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出发,分析了”不如”句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进而分析了“不如”句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认为其语义结构为“起事·关系·止事·补事”,由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动补结构)”,语用结构为“结构话题·述题(参照系·尾焦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V满”结构的情状(situation)类型对其句式选择有一定限制作用。“V满”结构既可以表达完结类事件(accomplishment)又可以表达状态(state),这一语义特点使其成为一类特殊的动结式结构,具体表现为既能进入一般动结式所构成的句式,还可以进入存在句句式,并且部分“V满”句出现主宾互易现象。此外,“V满”结构在句式选择上表现出的特点,除了有语义方面的限制作用外,与语用、认知等因素也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重动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有特点的句式。在进行语义层面分析时 ,发现它的两个动词短语 (即动宾短语 (VO)和动补短语 (VC) )在语义表达上是不平等的。其中 ,“VC”动补短语是重动句语义表达的中心 ,“VO”动宾短语则只是表达“VC”的预设背景 ,但同时也发现“VO”对“VC”在语义表达上存在着制约关系 ,“VO”所表达的预期常量直接制约“VC”所表达的结果、状态 ,决定重动句在语义表达上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4.
兰盖克 ( Langacker)认为 :“语法本质上是各种各样约定俗成的符号序列 ,它们对应于各自的语义结构。”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 ,包括 :谓语表自动性、表主语性质、表主语的某一经常显露的特征、表主语的性能、表主语处于某一状态之中 ;同中动结构相对应的被动结构在语义上的区别 ,表明被动意义的中动句之否定式与其相应的被动句之否定式通常存在含义方面的差异。在使用这样两种结构的句子时 ,应当考虑意义表达的需要 ,选用适当的句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标记理论详细分析描写了重动句的句法结构,定义了“无标记”重动句和“有标记”重动句两大类。“无标记”重动句即“V1O+V2P”结构式,有标记重动句包括“V1OV2得P”式,“V1OV2到P”式,“V1OV2了P”式,“V1OV2了个P”式、“零补语V1OV2得”式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动补格受事宾语句的概念、范围加以界定,对李临定、赫琳关于动补格受事宾语句的类型划分持有异议,提出把动补格受事宾语句划分为六种语义类别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论先秦汉语于字被动句中"于"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于”字被动句 ,语言学界一般认为“于”字是被动的标志 ,是表被动的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比附西方语言的结果 ,与汉语自身实际不符。先秦汉语的“于”字并不承载被动的信息 ,也并非是被动的标志 ,“于”字既可以引入施事者也可以引入受事者 ,还可以不用“于”字直接引入施事者。“于”的介入使原有的动宾结构变成动补结构 ,从而强化了原有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内部被动句”和“外部被动句”概念并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被动句的历史溯源;“V NP Prep”动词习语的结构分析;“内部被动句”和“外部被动句”转换的特点;被动转换的语义限制。最后强调“内部被动句”和“外部被动句”是英语被动转换中比较独特的现象,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0.
语言之间的搭配受一定语义特征的制约。出现在“动词 来 /去”表实指趋向动补结构中的动词 ,在语义特征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考察宾语在“动词 来 /去”动补结构中的位置、语义性质、语用差异及对动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把字句和主动宾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两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句法方面,两句式结构成分的位序不同、介词“把”的有无不同、结构功能不同;在语义方面,两句式突显的关系不同、语义重心不同、动补结构表示的因果关系不同;在语用方面,两句式的焦点不同、视点不同、对NP2的指称性要求不同、出现的语境不同。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汉语语义结构中“工具”的性质和工具动词※本文是山东省九五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动核结构中动名语义关系研究》之一节,写作中得到范晓教授指教。陈昌来一1.1汉语语法学史上较早讨论到“工具”的当是吕叔湘先生,吕叔湘(1990)在讨论凭借补词时认为它是“代...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句首受事话题的语篇关联及其认知动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者们普遍认为小句话题具有语篇功能.以往的研究由于没有把话题分类因素考虑在内,对话题语篇功能的阐释难以具体、深入.探讨汉语名词短语句首受事话题的语篇关联发现,受事话题的典型语篇关联方式是双侧关联.与受事话题关联的语境句出现在话题结构左侧的频率大于出现在其右侧的频率,且关联语境句的出现频率在靠近话题结构的位置上较高,在远离话题结构的位置上则较低.从认知角度,受事话题的语篇关联折射了心理表征文本中话题概念节点和与其语义相关概念节点之间激活产生扩散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学界普遍认为,“V着”和“V了”静态存在句可以互换使用,而通过对“V着”“V了”静态存在句语境的考察,认为“V着”和“V了”句是不同的句子,“V着”句侧重描述预设场景,“V了”句侧重描述变化场景,在动态的篇章中,“V着”“V了”句基本不能互换使用。运用广义结果体和狭义结果体理论,分析认为“V着”句属于典型的广义结果体,“V了”句和典型的狭义结果体具有高度相似性,可以大致将其归入狭义结果体。  相似文献   

15.
学界以往的中动句研究深化了对于这种结构的认识,但是对如何界定中动结构并无统一的认识,对于中动句的谓语动词是否及物也存在争议。实际上及物与否不能作为判断动词能否构成合法中动结构的标准,对中动动词性质的判断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来分别进行;中动动词既可以是及物性的,又可以是不及物的;经过了语法化的过程,中动动词形成了“间及物性”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性是中动结构语义关系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尝试基于语料库、用英汉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中动结构判定标准,即“附加语语义指向”标准,从大量“起来”句的语料中遴选出合格的中动句,从而为建立小型汉语中动结构语料库和英汉中动结构对比研究做进一步的分析做好准备。该标准不仅操作性更强,而且从三类修饰语的修饰区间关系来看,原型中动结构和次原型中动结构还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将学界目前争议较大的“听/看/想/说起来”界定为次原型中动结构,并提供了理据。  相似文献   

17.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甲骨卜辞中常见的“动词+有+名词”(V有N)结构,以前很少讨论。本文试图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V有N”式(一些特殊现象除外)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V有N”是个动补式的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19.
从词义、句法位置、重新分析三个方面对“为”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为”的语法化是“为动”双宾语句消失的主要原因。动词“为”在词义泛化的基础上,由于句法位置和组合功能的变化而最终失去其原来的动词意义和在句子的核心谓词地位,虚化成表引进服务对象的介词,从而导致其双宾语结构的消失,形成新的“介·宾·动”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现代汉语使动句中,使动词的前、中、后常常要出现不同的完句成分.有些使动句由于使动词语义特点的限制,必须依附一定的完句成分句式才能成立;还有些完句成分在句中主要起体现交际者对致使事件的主观态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