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轼在文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开创,这种拓新精神同样体现在他对咏物词的创作中。苏轼的咏物词在继承传统之外,还将自己的身世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注入其中,开创了咏物词的新局面,不仅丰富了咏物词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初阳羡宗主陈维崧的咏物词数量较多,且形成独特风格,在咏物词史上有所开拓.在理论倾向上,陈维崧推崇豪放风格和比兴寄托手法;在创作上,陈维崧兼具多种风格,而以小令体制创作的豪放风格咏物词为其胜场所在.这和他率性为词、无心寄托的创作态度有关,但也直接导致其咏物词沉郁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同时代文人中创作咏物词最多的一人。他冲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第一个在咏物词中抒写政治、身世和性格,开拓了词的意境.为后世提供了咏物词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4.
咏物词是唐宋词中的一种重要创作类型,前人对于咏物词的发展兴盛往往存在着一些先人为主的观念,认为咏物词是南宋词人的专利。但通过对唐五代词进行详尽的考察,我们发现唐五代咏物词数量其实相当可观,尤其是敦煌民间咏物词,在题材内容、创作机制、情志内涵和审美风范方面均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咏物词是史达祖最主要的创作题材,在历代评论中多与周邦彦、姜夔咏物词相提并论。与周姜二家相比,梅溪咏物词代表着南宋咏物词风,在情物关系上有意寄情于物,但不如白石高远邃深;形神关系上“尽态极妍”胜过周姜,却只限于清真使用的神似途径;创作姿态上继承清真精心安排之法,却不似白石神韵天然,不留痕迹。在宋词咏物中,处于从清真到白石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6.
咏物词是唐宋词中的一种重要创作类型,前人对于咏物词的发展兴盛往往存在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咏物词是南宋词人的专利。但通过对唐五代词进行详尽的考察,我们发现唐五代咏物词数量其实相当可观,尤其是敦煌民间咏物词,在题材内容、创作机制、情志内涵和审美风范方面均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咏物之作自古有之 ,在北宋词人周邦彦以词咏物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基础上 ,南宋词人姜夔独辟蹊径 ,自成一家 ,其咏物词在意境创造、结构安排、创作风格和运用典故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 ,将咏物词的创作推向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8.
宋代宗室词人赵长卿有词339首,在《全宋词》当中数量位居第5。词学专家许伯卿先生认为赵长卿词没有谈论的价值,学者夏玲女士在总体上也忽视赵长卿词的寄托。其实赵长卿词特别是咏物词有谈论的价值,不但有寄托,而且寄托着一种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沉的沧桑感慨,并且两者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因此值得深入研究。南渡宗室词人赵长卿在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倾向于主战派。赵长卿词寄托的写法是受“东坡词”影响,而寄托最突出的,是他的咏梅词,其中《探春令·赏梅十首》达到高峰,咏物拟人混为一体,寄托了历尽艰辛而不屈不挠的国家精神和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9.
易安词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创作现象,即其细腻幽深的情感内容多数是以咏物词为载体的,且词人在咏物题材的选择上,对花木意象情有独钟。易安咏物词"终日向人蕴藉"的,是一生痴情所带来的伤情和词人以花自咏自标的品格与风韵。其咏物词作成为了词人命运和情感的一种投射。所咏花木在词人笔下达到了两个合一:即物与词人命运合一,物与词人情怀合一。词人无限身世之感和曲折情怀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0.
咏物词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含蓄、委婉、朦胧、隽永的风格和盎然的意趣,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对苏轼咏物词咏物对象的情感化审美特征的分析,总结出苏轼咏物词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形神兼备,富有寄托。苏轼对咏物词审美领域的开拓之功,形成了咏物词的发展特眨-对后世咏物词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南宋词坛较早大量写作咏物词的词人,姜夔对咏物词倾注了浓郁的深情与毕生的心血。本文将姜夔的咏物词作置于咏物词的发展流变中加以考察。姜夔在词作中融入江湖漂零之感、对失落恋情的追忆之思、对国事衰微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其咏物词作较之前人有了新的特质。姜夔咏物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立意深远、含蓄蕴藉;字琢句炼、音节谐婉;虚处落笔、追求神似;幽韵冷香、清虚淡雅。姜夔的咏物词受到后代词人的激赏,并为南宋遗民词人树立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唐文人中,刘禹锡的士大夫情怀是很突出的,因而其诗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同样影响了他的词创作。政治生涯的受挫,使得作者选择了词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他的词表达了贬谪生涯的感受和思考,也充溢着对人生事物的哲理化思考。作者虽然明确提出依曲拍为句的词创作理念,但其创作实践依然还是以齐言为主,韵律上也和近体诗创作相类似。这些因素使其词有着明显的诗化倾向,但这并不是词人在词创作上的新探索,而是与他的士大夫情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金词融会北宋词风的过程中,遗山以其在文坛上的领袖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词和北宋词的交融是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农业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文化的交融,遗山以其极高的词创作成就而成为这两种文化交叉点上的佼佼者。遗山推崇苏、辛,词风豪放,对元词的发展走向很有影响。在沟通宋、金词以及在金、元词的延续上,遗山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遗山还是在具体词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词创作的金代最重要的词人,其词体制完备;词中尊杜,极善融化唐诗;其词又有明显的“史”意识影响的痕迹;金、元之际文人歌酒狎妓之风在其词中时有反映;清代词论对其词毁誉不一。凡此种种,都体现了遗山词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都有名气。他的诗、词创作既都具有多元化风格的一面,又有诗多纪实词多言情不同的一面。陈与义诗词互动首先体现在简斋词题材立意的诗化和创作技巧的诗化,这些是诗歌对词的影响和渗透;其次体现在简斋词对简斋诗流丽特点的影响以及简斋诗句化用词句等方面,这些是词对诗歌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5.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频频以"味"论词,"味"是其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陈廷焯将传统的"诗味"论移植到词论中,强调作词必须"含蓄蕴藉",同时进一步提出"厚味"的美学主张,对词体的美学品格作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规定。深入考察陈廷焯的"词味"论,对准确把握其词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况周颐晚年将毕生所刻词集删定为《蕙风词》两卷,去取精审,仅存词123首。此举不单是选萃旧作之菁华,还包括对部分词作的删改修订,蕴含了一定的改词方法。其中况周颐词学思想的深化是促使其编选词集的内因,而与王鹏运、朱祖谋的词学交游,则是影响其作词、刻词、改词和选词的外因。在时间节点上,况周颐删编《蕙风词》与其构撰《蕙风词话》大致同步,反映了创作实践和词学理论的共生互融。  相似文献   

17.
建安咏物赋作为建安时期赋作的代表,不仅在数量上超越汉代咏物赋,而且在时代审美情趣的变化、文人宴饮娱乐精神的影响下呈现出繁荣的文学局面。建安咏物赋不仅在数量上比两汉咏物赋增加很多,而且在艺术创作上,赋家在继承前代赋作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更进一步融合,在赋作中比兴寄托手法的日渐成熟,使建安咏物赋成为汉代咏物赋与晋代咏物赋文学延续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姜夔作为南宋词史上的大家,词风清劲空旷,“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其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著作《白石道人说诗》既是南宋诗话的经典,也可作为研究他创作词时的理论指导和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对于探讨他的词风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与其诗歌创作一样,遗山的词创作始终贯穿着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尊崇和追摹.独特系统的杜诗学理论,相近相仿的人生经历,是遗山词学杜甫的根本原因.而诸种杜诗风格的融入,是遗山词学杜的具体表现.杜诗对宋金词人如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元遗山等影响很大,其中以元遗山最为显著和独特.因此,称遗山词为词中的"杜陵嫡派"是毫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轨迹中,李商隐是一个特殊的联结点。五代词及宋词中有大量对李商隐诗句的借用和化用;李诗中营造的典型的个体氛围下的情境,精致而迷离的意境美,在词体创作尤其词境美和情韵的表现中,深刻承续下来;而李诗对心灵世界的深邃表现,亦为宋代词人转向内生活的创作要求,提供了成功的典范。李商隐诗歌与后代词体创作之间存在的诸多契合点对于探寻诗词沿革的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