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充满着寓意 ,其框架结构和小说的人物、事件所展示的寓意与佛教精神有着相通之处。具体特征表现在主人公对一系列死亡事件的连绵不断的顿悟 ,以及小说中的“大海”、“船长”的象征含意和“船”的寓意中。  相似文献   

2.
莫里森小说人物的命名大多是作者“合目的”的选择,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内涵意义,这些男性名字或充满嘲讽意味,或极具象征意义,或取自《圣经》,并在小说中有所寓意,或通过名字揭露奴隶制罪行。这些男性名字所具有的隐喻生动刻画了小说人物、深化了小说主题,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男权社会的嘲讽。  相似文献   

3.
谁是第十个——论《十个印地安人》的数字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个印第安人》标题中的“第十个”并不是该小说里的印第安女孩普罗迪。从小说之间的互文关系、作者的创作意图、所运用的艺术技巧来看,“第十个”应该是另一篇小说《印地安人搬走了》中的无名印第安男子。  相似文献   

4.
英语小品文标题简练、流畅、寓意十足,它如同美食的招牌,吸引英语读者去品味作者所呈现的饕餮盛宴。运用最佳关联性原则指导英语小品文标题的汉译过程既可以尽量保留原文标题的语言风格,又可以有效地传递原文标题所蕴涵的信息内容,体现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具有双重审美层面,是海明威实践其创作原则的最高成就。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构置象征寓意机制,使小说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有作者对麦卡锡主义的否定,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否定,以及通过“群狮”这一象征物表达对群体力量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白夜》的整体寓意是人是心灵,精神才是人的本质,精神一旦失掉其归宿,必然要四处寻找,上下求索。作品的这一寓意是通过整体性的象征方式得以实现的。具体来说,作品的全部描写内容依仗自己的结构,融铸成一个定向而不定量的象征实体。在这个实体中,既有人物,又有风物。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局部性的象征方式,这些象征细节忠实地服务于作品的整体寓意,揭示了夜郎等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社会原因。象征艺术使作者在作品中创造了双重层次的艺术世界——“现境界”和”他境界”,使作品具有了诗化的倾向,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容量,充分地反映了当今小说创作观念的微妙变化和作者审美情趣的提高。应当说,《白夜》是当代小说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7.
“火”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作者对“火”寄寓了不同的寓意。它是这部小说的一条暗线,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情感发展过程以及简·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结合《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探索分析了曹雪芹为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命名的深刻寓意 ,指出了作者借神话中补天的顽石 ,表现贾宝玉棱角分明 ,不向封建势力妥协的叛逆性格和斗争精神 ,揭示了其假宝玉 -真顽石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9.
如果以现代小说观念考察宋代志怪小说,并与之前的唐及魏晋时期的小说比较,那么可以说,宋代志怪小说是“贫乏”的。文章在查阅、考证现存的历史文献后,统计了宋代志怪小说的种类、数量,分析了宋代志怪小说作者的身份与所处的阶层,得出了宋代志怪小说“兴盛”的结论,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探寻了其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魏韶华 《东方论坛》2006,14(6):43-48
作为一位有着明确文化意识的小说家,老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文化寓意小说。所谓“文化寓意小说”,是指以小说的形式明确传达某种文化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某种明确或较明确的文化指代性,甚至有的人物就是某种文化的代表和符号。这类小说寄寓着老舍对新国民人格的理想,这一人格的核心是办事认真、国家意识和独立精神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创作心理学与叙事学理论,选取小说《多少恨》作为个案,探讨小说中作者的自我意识与读者意识,从而深层次地剖析影响其小说叙事效果的因素。小说《多少恨》中,张爱玲表现出强烈的“读者意识”与难以压抑的“自我意识”,作家“自我意识”的叙述颠覆了其最初宣称的“通俗小说”的许诺。  相似文献   

12.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充满着寓意,其框架结构和小说的人物、事件所展示的寓意与佛教精神有着相通之处.具体特征表现在主人公对一系列死亡事件的连绵不断的顿悟,以及小说中的"大海"、"船长"的象征含意和"船"的寓意中.  相似文献   

13.
《儿女英雄传》的叙述技巧非常出色。其最特别的,是文本中作者频频现身。这种“作者现身”有违小说发展为一个成熟文体之后“作者隐退”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说书人”对作者的指涉以及书中人物对作者及小说本身的评论。这一技巧神似后现代文学中的“元小说”。但是,小说中一次次的“作者现身”,只不过是作者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意在赢得读者对作者的认同;元小说恰恰相反,它是要解构作者权威的。  相似文献   

14.
平民小说作家李永康喜登"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其微型小说集《红樱桃》已列入"最具中学生人气的微型小说名作选"。这本集子显示了作家广阔、雄厚的生活基础,其深刻的寓意性、幽默中展现的荒诞、叙事中带给人们的思考等,都让读者喜悦地看到作者不断吸收西方文学表现手法,尝试叙述主体视角变化所体现的中国优秀微型小说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五号屠场》是一部富于思想又精于艺术的非凡之作,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叙述主体消解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影响着读者对小说的解读,也引导着读者对小说作者的理解。本文拟从叙述者角度解读该小说,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寓意。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为使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者 ,便不顾事实将其“杂记”认定为白话小说 ;沈承庆先生要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小说的作者 ,则将其“杂记”认定为游记。二人都有失偏颇 ,而吴承恩的“杂记”实是志怪传奇 ,与白话小说和游记无关  相似文献   

17.
《啊,拓荒者!》是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描写美国中西部边疆小说中的第一本.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和主题寓意,探讨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伤逝》自问世以来,研究家们不仅对它的时代意义和人物形象等作了深入的研究,连“伤逝”这一标题的含义也都作了阐释。就我所看到的材料来看,几乎一致认为:所谓“伤逝”,就是伤痛地追念已经过去的人或事。如果从字面上看去,这种解释当然不错;但它将作为《伤逝》标题的“伤逝”也这样解释我却不敢苟同。第一,小说确实记叙了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但作者的用意只是让涓生和读者一味地沉溺于“伤痛地追念”中吗?第二,假如仅仅是追念往事,能反映涓生向  相似文献   

19.
徐訏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善于在小说创作中运用暗示艺术,在其部分小说中的标题设置、人物命名、意象选择、景物描写、细节设置上都有明显的体现。暗示艺术的运用,一方面能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促进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让徐訏小说呈现出简约含蓄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20.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上半期美国最为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文学是上最为多产的象征主义大师。他的长篇小说《红字》运用了构思精巧的意象,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小说寓意,令人印象深刻。本文主要从红字“A”、主要人物两方面探讨《红字》中象征手法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