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破解。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我们认为应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破解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平衡,以及创新不充分、改革不充分、开放不充分等问题,进而破解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2035年我国发展目标之一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空间理论视角而言,空间不平等是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梗阻,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异空间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类社会问题。空间正义是其追求目标,在地理空间上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多维空间的层面上实现文化权益、文化权利等软性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设计而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有效衔接,应包含多元供给体系、城市地区的质量提升压力、农村地区的区域补偿动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四个支撑要素,进而推进缩小空间不平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从实践路向来看,可以通过空间结构融合和空间形态融合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当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不平衡不充分,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经济优先、部分先富及改革与发展的不到位等因素.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开放的,我们一定要避免"拉美陷阱"等歧途,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与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福建省通过推动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在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但两者差距仍然明显。为缩小差距,统筹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推动公共产品供给的合理化,福建省应结合区域特点、产业特色构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模式,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模式和市场机制诱导发展模式以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公平供给。  相似文献   

5.
《老友》2013,(11):40-40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 。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机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巳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但同时,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仍面临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卫生投入机制不健全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协同视域下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极度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农民要求,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文章从协同理论的视角来解释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选择标准,认为最优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选择和主体边界的确定取决于公共产品的性质。通过研究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的非线性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来实现组织智慧和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系统建构,从而达到明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一直是我国处理城乡关系进程的主线。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依次经历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三个阶段。目前,城乡一体化正处在第四个阶段即城乡共同富裕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抓手,着力解决城乡收入依然差距大、城乡保障待遇差距明显、城乡营商环境不统一以及城乡公平、正义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经济法对城乡市场进行适度干预,统筹城乡资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为城乡共同富裕阶段提供法治保障和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9.
当前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标准属于与基本需求相联系的绝对贫困标准。2020年后的中国贫困总体上表现为相对贫困,即收入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收入与中位数收入的低收入贫困,但也有其他表现形式的贫困:如以“困”为显著特征的特殊群体贫困、刚性支出或不合理支出过量的支出性贫困、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城乡流动性贫困、受风险冲击产生的暂时性贫困,以及区域不平衡的发展型贫困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贫困的产生既有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亦有发展不平衡的症结,甚至兼而有之。基于此,反贫困的公共政策应遵循加强能力建设、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护等路径,从而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基础福利覆盖、发展条件和环境、就业机会、风险防范和兜底保障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区不平衡发展问题由来已久并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国家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以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基于静态指标角度、多重视域分析我国区域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对中、东、西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地质灾害分布、区域基础设施水平、人口教育水平与科技创新力六个方面的不平衡问题进行量化并对比分析,发现三大区域之间不平衡发展的现象仍较为突出,未来应合理控制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将"区域间协同互补"与"区域内自我提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目前陕西农村职业教育供给虽已初成体系,但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供给渠道不完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应从供给渠道、保障体系、资源配置和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改进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文章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现状,探析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平衡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不平等问题的体制根源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的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为身份和权利的不平等 ,以及等级制度和特权现象的延续。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差序格局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体现计划控制原则的各种具体体制直接导致了社会成员间权利的不平等 ,某些法律法规中的不平等规定又使身份和权利不平等得以巩固和强化。解决这些不平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拆除计划体制的樊篱 ,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各项新体制 ,完善法律 ,使权利平等有可靠的保障。同时 ,也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全面理解共同富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共同富裕宏观监测和微观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2—2021年山东省共同富裕实现程度和居民主观感受。结果表明,山东共同富裕稳步推进,物质富裕、公共服务均等、精神富足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但收入分配不均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从统筹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城乡要素融合、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强文化与生态供给五个角度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约束。基于对我国新时期发展阶段转变与攻关期的时代特征的科学研判,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了七个方面的重大部署,明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纲领和路线图,为新时期"三农"工作尤其是"农业农村如何优先发展"提供了根本依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对当前社会发展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判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于提高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发掘和民生改善,让广大农民获得感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通过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环境保障,努力实现不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结果均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城乡协调、区际交互、产业关联、文化冲突、秩序重构等多重内涵,是涵盖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和乡村文明等多维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全面振兴,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政策顶层设计、转变发展理念、高效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等方面开展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藉此,江西农业大学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办,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处、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编辑部、江西现代农业及其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携手承办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峰论坛,并得到了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农业厅等部门的支持。论坛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等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依托城乡共融发展理论,结合国内外乡村治理与城乡协调发展实践,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农村农业发展新思路,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城乡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当代化的重要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告别早期泛分工论视域下的城乡对立观,从产业分工、劳动力空间流动、社会关系与社会基础服务体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等视域,迈向了一种以生产方式同质化运动为基础的城乡不平衡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了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视角,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源与矛盾运动机制的历史科学分析,从大工业发展与城乡"对立"现象的内在关系、工农业实现更高阶段的融合以及土地国有化的历史必然性等角度,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告别城乡不平衡发展状态迈向城乡有机融合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延边州的状况表明,区域发展不平衡引发这一地区人力和物力的严重外流,造成了产业发展乏力、乡镇空巢化、土地城市化、教育和文化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也影响了国家为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内陆边疆地区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取得理想的效果,更阻碍了内陆边疆地区的健康和谐发展。形成这些后果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形成的国内"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区域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强大的市场机制的力量,远远超过试图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政府机制的力度,从而改变不了各种资源"边缘→中心"的流向结构,使得在这些地方很难实现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因此,如何去缓解这样的资源流向,如何去充分启动市场机制是促进内陆及边疆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也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语境中动态演进并持续深化的。在社会流动进程中,城乡要素配置失衡、乡村社会共同体解体、治理机制碎片化等关键问题亟须解决。推动新发展阶段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能恢复乡村社会的公共生态价值,也能改善城乡之间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新时代乡村治理创新要推动整体协调治理,实现村级治理范式的“嵌入性整合”,突破治理机制碎片化困境;要鼓励动态平衡发展,健全城乡要素互动的“联动性发展”机制,激活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要提升思想价值意识,通过“公共性赋能”强化村域自治,保障村落集体利益的多元供给,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在公民生存、发展、受教育、社会公平、法治保障以及环境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保障理论体系与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保障道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权保障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以人权指标作为人权保障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结合国外的有益经验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化完善中国的人权保障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权,确保每一个人都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吴常宝 《金陵瞭望》2007,(20):65-66
江宁区湖熟镇党委、政府从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着手,抢抓机遇,以建设法治合格镇为载体,着力打造适应区域发展的法治环境和服务环境,解决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镇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