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式的社会正义,它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始终强调把社会公平正义放在首位,是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凝结了全体中国人民追求社会正义的价值诉求,体现了社会正义的公平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的集中体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提升社会正义的必由之路,能够从物质基础、主体力量、制度保障等多个维度为社会正义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实践证明,共同富裕不仅从现实层面纾解了传统正义理论的实践困境,也有效缓解着新发展阶段的正义难题,更为世界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义意蕴。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配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分配公平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追求自由与平等是其分配的价值基础。社会分配公平不是平均分配,也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分配,而更应包括非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要实现社会分配公平主要是依靠制度的正义创设与安排。  相似文献   

3.
《哥达纲领批判》中蕴含丰富的公平分配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拉萨尔机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公平表象掩盖分配不公的真相。马克思通过批判脱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揭示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制度基础;通过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具有空想性,揭示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做到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公平分配的科学前提;通过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坚持改革的渐进性和发展性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公平分配的执着追求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4.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构建了战时财政、功能性财政、公共财政、现代财政等财政型态,全力践行让人民富裕的财政主张和举措。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建设探索经验证明,在公平与效率的逻辑下,现代财政制度是实现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的最优制度选择。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继续发挥现代财政的基础和支柱作用,依靠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与实现公平合理分配来迈向共同富裕。现代财政制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分配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沿着有效市场机制和有为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的路径,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构建合理分配格局中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块基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得正义"作为一种原初的分配正义具有必要性,但也具有天然的局限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分配正义价值,体现为与需求原则、平等原则和共享原则相联系的"底线正义"。坚持社会救助制度的底线正义价值,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需要将追求效率与追求公平内在地结合起来,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形成一种必要的张力.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要体现在再次分配的政策安排中,更应该落实在初次分配的制度实践中,初次分配的公平合理对于将不可避免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更为优先和直接.效率是经济正义,公平则是社会正义,强调效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就是要实现经济正义和社会正义的趋同.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才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政策目标取向,除了追求增长,即效率之外,最受关切的就是公平,以避免财富及收入分配的过大差距和极度分化。共同富裕的核心不是以分配手段为主的“均贫富”,而是“共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共同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硬道理;市场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共同富裕本质上也是国家竞争力问题,只有国际竞争力强大的国家,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而人民富裕内涵着国家竞争力的灵魂和实力;共同富裕水平较高的国家,就会具有更强的国家竞争力,国家发达强盛是共同富裕之筋骨,人民共同富裕是国家强盛之根源。共同富裕并非所有人追求拥有均等份额的财富,本质是所有人的能力实现和选择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丛林法则下的原始市场经济可以自发达到的目标,而是人类发展所创造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建构性发展目标,须以一定的经济伦理为基础和导向,只有这样的社会才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共同富裕首要是共同创造,更多的创造者可以使共同富裕更具可能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一切财富创造潜能,个人致富有理、集体致富有益、社会致富有道,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依托。  相似文献   

8.
我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与分配公平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在理论和政策指导上,有关“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提法,中央进行了调整,反映了对该问题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有效实现公平和正义,既要重视效率,当前更要重视收入分配关系上的公平。公平和效率并重,实现两者的统一,是缓解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先天地包含着对社会正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道德谴责,为未来共同富裕社会确立起正义的内在规定。我国的改革开放将公平正义的道德追求与市场竞争进行有机结合,为共同富裕引入有序竞争机制,开创了我国共同富裕的新境界。目前我国的共同富裕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严谨、细致的调查研究保证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需要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要在保障公民合法的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实现财富的公平合理分配,需要实现人们的精神富裕和正义品格的提升,需要建设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富裕。  相似文献   

10.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依然明显,即提高效率是"注重公平"和"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则是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提高效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最大公平的阶梯.  相似文献   

11.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依然明显,即提高效率是"注重公平"和"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则是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提高效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最大公平的阶梯。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的要义是发展起来之后的共享,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两极分化,也不是过度福利化。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需循序渐进推进。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共同富裕。因此,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动态原则、共享原则、过程与结果原则和分布均等化原则,从发展性、差距性、共享性、机会均等、社会流动性以及精神共同富裕六个维度展开。该指标体系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时,预测各具体指标数值将趋向改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关于社会公平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共同富裕构成了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本质要求,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所决定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础。效率和公平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本特点。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只有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和协调,才能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和协调,是我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公平与效率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的两大准则 ,作为税收原则 ,已得到经济学界的一致认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分配活动必须遵循公平与效率两大原则 ,而这两大原则是通过税收(作为经济杠杆 )调节经济运行与社会产品分配得以具体贯彻的。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公平、效率两大税收原则及体现这两大原则的税收调节机制 ,探求实现公平与效率税收调节机制的演进规律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将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 ,既符合邓小平的一贯思想 ,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两大目标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劳动正义即劳动者得其应得,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其他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能力获致正义是劳动人民主体地位平等的体现;劳动交换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劳动过程正义是发展生产力和解放人自身的统一;劳动成果分配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从劳动正义理论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成为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财富的对象性本质、社会性本质和主体性本质的三重规定中内含着财富本质的最高规定,即"社会个人"之"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从社会个人的规定理解财富的社会共享性和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从自由个性的规定理解财富的主体性自由和三次分配,需要我们从"补充形式"和"自愿行为"这两个基本定位入手,一方面正确把握三次分配同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关系,明确现阶段第三次分配只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而绝非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流分配方式;另一方面正确认识第三次分配中3种不同层次的自愿行为(基于现实功利、自我实现、自由实现的自愿行为)及其历史意义。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既是马克思财富哲学的理论旨归,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它最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从财富的本质出发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哲学意蕴,为我们正确理解现阶段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的历史性质与社会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合理调整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收入差距幅度太大,必须合理调整分配格局,因为它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20.
分配正义是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焦点,也是中国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配正义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配过程中实行的原则。当今时代要求把公正具体到初次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借鉴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约翰.罗默的机会平等、个人努力以及兼顾社会最不利群体的利益等分配正义理念,我们在初次分配领域体现公平价值取向,就必须践行机会平等原则、应得原则和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