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通过对战国时期《楚辞》以及楚地出土战国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发现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论文分析了它们在使用频率、称数、句法功能以及谦敬功能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代县方言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主要从语言事实出发,对代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作一概要说明,并对其中涉及的某些现象、用法作一初步分析、探讨。代县方言的人称代词同山西其他方言代词相比,更具特色并呈多样化形式,尤其是第一人称更是复杂多样,很值得探讨。本文包括四个部分:一、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主要列举代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各种形式;二、人称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主要介绍代县方言人称代词最基本的意义用法,通过与普通话相应人称代词作比,力求基本绘出代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全貌;三、人称代词的特殊语用现象,对代县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包括虚指、转指、名指用法,人称代词“人家”的多指化,作了初步的归纳、概括和分析;四、代县人称代词的历时探讨,从历时的角度,追溯历史,收集近代汉语文献资料,试图理出代县方言某些人称代词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3.
兰州方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方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除“他”和“他们”以外,还有“那”和“那们”等等独特形式。“他”、“那”单用时,具有文体色彩;“他”“那”并用时,起区别对比作用;“他”“那”还可以与其他人称代词、名词连用,有强调和概括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与普通话相比,铜川方言在语法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能够重叠,动词不能重叠,而量词重叠以后又可表示计量方式。在铜川方言中,代词的构成成分和使用方法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人称代词可以通过声调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单复数的语法意义。在被动句中,铜川方言不是用“被”而是通过“拿”和“叫”引进动作的施事者的,而“下”、“没”和“干”在铜川方言中的独特意义和作用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甘肃陇西方言中“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量词。普通话中量词"个"的泛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个"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个"在方言中仍然保持着一些特有功能。本文基于目前"个"在普通话中的研究现状,对"个"字在陇西方言中的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个"在陇西方言中同普通话中的用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个"在陇西方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用法,即充当指示代词标记以及结构助词功能。  相似文献   

6.
清代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聊斋俚曲集》中出现了合音式疑问代词“嗄”,偶又写作“煞”,用来询问人、事物及事因等,其功能主要有询问、虚指、任指和反诘。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反诘用法的疑问代词“嗄(煞)”具有多种句法和语义功能:表示纯粹的否定;否定兼虚指;否定兼任指。而且语境不同,反诘用法的疑问代词“嗄(煞)”表现出的说话人的情感、态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称数三个方面对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朕”进行具体的讨论和研究,以考察它们在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眉县方言的“AA(子)”式名词有小称作用,人民币面值有“数量数量”重叠式,两相关的单音节形容词AB可以重叠为“ABAB"式;眉县方言的个别名词后缀与普通话的“子、儿、头”等后缀及名词构造法不尽相同,眉县第五村一带有子变韵等特殊形式.眉县方言的人称代词单数形式“他”受到“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也读作上声调,指示代词“兀”受到“这、那”两个去声字的感染也读作去声调.普通话的“了1”和“了2”在眉县境内秦陇片方言的读音是:“了1”读作.liau,“了2”读作.lia,以“了2”的使用频率为高;表示判断的语句里,眉县城关等多数地区以句末有虚化了的“一个”为标志,第五村以“一开”为标志.  相似文献   

9.
宜宾方言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方言属西南官话灌赤片下的岷江小片,其指示代词“恁个”“弄个”具有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殊性。首先,通过对指 示代词“恁个”“弄个”共时和历时情况的考察,可知“恁个”“弄个”在除宜宾方言外的多个方言里存在,但其用法有差异;其次, “恁个”应是中古汉语指示代词“恁”的口语化形式,且早期的用法并不明确;再次,宜宾方言中“弄个”的产生应与“恁个”有关, 应是分化了早期“恁个”的用法;最后,通过对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的研究,可见宜宾方言指示代词系统中有古汉语指示代词 成分的残留。  相似文献   

10.
在青海汉语方言中,有些代词的指代能力极强,没有明确的分工,词义极为复杂,语法功能灵活,形成了特殊的“万能代词”现象。文章对西宁地区的“那个”、循化及同仁地区的“什么”、门源地区的“啥子”三个代词从词义和语法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辽北方言“嗯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具有不同于普通话叹词“嗯”的用法,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与同类别的“嗯哪”等“嗯X”系列族词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嗯呢”其语义表示应答,句法功能上主要充当独立句或独立语,有时在句中活用为谓语和定语,语用功能主要是维持会话伦次和接管话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黄冈方言疑问代词分为“哪”“么1”“么2 ”“几”四组 ,对其形式和语法功能加以描写和归纳 ,试图廓清黄冈方言疑问代词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3.
“是”字在西汉以前的语言中不是一个成熟的系词,而最初只是一个指示代词。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是”字作为指示代词的指示,称代作用逐步减弱,进而具有了系词功能。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系词。这一发展过程在东汉人王充的《论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相似文献   

14.
衡山方言的人称代词用变调的形式直接领属亲属称谓名词,这种形式应该不是“屈折变调”。通过对衡山方言人称代词领格变调现象中音义互动关系的描写和分析,可以得出衡山方言人称代词领格变调的实质是“人称代词”与“屋”(义为“家”)发生语流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语域     
语域(register)是指具有某种具体用途的语言变体(variety),它与社会或区域方言(dialect)相对。在一个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里,不同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等社会因素也存在语言的变体,这就叫做“社会方言”(sociolect);而同一个言语社区里的每一个人说话也不一样,这种个人变体叫做“个人方言”(idolect),而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的语言也不同,这种言语变体就叫做“语域”(register),有时也叫做“风格”(style)。  相似文献   

16.
丹江方言中有一些很有特点的多重重叠现象。结合其他方言可以看出,多重重叠不仅具有“调量”功能,而且具有主观“强调”或“夸张”的功能,应该也是汉语主观量的表达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人称代词虽历经变化,却很少有人称代词既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作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本文就古汉语中“伊”字做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进行统计,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指出“伊”有作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及“伊”字作人称代词时的移情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从佛经材料看中古汉语人己代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人称代词,根据说话者对涉及到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区分,形成各自相对又彼此相关的两组。一是三身身代词,这是从说话人(第一人称)、对话人(第二人称)、交谈双方之外的人(第三人称)这一角度区分而形成的;另一组是人已代词,这是从话题所强调的中心人物(己称,如“自己”)和非话题强凋的人物(旁称,如“人家、别人”)这一角度区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异"与"同"辨--翻译的文化观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与“同”是翻译实践与研究涉及的一对基本概念。不可译往往源于“异”,而可译则基于“同”。与之相关,持不可译论者强调“异”,持可译论者则着眼于“同”。异与同的对立统一深刻地展现了与翻译相关的方方面面。通过“异”之概念的界定,可展示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揭示出翻译的跨文化本质;在翻译活动中,面对“异”与“同”之间的矛盾,文化立场的表达、翻译文本的文化重构和“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取舍构成了翻译主体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祖堂集》中大量出现的人称代词准前缀“是”,在此后具有南方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中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历时链条,直至今天的吴语中仍有所保留。因此近代汉语准前缀“是”属南方方言成分,可应用于鉴别近代汉语白话文献的方言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