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沈从文的故事意识和小说理念从创作初期就交织纠缠在一起,并在他以后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悖论关系。作为一个"文体家"的定位正体现在沈从文的故事模式及其与小说理念的悖论式的内景中。20世纪30年代成熟期的沈从文往往在小说中自觉而且刻意地营造一种讲故事的语境。对故事语境的自觉,同时体现的是自觉的小说意识。沈从文的创作因此既表现出由故事形态向现代小说模式演化的渐进历程,又表现出对叙事意义的艰难探寻,最终以其对"叙事"的自觉超越了"故事"与"小说"的二分,呈现出某种本体性。审视30到4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一个乡下人是怎样从乡土闯到都市,逐渐在大学体制中变成一个孤独的都市现代人,最后作为一个曾经的"讲故事的人"走向"死亡"的象征性过程。  相似文献   

2.
孤独的言说与无望的救赎--对苏童小说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童小说言说了缥缈时空中个体生命的孤独.作品中孤独意识的彰显既得益于叙事的推进,也有赖于多层次意象体系的建构.作者企图通过困境逃亡、安排伴侣和宗教皈依的途径对孤独的灵魂进行救赎,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作者将生命引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3.
刘恒的小说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意识,他将人类的生存状态概括为无法逃脱的生存困境,人为了生存不断的挣扎,却无法逃脱悲剧命运.欲望中的挣扎、孤独的存在和宿命的死亡是刘恒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命题.刘恒的宿命意识隐含了80年代末期现代性焦虑的时代特征,也是其小说创作中个性化理性自觉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的哥特小说直击人的内心和灵魂,将心理探索与道德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哥特小说日益内在化和心理化,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爱伦·坡超越其所在时代的局限性,揭示了后现代人灵魂崩溃的全过程:来自灵魂的恐惧致使人精神极度孤独和异化,一旦自我与超我的冲突达到顶峰必将走向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的“孤独者”形象特质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形成了一个“孤独者”形象群。在启蒙的时代里,孤独是他们的存在条件,也是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以独特的“恶”的精神相向正在死去的时代,也相向难以容身的自己,始终以孤独的身姿显示了绝不苟活的启蒙者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威廉·威尔逊>是爱伦·坡的一篇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爱伦·坡使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威廉·威尔逊善恶两方面的性格特征,在故事中最终恶的一面战胜了善的一面.用人格结构的理论对威廉·威尔逊的两重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可以管窥爱伦·坡的悲观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犹太性是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含义和价值,而流浪是犹太人生活中永恒的特征也是犹太文化的标志之一。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小说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小说的人物大多数经历是精神上的流浪。小说中的人物通过精神的流浪,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自我,以期找到心灵的归宿,实现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它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战争恐惧的感悟与理解、死亡的抉择、孤独的守望与无声的反抗之中。它通过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离开学校,在纽约闯荡三天中的精神痛苦和心理矛盾表达出了塞林格个人的悲观意识和他自身处境的困惑与迷惘,并对小说主人公的执迷与心理困境充满了悲悯与同情。  相似文献   

9.
楚荷的长篇小说《工厂工会》是一部别样的成长小说:首先它讲述了主人公从“孙猴子”成长为“孙政委”的故事,具有一般成长小说的共性;其次它讲述的是一个底层企业工人的成长故事,在题材上有别于其它常见的成长小说,而这种特别源自作家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和丰富的底层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孤独者>有着极为丰赡的蕴含.该文从<孤独者>讲述了谁的故事,孤独者的形成过程与原因,以及孤独者的结局三个方面,对<孤独者>进行重读.文章认为,<孤独者>讲述了魏连殳、"我"以及魏连殳祖母的故事,而又统一于鲁迅的生命体验之中,孤独者的形成来自于社会的压迫,更与庸众有着复杂的纠缠,而包括魏连殳和"我"在内的孤独者,都是在孤独中反抗以至于绝望的知识分子,"我"最后对"受伤的狼"的嗥叫声的确认,标志着"我"会继续魏连殳未竟的反抗绝望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爱伦·坡的代表作《厄舍屋的倒塌》为例 ,着重探讨了作家所使用的效果统一技巧。并讨论了坡如何使用激起读者情感的叙述技巧 ,将作者的感受传达给读者 ,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初,爱伦.坡便开始了其在中国的文学旅行,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时期对坡的接受以改革开放为地标,无论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突破,但是,总体看来,国内的爱伦.坡批评在方法论、研究视角以及历史文化意识上均明显滞后,具体存在三类问题:一是见树不见林,缺乏"整体细读"观念;二是建立在"印象主义"价值评判基础之上的主观臆断;三是观念陈旧,机械套用文类规约。本文还通过简要对比国内外爱伦.坡批评实践指出,坡在当下中国的接受过程中最为凸出的弊病在于"认知的缺失",也即过多关注"诗艺"层面上的研究而很少从社会学批评的视角去考察爱伦.坡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多重认知信息。  相似文献   

13.
以波纳帕特精神传记分析法为基础,运用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并结合作家生平对《丽姬亚》(1838)进行解读,探讨文中女性角色及其在爱伦·坡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丽姬亚是作者生命中三个重要女性——母亲、初恋及养母的理想化身,《丽姬亚》是作者构建的一个属于自己的"白日梦",表现了作者对梦幻女性复活的强烈渴望,挑战了现实中的伦理禁忌。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恐怖小说闻名于世,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探究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显著的风格手法和思想主题,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创作动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恐怖小说创作受到了欧美哥特文学传统的影响,二是受到了其自身创作理念的支配,而最为重要的,爱伦.坡是以恐怖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彰显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爱伦·坡是推理侦探小说的鼻祖。他尽管只创作了六篇推理侦探小说,可它们却有独创性,成为侦探小说经典写作范式。在侦探小说里玩游戏是坡的一大创造;小说里,最大的游戏玩家自然是侦探杜宾,他耍尽了花招,牢牢地吸引住读者,让人爱不释手。这实际上是坡的写作天才和智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文坛上,梅娘作为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以其深蕴孤独的情绪塑造了一批蕴涵着孤独意识并向社会抗争的觉醒女性。这里以梅娘小说的创作文本为基础,分别从浅层的情感孤独和深层的思想孤独两个层面就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析,以展示40年代社会女性特有的深沉孤独苦闷和她们与家庭及社会产生的激烈冲突,并试图通过对梅娘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外文化心理建构、沦陷区特殊社会氛围三方面的剖析揭示梅娘孤独意识形成的社会基因,进而透视其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进步作家对知识女性群体命运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独步女性社会心理前沿的思想超前和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17.
波德莱尔因其批评才力和感受力被称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批评家之一。波德莱尔所持的美学观点,深受爱伦·坡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波德莱尔认同坡的美学观点。但他对艺术自主性、灵感理论、美等问题持有自己的理解。与坡的美学观相比,既有认同之处,也不乏修正延伸。  相似文献   

18.
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斯普特尼克恋人》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小说因象征性特色而显得玄妙、丰富。最为常见的象征性事件是现代科技、现代媒体和现代消费;具有象征色彩的人物是菲尔迪纳德和矗立于罗得岛广场正中、被穿刺而死的英雄铜像;梦意象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外国音乐是小说人物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欧美文学作品成为小说人物孤独、自由的象征;动植物意象、带有隐喻特征的魔幻元素也常常被植入小说中。  相似文献   

19.
怪诞手法在美国文学中极为常见。处于不同时代的三位作家爱伦.坡、麦尔维尔和安德森均娴熟地使用了怪诞描写,且各具特色。爱伦.坡着力塑造一个怪诞与恐怖交织的畸形世界,麦尔维尔用怪诞手法来凸现人类理性的有限和人性的复杂,安德森笔下的怪诞人物则是集"扭曲"与"甜美"为一身、在工业化进程中无所适从的梦想者。这三位作家通过怪诞描写,深入地剖析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探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两个世纪以来的众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美国作家爱伦·坡关于恐怖心理的经典作品,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罗德瑞克和玛德琳,作为双胞胎他们外表相似,性格却截然不同。文章主要结合作家生平及其对于宇宙和生死的观念,运用二元对立观点和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症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罗德瑞克这一角色的性格复杂性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