命学校。故本文首先展示他参与创办上海大学跌宕起伏的经历,再现他于此初步探索的新式教育理念。本问题的研究,无论对中共党史,抑或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版面设计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厚爱势在必然.然而大多数高校校报没有对版面设计给予应有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思考,高校校报版面整体水平与其它报纸相比较仍存在相当一段差距.本文试图以阐释"三贴近"所包含的现代传媒理论为基点,在深入分析高校校报的媒介生态环境和版面设计有悖于"三贴近"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校报版面设计符合"三贴近"的理念要求,并就实现"三贴近"的版面设计谈了具体可供操作的方法,旨在对高校校报的具体办报实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飞  王运来 《学术探索》2012,(3):155-159
"教育家办学"的时代命题,意味着对大学校长主体性的省思与叩问,厘析命题基调的概念场,剖析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官场主体性"与"学场主体性",构建一个从"官场主体性"到"学场主体性"的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场域转向的路径,消解其"官场主体性"对"学场主体性"的遮蔽,从而才能建构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主体形象,才能催生出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与实现"教育家办学"的愿景。  相似文献   

17.
上海民族自行车产业研究(1897-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涛 《社会科学》2007,7(11):164-173
本文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和《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年)》等资料为基础,综合其他史料,力图勾勒出近代上海民族自行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外商垄断的市场中破土萌芽、几遭磨难,顽强应对日本同业的倾轧挤压、最终由弱到强、同业连心共同抵制日货回沪的艰难变迁之路。这是在近代中国"西器东渐"历史大背景下,器物文化史研究中经济层面的一项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的“旧巢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 《文史哲》2003,3(4):128-133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篇至痛至哀之文 ,而陈寅恪寄寓其中的历史之感与家国之情均由“旧巢痕”而起 ,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创作“心理原型”。因而 ,对此“旧巢痕”意象加以详细审视和追究 ,似可找到陈氏之诗的根源所在。陈氏之“旧巢痕”一语 ,大致有远、近二源。其远源始于北宋著名诗人苏轼 ,其近源则见诸乃父散原先生 190 1年所作《书感》一诗。而其深层含义 ,则宜解读为那个直接生产了中国旧日世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制度之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述卓  王莹 《社会科学》2006,9(3):172-182
“水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器物之一。特别是当它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文学意象而存在时,便被世世代代的文学作品挖掘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古典到当代的流变,可以观照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的演变,以及人们对生存空间、生存价值和生存的终极意义的无止探求。  相似文献   

20.
朱德发 《齐鲁学刊》2002,1(1):124-129
以工农兵为本位的“人民文学”形态是在历史曲折中形成的 ,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的角色意识经过错位与置换 ,导致“人民文学”的现代人学内涵的失落或潜隐 ,有必要重新勘探与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