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文章以《鹿鸣》诗为中心揭示鹿意象的文化内涵鹿在上古时期与女性有着类比关系,它是女性和权力的象征,也与婚嫁有着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红山诸文化中鹿崇拜现象频繁出现,如:鹿首玉龙,饰有鹿首、猪首、鸟首灵物的陶制礼器,各种鹿形纹样的器物、装饰品,殉鹿墓葬等。而在北方古现代猎牧民族中,“鹿文化”也十分发达,并延传至今,如著名的鹿石、鹿岩画和北方萨满教的鹿神、鹿崇拜礼仪及民间尚鹿习俗等。鹿崇拜是北方草原文化独具特色的传统和典型的图腾崇拜遗存。这两种文化虽然在时空上相隔千年,但在地城关系和文化特点上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吉日》中的鹿意象是行猎的对象.《鹿鸣》保留着早期狩猎祭祀以鹿为“牺牲”、合族聚餐以鹿为美食的余痕.作为主要猎物和“牺牲”的鹿,在《灵台》一诗中又成为王权的象征.上古鹿崇拜在周朝礼仪化过程中渐次脱去其原始、神秘与血腥的色彩,并以碎片化方式存留.  相似文献   

4.
通过“”字符中西方来源分析,及“”字符相关文字概念与图形构成的类比,找出“”字符所蕴含的象征寓意,尤其是“”字符所反映出的最原始意义上的本质化的太阳崇拜观念。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声音研究”或“听觉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日渐兴起,但对于将“声音”作为本质特征的口头文学的声音叙事研究则严重匮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话等口头文献中关于无生命物体、动植物等神圣物的声音孕育女神的叙事,来自于早期人类纯粹的客观经验,也表现出极其明显的系统建构性特征。一方面是其萌生时代“现实”声音景观的正向或逆向投射,另一方面也是远古初民关于声音认知的创造性描述。体现出作为主体的远古初民与外部自然、动植物等客体具有的物我同一等原始思维及对客体世界的声音的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文化中,人类都怀着一种普遍的“月亮情结”。虽然月亮只是自然界中的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了人类“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母系社会知识的缺乏,古人发现月亮和女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对女性和月亮产生了最原始的崇拜,并且不约而同地认为月亮是女性象征。文章通过对一些典型文化现象的分析,试图找出女性化月亮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女性、生命和道是三种基本的象征义。从共时的角度看,三种原型意义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关系,通过“混沌”这一中介统一于水原型,形成一个牢固的意义实体。从历时的角度看,水的原型意义植根于史前宗教的大母神崇拜,女性意义居推原性的地位,生命意义和道的意义不过是它的置换变形。  相似文献   

8.
神话既不是骗人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幻想的产物,是人类思维的朴素的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原始思维是以象征为符号进行运演的。象征的逻辑基础是类比。循环变异从而获得永生这一原型是一个世界性的母题。本文运用类比思维方式从民俗、语言符号等方面探求原始人追求灵魂不死,灵魂复话的心态。透过文字的表面来研究神话的载体——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华夏民族的龙、蛇崇拜最早的原型应是雷电崇拜。  相似文献   

9.
通过找出《说文解字》中从"鹿"的字和与"鹿"有关的字,透过它们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意义,找出"鹿"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且进行分类。"鹿"在中国文化中有象征政权或帝位的意义;象征君子贤才的文化内涵。通过分类梳理出"鹿"文化的不同发展脉络,发现其一直伴随中国文化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动植物的多籽多卵很容易联想到其所具有的旺盛繁殖力,故传统的生育崇拜物中往往少不了葫芦、石榴、瓜、豆、鱼、鸟等,但“桥”具有同样的生育象征力,却不易直观了。笔者试图从我国南方一些民族的民间“桥”俗活动中,揭示这一现象,并作些粗略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民间桥俗观礼这种风格独特,耐人寻味的民间“桥”俗,在婚前迎娶和婚后求嗣活动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三峡民歌中的女性情结,特别是情歌的“姐儿中心”现象可以发现,不是三峡民歌占据女性情结,而是女性情结占据三峡民歌。“姐儿”阿妮玛是原始意象,她象征着女神崇拜。与“姐儿”相关的是“幺姑”阿妮玛和“郎”———阿妮姆斯,也都被女性情结所规定。本文对哭嫁歌也进行了独特的心理阐释,认为哭嫁是哭出一个母亲来,象征女性的节日,而哭嫁歌就成了女性———母亲的绝唱。  相似文献   

12.
雍仲符号流行面很广,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有各自的名称和文化内涵。雍仲是同源多意的符号,还是多源同形的象征,学术界尚无定论。对藏族而言,雍仲是起源于图腾崇拜,经过蛋崇拜、鸟崇拜、金翅鸟崇拜等不同时期而形成的以崇拜物为原型确立和幻化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3.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6,26(2):26-31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上古文化演变的许多奥秘。首先,过去对于形成神秘数字“七”崇拜的原因揭示不够,通过对七曜、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天文崇拜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可使神秘数字“七”崇拜成因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得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次,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有着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探讨该故事的起源地,对于认识“七夕”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无意义。再次,过去对于“七夕”乞巧与女性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有足够认识,而对其中隐含的生殖文化内涵少有研究。从两种生产的角度深入考察,对于揭示“七夕”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殖崇拜是人类最具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古代彩陶纹饰中也存在这一文化现象,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的孕妇裸像突出女性肥硕的乳房、臀部和圆鼓的腹部,充分地表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赞美和崇尚;因鱼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纹饰中以鱼象征女性,表示对女性的崇拜。母系社会后期,先民认识到只有男女相交才能产生后代,于是出现了男性崇拜,如纹饰中以鸟象征男根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象”字已衍生为蕴意丰厚的思维范畴。人类的思维过程无不与“象”相关。“象”是事物外型的概括与组合,有法式或效法之意,表征或象征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与“象”有关,抽象思维没有完全脱离形象,形象思维也包含有抽象。“象”在思维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从物的形象到观念的形象——观物取象;从观念的形象到观念分析——观念抽象;从形象分析到形象综合——综合具象;从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类比想象;从现实的形象到理想的形象——构造意象;从意象到外化的形象——物化显象。“象”字意义的演化,是人类思维进化的缩影,其丰富的蕴意是文化创造的凝结  相似文献   

16.
在自由主义政治正义的研究中,政治权利的平等是毋庸置疑的前提条件,因为它来自于自然权 利。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它的毋庸置疑正表明了它是一种基于身份崇拜的权力拜物教,而实际上它有 其自身的逻辑,从其产生过程看,表现为从对抽象劳动崇拜到私人财产权崇拜的逻辑;从内容上看,表现为从 对同一性的公民身份崇拜到政治权力拜物教的崇拜。这一逻辑凸显了自由主义政治正义的内在缺陷,那就是 它所标榜的资本主义制度保障每个人的毋庸置疑的平等政治权利其实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物”的权力,这个 “物”是不可能保证个人的公民身份与私人身份之间的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从欲望出发,确立女性的性别身份,成为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的主题。其“欲望”,主要指女性追求自身价值与本质的实现。它的对象既有自然生理性的目标,更主要是精神性的目标。“欲望”常常以“情”的形式———爱情和激情———呈现出来。在杜拉斯的文本世界里,作为内心情感欲望的抽象符号的人物,大多数为女性,多具有“边缘人”的身份。这种身份显然是由男性权力强加的,具有一种象征性。她们的“病”是拒绝压抑,她们的“疯狂"是反抗束缚。通过写作,女性的主体性发挥获得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实现了对文化、政治和生活的介入。  相似文献   

18.
龙角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龙的形成和变化有一个历史过程。文物研究表明,龙角产生于商代,而宋代至今有关龙角的祖型有鹿角说、长颈鹿角说、鳄鱼皮角质说、测时工具说、生殖器崇拜说等等。本文从动物考古学角度出发,考证认为龙角的原型就是鹿角,它们分别是鹿角角柄和角冠的表象;它源于古代人与鹿的密切接触和对鹿角的崇拜等。  相似文献   

19.
图腾信仰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最早的原始信仰。“鹿”、“鸟”崇拜是在我国北方先民和阿尔泰语系民族中广泛存在过的原生型信仰形态。“鹿”、“鸟”二兽也是阿尔泰语系萨满教的最具典型意义的神偶和标志。纵观考古学、民族学、历史文献学资料,古今阿尔泰语系诸族的“鹿”、“鸟”崇拜具有较多的图腾信仰典型特征,如“图腾祖先”、“图腾徽记”、“图腾牺牲”、“图腾禁忌”、“图腾艺术”等。但是,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鹿”、“鸟”崇拜在阿尔泰语系诸族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显示出一定的地区、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三星堆文化中的器物造型各异,祭祀崇拜活动丰富复杂,但都贯穿着祖先崇拜这一主脉。祖先崇拜是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的一个“母题”.其自然崇拜的艺术造型中隐含着祖先崇拜的信息,图腾崇拜的艺术造型中传达着祖先崇拜的先声,人像群的造型更是直接以人的容貌来象征祖先的形象。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过程,是古蜀人不断强化人的尺度的过程。由此其造型艺术的审美风貌也呈现为“张扬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